鲁冠球在萧条中飞跃的大智慧: 坚持到最后才是赢家
鲁冠球批注 1:
凤凰在烈火中重生,企业在危机中强大。一家没有经历过危机的企业是脆弱的,几乎每一家堪称伟大、百年常青的企业,都经历过无数次危机。
环境是残酷的,对强者而言是砥砺,是蓄势,对弱者而言是淘汰,是灾难。所以,每一次危机其实都是一个“洗牌”的过程。任何巨大的历史灾难都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经济大萧条过后,必然有大的机会出现,必然有大的企业诞生。而本次金融危机,就给了中国企业以无限可能——这正是我们提升产业竞争力、追赶欧美国家企业的良好机遇。
在萧条中长出“竹节”
萧条是成长的机会。企业在不景气的情况下,正好有时间来增强体质,为下一次飞跃积蓄力量。
春天樱花烂漫,是因为寒冷的冬天为它聚集了能量,经历了严冬的考验,樱花才能在温暖的春天盛开。同样,企业经历了萧条的考验,就可能有大的发展。萧条意味着艰难和痛楚,但萧条可以,而且必须成为企业再次飞跃的台阶。不景气的程度越严重,越是要以积极开朗的态度面对,全员团结一致、切蹉琢磨、集思广益、竭尽全力去突破困境。
萧条是严酷的、让人难受难堪的,但是,萧条决不是经营者可以消极悲观的理由。
今年“京瓷”将迎来创业50周年纪念。去年,我出席了在纽约的“京瓷”美国子公司的董事会会议,“京瓷”在加利福尼亚的子公司“京瓷国际”今年也将迎来创建40周年纪念。“京瓷”原来只是京都的一家小企业,但仅在创业十年后,就到美国加利福尼亚设立营销基地,接着又在圣地亚哥建设工厂,开始本地化生产。
就是发展非常顺利的“京瓷”,在这50年中也遭遇过石油危机、日元升值危机、泡沫经济危机等多次严重的经济萧条,每当此时,我总是忧心忡忡、夜不能寐。但是,每一次萧条过后,“京瓷”的规模都会扩大一圈、两圈。从这个经验当中,我得出“应当把萧条当做成长的机会”这样一个结论。
萧条来临,员工团结应对,就可以造出一个“节”来,像竹子那样的节。经济繁荣时,企业只是一味地成长,遇到萧条,全体员工拧成一股绳,发奋努力,形成“节”,使企业再次快速成长。也就是说,这种“节”越多,企业就变得越发优秀。
最高明一招:高收益
应对萧条最高明的一招,就是在平日里打造企业高收益的经营体质。
高收益意味着什么呢?它是一种抵御能力,使企业在萧条的形势下照样能站稳脚跟。也就是说,企业即使因萧条减少了销售额,也不致于陷入亏损。换句话说,高收益就是预防萧条最重要的策略。
同时,高收益企业有多年积累的、丰厚的内部留存,即使萧条期很长、企业长期不赢利也依然承受得住考验。另外,此时可以下决心用多余的资金进行设备投资,因为萧条期购买设备比平时便宜许多。所谓经营,不能临时抱佛脚、被萧条逼入困境后才奋起努力,而是在平时就要尽全力打造高收益的企业体质。
一旦萧条降临,必须化不利为有利,把萧条转化为成长的机会。但是,在这之前,作为企业经营者,我们有自己必须思考的问题,那就是萧条到来之前的准备工作。我们无法预测什么时候发生怎样的萧条,但事先有没有应对萧条的预防措施,所产生的结果就会大相径庭。
鲁冠球批注 2:
正如稻盛和夫在上文所说的:“所谓经营,不能临时抱佛脚、被萧条逼入困境后才奋起努力,而是在平时就要尽全力打造高收益的企业体质。”等到危机来临了,再去讲调整,讲创新,已经来不及了——不是说完全没有用,干脆坐以待毙算了——而是说,要提前做好准备,提前锻炼“体质”。我们小时候捕鱼,鱼顺水而游,如果事前扎下了笼子,它游过来时不就被罩住了吗?没有准备好就只能望鱼兴叹。再打个比方,我们搞企业的,就像打仗一样,听不到炮声的时候,抓紧整修,一旦冲锋号吹响,马上发起进攻。
我多次跟大家讲过,“没有10%的销售利润率,就算不上真正的经营。”有人说,毛利不大的流通行业、零售行业,要实现10%的利润率很困难。但是假定毛利率只有20%、30%,如果从中挤出10%的利润率是困难的话,那么挤出7%、8%的利润率则是可能的,应该努力达到。事实上,在我们“盛和塾”的塾生当中,就有很多企业达到了这个目标。
平时努力打造一个高收益的企业体质,就是预防萧条最有效的策略。
为什么高收益的企业可以预防萧条呢?萧条出现时,首先是客户的订单减少,对制造业来讲,就是没有活干,可卖的产品减少,由此销售额降低,比如本来卖100个的现在只能卖90个,利润当然会减少,但因为平时有10%的利润率,即使销售额下降10%,照样可以赢利。不!就是销售额下滑两成,企业仍然可以保证有一定的利润。为什么?因为利润率高意味着固定费用低,原来有10%的利润率的话,销售额下降10%,利润只会下降5%、3%、2%,只有当销售额下降30%、40%时,才可能出现赤字。
如果企业利润率达到15%、20%,极端地说,即使销售额下降一半,企业仍可赢利。也就是说,一个高收益的企业即使遭遇萧条,销售额大幅下降,仍然可以保持一定的利润。
过去有过所谓“石油冲击”,有过日元升值危机,我们经历过多次经济萧条,但是在“京瓷”50年的历史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次亏损,也就是说50次的年度决算,年年赢利。
鲁冠球批注 3:
50年有多少风雨,却没有出现过一次亏损,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值得学习。万向在过去40多年中(160多个季度),没有一个季度出现过亏损,以每年25.89%的增速实现了4个“奋斗十年添个零”的目标。这同样来自于高收益的企业体质和稳健的经营方略,来自于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积累。
“京瓷”的销售额曾经在半年中就降了90%,但还是没有出现亏损,因为当时它的利润率达到30%。因为“京瓷”具有独创性技术,能制造当时谁也做不了的新型陶瓷产品,所以有很高的利润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销售额大幅下滑也不会出现赤字。
“没有10%的销售利润率,就算不上真正的经营。”我说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企业在平时、在经济繁荣时期就必须付出最大的努力;二是为了应对经济萧条的袭击,一个强健的企业体质是多么重要。
第一次“石油冲击”时,“京瓷”面临订单日益减少、将要无活可干的境况,即便如此,“京瓷”的利润还在继续增加。
1973年10月前后,石油危机开始冲击日本。1974年1月,“京瓷”的订单尚有27亿日元,但到了同年7月,降至不足3亿日元,可以说是骤减。生产总值也从1974年5月的26亿日元猛降至1975年1月的9亿日元,情况极为严峻。在如此大萧条的压迫之下,连大企业也纷纷停产,削减、解雇员工,或让员工歇业待岗,但此时“京瓷”没有削减、解雇一名员工,也没让一名员工待在家里。在保证员工继续就业的同时,“京瓷”仍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利润。
萧条降临之后再匆忙应对,是不可能提高收益的,而平日的高利润率正是应对萧条的最好准备。
“水库式经营”的震撼
预防萧条,高收益的企业体质之所以有效,还有一个理由。
持续高收益的体质使企业积累了相当多的内部留存。纵使因萧条而转为赤字,一年两年,就是不向银行借款,不解雇员工,企业照样挺得下去。
缺乏高收益体质,经营拮据,企业就无法储备自有资金。只有高收益才能对抗经济萧条,谈到这一点,我还想起了一些往事。
无论作为一个普通的人,还是作为经营者,我都属于谨慎小心又爱操心的那一类。“一旦遭遇萧条该怎么办呢?”我从年轻时开始,就一直忐忑不安,也正因为如此,我就格外努力,结果是实现了高收益,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体质。所以,1974年石油危机到来时,在公司的安全性方面我有足够的自信。
鲁冠球批注 4:
大凡杰出的企业家,都有很深的危机意识,即使在顺境时,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是他们能够少栽跟头,持续前进,走向卓越的原因。
经济不景气,员工就动摇。当时我这样说:“请大家不要担心,即使优秀企业也因不景气接连破产,然而我们‘京瓷’仍然可以生存,哪怕两年三年销售额为零,员工们照样有饭吃,因为我们具备足够的内部留存。所以大家不必惊慌,让我们沉着应战,继续努力。”我用这些话来稳定军心,而事实上当时我们的确有足够的资金。
“京瓷”经营至今,一直在不断地充实企业的内部留存。截止到2008年3月,“京瓷”集团有现金、银行存款6000亿日元,股票4000亿-5000亿日元,合计约有10000亿日元的内部留存,足以应对任何的萧条与不景气。
这就是松下幸之助所讲的“水库式经营”。几十年前我听松下先生讲演时,也想搞“水库式经营”,而且从那时开始我就一直实行“水库式经营”,这就是防御萧条最好的办法。而且这样做还能稳定人心,面对萧条,员工们可以不必惊惶失措,而能沉着冷静地去克服困难,这就是高收益的企业体质所具备的优点。
鲁冠球批注 5:
在景气的时候赚了钱,不要全部用光、全部分掉,要像水库一样,把一部分钱储存起来;正像干旱时水库可以滋润庄稼一样,当经济不景气时,储备的资金可以用来救急,起到调节作用,避免企业发生危机。
“水库式经营”的要义在于“以丰补歉”。2008年,全球汽车行业遭受沉重打击,一些巨头企业运营艰难,甚至濒临倒闭,直接殃及我们万向集团。从当年10月开始,万向的订单由每月50亿减少到35亿,而欧元、日元、英镑汇率的不断下滑,又使订单效益缩水。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坚持不裁员,不减薪,借机抓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当时有个说法:“车间没声音,教室坐满人。”企业凭什么能做到这一点?这就得益于平时的积累,因为“水库”里还有“水”!
这里有一个问题。以美国为中心的海外基金和投资家们,他们动用巨额资金买卖企业股票,借此获利,这些人看重的是股东资本利润率(ROE)。
资金负债表中有自有资本这个部分,相对于这个自有资本,当期纯利润是多少,这个经营指标就叫“股东资本利润率”。我讲的“利润率10%”是利润相对于销售额而言,而投资家们看重的是利润相对于自有资本的比例。
所谓自有资本,就是只要将赚到的钱不断积攒起来就能增加,也就是积累内部留存。企业经营得越好,自有资本就越雄厚。而投资家们看重的是这么多的自有资本能产出多少利润,自有资本越大,而由它所产出的利润却不高,就被认为是投资效率差。
投资家们常说:“如果达不到百分之多少的ROE,那家公司的股票就不能买。”受他们的影响,一般经营者也开始认为“为了提高ROE应该减少内部留存”。因此,使用内部留存的资金不断并购企业,不断购买设备,去追求更多的短期利润。
降低包括内部留存在内的自有资本,增大利润,分母小分子大,ROE的百分比就上去了,在美国式资本主义世界中,这样的企业被称为优秀企业,这已成为常识。
“京瓷”的经营干部在美国、欧洲开投资说明会,总会听到这样的意见:“‘京瓷’的自有资本比例实在太高,而ROE太低,存这么多钱干什么呢,应该去投资,应该去使用,好赚更多的钱,这是我们投资家的要求。”听到这种议论,干部们回来同我商量,我就说:“不必按那些投资家的意见去办。”当“ROE高的企业就是好企业”这种观点成为常识的时候,我的意见就是谬论。但是,这种所谓常识,归根到底,不过是短期内衡量企业的尺度。现在买进股票,待明年升值时抛出,这样就能轻松赚钱。对于这样思考问题的人来说,当然ROE越高越好,但我们要考虑未来的几十年,要一直把企业经营下去。对于我们来说,稳定比什么都重要,企业应该有足够的储备,才能承受得起大萧条的冲击。
鲁冠球批注 6:
稳定比什么都重要,我同意这个说法。万向为什么能够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很关键的一点,我们强调量力而行。发展不能超越自己的能力,安全永远比速度重要。持续稳健发展,坚持到最后才是赢家。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实力越来越强,储备越来越多,“体质”也逐渐强壮起来。有了强壮的体质,即使有寒流来袭,有阴雨天,也不会感冒生病!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说到底,企业的法则是适者生存。市场环境的残酷绝不亚于自然界,只有凭借自身实力,对每一次危机作出积极的反应,才能存活下来,才能活得好!
然而,当今的常识却是,这种储备越是充足,经营者却越被视为无能,要被打上“不够格”的烙印。“你们去对投资家们说,他们要给我们打‘不够格’的烙印,那是他们的事。”我对京瓷的干部们这么说,“去告诉那些投资家,我们必须保护员工,保护企业,如果他们要否定这一点那是他们的事。”
日常经营中不断积累内部留存就可以预防萧条。企业总是微利,在内部留存很少的状态下遭遇萧条,企业就难以承受,经营者就会寝食难安。我一贯强调,企业至少要有10%的利润率,意义就在于此。
应对萧条五要诀
萧条对策一:全员销售
萧条时期,全体员工都应成为推销员。企业各个部门平时都会有好的想法、创意、点子,这些东西在萧条时期可以派上用场,可以拿到客户那里,唤起他们的潜在需求,这件事全体员工都要做。
如果生产人员也去卖东西,他们就会明白营销是多么不容易。由于生产人员体验到了营销人员的辛苦,就会促进两者的和谐,彼此理解了对方的心情,有利于双方更好地配合。全员营销可以大大促进生产和营销之间的和谐。
萧条对策二:全力开发新产品
工作量减少的萧条期正是开发新产品的好机会。平时因工作忙碌而无暇顾及的产品,平时无暇充分听取客户意见的产品,都要积极开发,不仅是技术开发部门,营销、生产、市场调查等部门都要积极参与,共同开发。
萧条时期客户也会有空闲,这时主动拜访客户,听听他们对新产品有什么好主意、好点子,对老产品有什么不满或希望,然后把他们的意见带回来,在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中发挥作用。
萧条对策三:彻底削减成本
萧条时期竞争愈加激烈,订单数量、单价下降,这时仍要维持赢利,成本的下降要大于价格的下降才行。一般人都认为这不太可能。“从认为不可能时重新开始!”认真设法改革,“现在的做法真的没问题吗?还有没有进一步削减费用的办法呢?”从各个方面重新研究,改正传统的效率低下的加工方法,合并不必要的组织,彻底实行合理化,坚决压缩成本。增强抵御萧条的能力,到景气恢复时便能很快出现利润,并成为优秀的高收益企业。
萧条对策四:保持高生产率
必须在萧条期仍然保持高生产率。因萧条而订单减少,要干的活少了,如果仍然由过去同样多的人来生产,制造现场的生产效率就会下降,车间里的工作气氛就会松懈。这种情况下,应该把多余的人从生产线上撤下来,让他们集中学习或做一些车间的整理工作,为景气恢复做准备。同时,制造现场留下必须的最小限度的人员,保持同最忙碌时一样的紧张工作的气氛,才能维持过去经过许多努力才提高上去的生产效率,这一点很重要。
鲁冠球批注 7:
员工不放弃,企业不抛弃,患难见真情。在这个时候,更多要强调的是企业应该怎么做。很多企业采取了裁员的措施,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却是饮鸩止渴。裁员绝非应对经济危机的明智之举。平常说要尊重员工、善待员工,一遇到困难就裁员,这不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应该做的。只要企业还在运转,就不能抛弃一名员工。留住了员工,就留住了明天,这也是一种储备。
萧条对策五: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萧条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绝好机会。萧条是考验劳资关系的试金石,景气时彼此都可以冠冕堂皇,一旦面临萧条,要求严格时,光说漂亮话就不管用了。
在困难的局面下,职场和企业的实力受到考验。同甘共苦的人际关系是否已经建立?上下一心的企业风气是否已经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萧条是调整和再建企业良好人际关系的绝好机会,应趁此机会努力营造更优良的企业风气。
本文节选自《在萧条中飞跃的大智慧》一书。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