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20-03/15/content_1213022.htm?div=-1

老纸币上的宁波美景(一)


    王天杨


    宁波帮自清乾嘉以来,逐渐形成了若干支柱行业:以南北号沙船为代表的贩运业;以北京四恒号钱庄为代表的金融业;以北京同仁堂药店为代表的药材业;以北京慈溪籍成衣匠为代表的服装业;以苏州孙春阳南货铺为代表的杂货业;以民信局为代表的民间邮递业。这些传统行业,在清末时期已经规模大成,声誉卓著。    但勇于开拓的宁波商人,并不满足于此,他们锐意改革,创新求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功地超越传统,完成了自身的现代化转型。


    金融乃“百业之首”,通常都以为山西票号“海内最富”。其实清末宁波帮的钱庄已经毫不逊色。镇海郑氏十七房的郑世昌(1644-1728)“承父命外出经商”,康熙年间在北京东四大街开设“四恒银号”,历久不衰,地位举足轻重。而在上海钱庄业,甬商也是一言九鼎。清末上海钱业界有九大家族,宁波人占其五,即镇海方介堂家族、李也亭家族、叶澄衷家族,慈溪董耿轩家族,鄞县秦君安家族。


    辛亥革命期间,沪上钱庄大批倒闭,第二年仅存24家,年底增至28家,资本110.8万两,其中甬商11家、资本51.4万两,所占比重分别为39. 3%和46.4%。而且,上海钱业公会理事长职,秦润卿担任了18年之久。与此同时,宁波钱商还看到,钱庄、票号、典当等旧式金融必将被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投资等现代金融所取代,乃审时度势,捷足先登。


    1897年,国人创办的第一家现代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其业务经营大权,就是由宁波籍严信厚、叶澄衷、朱葆三等人掌控的。


    而中国证券业、保险业的开拓者,也是宁波帮。1905年,当国人还分不清保险与保镖的差别之时,朱葆三已投入巨资,在上海开设华安水火保险公司。1920年虞洽卿、盛不华、赵家艺等人组建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则为国人经营的第一家证券业, 年底分红每股2.5元,平均年利率达48%,令众商羡慕不已。


    1935年的全国银行年鉴显示:当年全国共有银行134家, 除了官办与境外银行,其余102家商业储蓄和农工等专业银行,共拥有资本1751万两,其中与宁波籍人士有关的为48家,资本5310万两,家数和资本分别占47.1%和45.2%。在有价证券投资和银行兑换券的发行方面,则分别占39%和56.1%。这一连串的数字,雄辩地证明了宁波帮在中国金融业的地位。那些需要巨额资金、有赖于金融支撑的航运业、银楼业、进出口贸易、房地产业,也因此得到长足发展。


    曾经出现在老纸币上的宁波美景,就是宁波帮在晚清及民国初期中国金融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缩影。让我们在欣赏一张张纸币上宁波美景的同时,来细细品味100多年前宁波帮的辉煌。


    参考文献


    陈元振:《民国纸币上的景物》,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年版。


    汤中山:《抗日战争时期的宁波地方铜元代用券》,发表于《江苏钱币》 2011年。


    丁烨:《铜版画里看十九世纪的老宁波风情》,镇海新闻网 2014年7月23日。


    储建国:《宁波帮与中国近代银行》,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


    四明银行是清末民初主要商业银行之一,是纯宁波人资本投资的银行。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成立,由旅沪宁波商帮周晋镳、陈薰、朱葆三、虞洽卿等人在上海公共租界创办。曾从清政府取得银行券发行权。经营一般商业银行及储蓄、信托、仓库等业务,房地产投资较多。总行设在上海。


    四明银行发行的钱币的背景就是四明山。


    浙东银行于1945年4月在余姚县梁弄镇建行开业,是浙东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的地方性银行。它发行的浙东银行币,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地方本位币。1946年9月底,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奉命撤出浙东根据地,浙东银行币随之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浙东银行币仅仅流通了六个月,却为我们留下了根据地金融斗争的实物资料,提供了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历史见证。


    浙东银行伍角币中的背景为四明山。

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20-03/22/content_1213981.htm?div=-1

老纸币上的宁波美景(二)


   王天杨


    镇海虎蹲山


    镇海区档案馆,保留了两张与虎蹲山有关的老照片。其中一张是1975年移山填海建镇海港口,远处的虎蹲山依稀可见。另一张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镇海口外景,虎蹲山在照片右侧,不过是水面上一土堆。由于虎蹲山影响航道,在上世纪70年代移山填海建港口时被炸平。


    元末明初著名西域诗人丁鹤年曾到虎蹲山一游,并留诗一首。他写道:“东海十年多契阔,西风九日独登临。天高云净雁初度,水碧沙明龙自吟。篱下菊花怜我痩,杯中竹叶为谁深。凭高远眺无穷恨,去国怀乡一寸心。”由诗中推断,当年的虎蹲山与招宝山之间,可以凭借舢板船只往来。而彼时的虎蹲山下,海水澄澈,沙粒分明。


    镇海滩涂素有“唐涂宋滩”之说。元朝时的镇海滩涂没有现在这么大的面积,虎蹲山遥遥盘踞在海平面上。


    镇海县辅币代用券壹角


    抗战时期,杭州于1938年12月沦陷,浙江地方银行南迁于浙南山区。浙东地区在日军的密集封锁下,交通中断,物资供应奇缺,有如一座孤岛。日伪用劫持来的铜材制造军火,并暗中支持奸商在浙东地区大量套购铜元,导致浙东市面上铜元奇缺。商家为了维持生计,只得以针线、火柴、糖果等商品以及邮票等代充零钱找零。由于周转流通困难,百姓怨声载道。鉴于当时严重的辅币灾荒,1939年3月,当时的国民政府财政部在全国金融会议上决定放宽国家银行货币专权,允许各地方发放小额票券,以救经济。镇海县商会自行印制小额辅币,以稳定商业和社会秩序。


    这枚壹角辅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此券流通时间短,存世稀少。国内某知名的顶级拍卖公司标注为(票面)上印(镇海)招宝山风景;在陈元振编著的《民国纸币上的景物》162页中,也醒目地标注着“镇海招宝山”。


    镇海招宝山,位于镇海老城关北部,是宁波市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招宝山也是有山有塔,但并不四面环海,塔与山的位置差异极大,且山的形状与“镇海县辅币代用券”票面景物并不符合。纸币上的景物图与镇海档案馆保存的老照片相互印证,应为“镇海虎蹲山”。


    余姚通济桥


    余姚通济桥,又名舜江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原系木桥,叫德惠桥,后又改名为虹桥,屡建屡毁。到了元朝,有个叫惠兴的和尚发起筑造石桥,可是没有造到一半,便去世了。于是道士李道宁主持继续造桥,到元至顺三年(1332)终于建成,定名为通济桥。桥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题着“海舶过而风帆不解”八个字,可见其高大雄伟之势。现存的桥是清雍正七年至九年(1729—1731)重建,用木椿2100根,人工约4万。2019年10月,余姚通济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行镇商会 辅币代用券壹角


    周行镇即是现在的慈溪周巷镇。“周行镇商会辅币代用券”,与“镇海县辅币代用券”属于同一时期同一性质的纸币,都是宁波地区商会发行的辅币券、代用券。券中图案为余姚通济桥。


    镇海孔庙


    铜版画《镇海孔庙》。画中魁星阁雕饰繁杂精美,双龙翻舞盘踞屋顶。英国画家托马斯·阿罗姆根据前人留下的原作品画成这幅孔庙图,其形制相当接近各地留存至今的清代孔庙样式,可见原画相当逼真。


    17世纪,一些欧洲在华传教士将中国人崇拜“至圣先师”孔子的理念进行了宣扬。后来,18、19世纪陆续有西方人到过镇海,他们包括耶稣会士、马戛尔尼使团、英国阿美士德号调查船,以及鸦片战争后占领宁波和舟山的英国军队。对于“孔子是不是神”、“儒家是不是教”这个问题,外国人似乎相当重视。当时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对是否接受崇拜孔子的中国读书人成为基督徒产生了争议。当时,罗马天主教一度认为:中国士大夫不能入教,因为他们进孔庙,礼拜儒教。熟知中国国情的传教士利玛窦为中国士大夫辩称:“每当朔望,大臣们以及秀才一级的人们都到孔庙聚会,向他们的先师致敬。这种情况中的礼节包括焚香烧烛和鞠躬跪拜。每年孔子诞辰以及习惯规定的其他日期,都向孔子贡献精美的肴馔,表明他们对他著作中所饱含的学说的感激……儒家不承认自己属于一个教派。”利玛窦强调,读书人的焚香跪拜,和愚夫愚妇的烧香拜佛不同,他们是在“感激”,并不是在“崇拜”和“祈祷”。因此,儒家不是宗教,不同于佛教、道教,这样天主教便可以将儒家包容进来了。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 发行的伍圆券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最初是为在华的外国企业(以英资为主)提供金融服务,虽然在成立初期已经在全球建立分行以及代理行网络,但是主要业务依然是中国以及亚太其他地区。1920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发行的伍圆券,限于天津地区流通。伍圆券正面中间图案,为镇海孔庙图。


    参考文献


    陈元振:《民国纸币上的景物》,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年版。


    汤中山:《抗日战争时期的宁波地方铜元代用券》,发表于《江苏钱币》 2011年。


    丁烨:《铜版画里看十九世纪的老宁波风情》,镇海新闻网 2014年7月23日。


    储建国:《宁波帮与中国近代银行》,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