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报志愿,该不该选人工智能?

1ac0df49-cd75-4fd5-8bab-9f9d28c4fa4f.jpg

图片由AI生成。

高考结束后,志愿填报成为考生面临的首要任务。他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此刻的专业选择很可能影响到几年后的就业方向和未来的人生轨迹。

而在数字化浪潮下,人工智能必然会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如果选择人工智能相关专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学习能力?记者采访了几位学生和教师。

语言类专业不受宠

学生:不想选择

容易被AI“卷死”的专业

象山中学的吴柯蝶同学刚参加了高考,她坦言,自己对语言类专业很感兴趣。因为英语成绩很好,再加上对自己的语言能力比较自信,她一度打算在大学期间学习小语种专业。

高考结束后,结合自己的高考成绩,吴柯蝶却没有根据“初心”填报小语种专业,而是选择了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方向的专业。

“以前没怎么考虑过就业的现实问题,当真正需要选择的时候,还是希望自己未来的路能宽一些。”吴柯蝶认为,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在当下具有时代性,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吴柯蝶希望自己未来能从事“AI+”的工作,把基础打扎实了之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

谈到AI的发展对志愿填报的影响,吴柯蝶表示,其实她和同学们都会有意识地避开容易被AI“卷死”的专业。“除了语言类专业,我觉得设计类专业也挺容易被替代。因为设计是一项人力成本比较高的工作,而让AI完成只需要一键生成。当然,一些突破性强、有设计感的内容还是要靠人力。”吴柯蝶说。

吴柯蝶的想法并非个例。在宁波中学担任毕业班班主任的竺超红告诉记者,根据她的观察,班上的学生对英语类专业的热情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至少没有人将其作为自己的首选志愿。“原因大家心知肚明,因为现在的翻译软件太强大了,大家都不太看好英语专业的就业前景。”竺超红说。

那么,当前什么专业是学生比较看好的选择呢?竺超红表示,从选择文科的学生来看,看好法学和经济学这两大类专业的比较多。“其实不管选择什么专业,如果不想被AI取代,都需要努力学习,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竺超红说。

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更“热”

老师:和往年相比,今年学生的填报热情更高

人工智能是当前的一个“热词”,它的应用范围之大、发展前景之广,成为很多学生心中的理想就业方向。

一位老师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学校就有学生放弃了在“头部高校”就读的机会,转而报考了其他设有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高校。虽然老师和家长都觉得很可惜,但最终还是尊重了学生本人的意见。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AI热度居高不下的当下,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确实成了很多学生的“心头好”。

鄞州高级中学教师马公启表示,就今年该校学生的高考志愿填报情况来看,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热度比往年有明显的增长趋势,特别对选择理科的学生而言,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选择‘物理+化学’组合的学生,对理科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在志愿填报的时候,我们也会让学生考虑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当然,最终要看学生自己的兴趣。”马公启说,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加强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开设了不少AI与其他学科结合的专业,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这个专业要学什么内容?

听听在校大学生怎么说

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要学些什么内容?目前在学的大学生们有何感受?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大一学生李妍,是镇海中学2023届毕业生。她表示,自己在高中阶段就对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很感兴趣,信息技术是她最擅长的领域。

“ChatGPT的出现把人工智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也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多思考。”李妍说。

李妍表示,大一期间,通识课程较多,数学、物理、程序设计、电子信息工程等方面的课程都要学。根据安排,到了大二下学期,才会有具体的方向细分,到时候会有智能感知认知方向、机器人与无人系统、智能芯片与系统等领域供学生选择。

“课业压力其实蛮大的,形象一点地说,与当年的高三相比,也一点不轻松。不过,浙江学生在大学学习方面还是很有优势的。”李妍说。

清华大学行健书院大二学生L同学,毕业于效实中学,虽然他就读的是力学相关专业,看上去和人工智能没有直接关系,但他如今在做的科研项目,已经引入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些方法,以期达到更好效果。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人工智能相关内容,是大一寒假期间参加的牛津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冬令营。因为这个契机,了解了机器学习相关内容,于是产生了将自己所学领域与其进行交叉研究的想法。”L同学说,很多工科专业其实都可以与人工智能融合。

不建议盲目报考

只有真正热爱

才能走得长远

据了解,清华大学于今年4月设立了人工智能学院,由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领导,致力于人工智能前沿创新研究及顶尖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人工智能核心基础、底层架构和未来计算模式的重大创新突破。

“人工智能可以给传统工科带来新的发现,我们的传统工科积累了海量数据,如果人工智能运用得当的话,会从中发现新的规律和范式。”L同学说。

对于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李妍的看法是,只有真正热爱,才能走得长远。如果是因为就业前景等因素盲目报考,可能后续的学习会非常痛苦。

关于这一点,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卢策吾曾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同样强调过。

什么样的人能在这个领域走得长远?卢策吾说:“扎实的理工科素质以及整体的逻辑能力、思维能力是基础,但可以靠勤奋来补强。真正重要的是信仰以及真正的热爱,要有一种使命感。”

有人表示,国内人工智能行业就业呈现一种既缺人又过度供给的局面。近年来,人工智能的高薪资、好前景吸引大量人才涌入,但真正能够解决“卡脖子”的高精尖人才却十分稀缺。

记者 林桦 王伟

转自:http://epaper.cnnb.com.cn/nbwb/pc/content/202407/12/content_163308.html


总章:http://epaper.cnnb.com.cn/nbwb/pc/layout/202407/12/node_A6.html


“AI+教育”,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

2.jpg

图片由AI生成。

“孩子做作业时,可以允许他们使用AI吗?”“不让他们用,生怕与时代脱节;如果让他们使用,又怕产生依赖心理。”眼下正值暑假,记者昨天与一些学生家长交流时发现,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担心。

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智能内容生成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有AI的生活。题目不会做,拍照搜一搜;作文不会写,让AI帮帮忙;有了知识盲区,问问“小度”“小爱”……不可否认,AI正逐渐渗透到了教育领域。

“有AI帮我们做课件、写教案,我们老师的工作效率提升了不少。”有老师坦言。

但同样的,也有老师对此产生“依赖”,呈现出“拿来主义”的倾向。那么,面对AI与教育不断结合,师生该怎么做?

调查:

使用AI做题的学生不在少数

能让学生“学会”,也能“学废”

使用AI写作业究竟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宁波一位初中老师曾做过调查。在初一至初三的7个班级、289名学生中,159人有手机,其中110人的手机里装有“AI+作业”软件。也就是说,近70%拥有手机的学生,都曾使用过AI写作业。

“作业本上偶尔会有一些超纲题、拓展题,难度比较大,但平时成绩很普通的同学也能做出来,而且答案比班上成绩最好的同学更完美。”该老师说,一问才知道,都是AI帮的忙。

不管是数学习题还是语文作文,都是AI渗透的“重灾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告诉记者,她一般会布置当堂作文,写完后直接上交,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用AI写作。“如果学生大篇幅地参考了AI给出的答案,其实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了,因为模版化情况特别严重。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失去独立写作的能力。”

当然,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是为了“偷懒”而使用AI,也有不少学生通过AI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

宁波市孙文英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宋怡告诉记者,她常常布置一些拓展题,内容不局限于课本,类型也不囿于传统的选择、问答等题型,需要学生综合大量课外资料才能完成。

“我会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提高自学能力,这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宋怡表示,在海量的资源里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为自己所用,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AI会让学生“学废”还是“学会”,取决于其使用AI的方式和心态,是为了“偷懒”还是为了“加持”。

老师:

AI是个好工具

但不要用于完成书面作业

该不该支持学生使用AI做作业?记者采访了多位老师,大家的观点很一致:如果是用来做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和习题,那么不建议学生使用AI。AI可以是一个学习工具,但最好不要成为完成书面作业的工具。

“使用AI完成书面作业,会让学生省略了学习、思考的过程。”宁波东海实验学校副校长、语文教师童红霞对“AI+作业”持否定态度,“就拿写作文来说,如果写演讲稿、说明文或是书信等,AI不仅能提供写作思路、材料,甚至能提供全篇的参考作文。但不管是哪种,都让学生失去了动脑构思的过程,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省特级教师、宁波市曙光中学数学教师章剑雄表示,在数学学习上,很多时候都需要“巧劲儿”。“老师会教给学生一些解题技巧,可以跳过很多解题步骤。但一般AI给出的答案都很板正,甚至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不推荐使用的。”

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叶琪飞表示,支持学生使用AI进行体验式、探究式的学习和研究,但不支持学生用AI写作业。“当前,我们的考试都是纸笔测试,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作答。如果学生只是偶尔使用AI,且用于钻研难题,让AI提供多种解题方式以拓宽思路,那还是可行的。但如果经常使用AI写作业,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最终不利于在其考场上的发挥。”

专家:

人机协同成必然

教师要学会发挥自身优势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教育行业发生了深刻变革,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应该提升哪方面的素养,才能与AI形成互补,在人工智能时代进一步发挥“人”的优势?很多教育界人士表示,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人工智能,更新教育理念。

宁波市小学数学学科骨干、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花园校区教导主任朱震绯认为,AI确实提高了教师工作效率。“教学似乎变得更加简单——课件是现成的,教案是现成的,作业也是现成的……海量的学习资源与信息,充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周围,这其实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朱震绯表示,教师不应该仅仅沉醉于AI带来的便利中,而是要提高审辨力和创新力。

所谓审辨力,指的是“审慎辨别”。朱震绯认为,教师可以采撷到优质的课件、教学设计与作业为己所用。但“采撷”不是“拿来主义”,也不能“迷信权威”,需要教师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慎地辨别与选择。

“未来必将是人和机器共存的时代,这会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补齐教师教学的短板。也就是说,学生如果使用人工智能解决学习问题,这就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所以我们不能拒绝而应该去引导。”杭州市滨江区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冯祖扬说。

在冯祖杨看来,老师首先要会使用人工智能。因为以后人工智能的使用,就像我们现在使用计算器一样便捷,所以要引导学生如何设置提示词。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信息科技教研员夏正仁表示,随着AIGC技术在生活生产领域的大量应用,在各个专业领域,习惯追求“知识不对称”的势头,必会被AI削弱。因为当“解决问题”已不再成为普遍性问题时,“发现问题”意识与能力,就开始成为行业竞争的新优势。在此背景下,教育应该率先作出改变,更新原有教育教学理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记者 林桦

转自:http://epaper.cnnb.com.cn/nbwb/pc/content/202407/12/content_163309.html

AI时代,我们还需要学习外语吗?

3.jpg

虚拟现实教室。 AI制图

AI(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也为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AI时代,我们还需要学习外语吗?我们又需要怎样的外语人才?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来到宁波高校采访外国语教育专家,让我们来听听专家们在AI时代对于培养外语人才的思考。

对于学生使用AI工具

专家看法各有不同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陟教授,说到这样一件事。去年秋季学期,张陟教授布置了一篇英语作文,可面对学生提交的“完美”作业,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他意识到学生一定是使用了AI工具。

“AI对教育的影响早有预见,技术对外语的影响也并非始于ChatGPT。”张陟教授指出,从早期的有道翻译到如今强大的ChatGPT,AI工具不断发展,满足人们对外语学习的多元需求,影响力与日俱增。

面对AI的冲击,张陟教授始终秉持开放积极的态度。他认为,君子善假于物,与其“对抗”AI,不如“拥抱”AI,将AI视为辅助外语学习的工具,就像大学生常用的办公软件和搜索引擎一样。今年春季学期,他开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使用AI工具。

对于大学生使用AI工具,宁波诺丁汉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育与英语语言文学系林宜瑾博士的态度较为谨慎,她不鼓励学生使用AI。“比如写论文,有的同学如果使用AI软件检查论文语法错误,这样是可以的。但如果同学在写论文时从第一步文章构思,到后期写作,大量使用AI工具,对AI形成依赖,久而久之自己失去思考能力,这就很可怕。”

AI能否取代外语学习?

专家表示无法取代

在AI时代,大家还需要学习外语吗?最终,AI会取代外语学习吗?

林宜瑾博士告诉记者,AI是无法取代英语语言学的学习的。大家应该认识到,英语语言学是一门语言的科学,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来理解使用这门语言。而且,英语是由人类来使用的,总有新的问题不断被创造出来,语言在不断发展中。AI说到底还是机器,面对新出现的问题,AI就没法解决。

她举例说:“比如网上有个梗:‘夏天我们是能穿多少穿多少,冬天我们是能穿多少穿多少’,在不同场合下的一句话,只有人类是可以真正理解,而AI就没法理解在具体语境下的这句话含义。”

对此,张陟教授也持相似的观点,他解释道,外语除了工具性之外,还具备认知性、社会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等多个特点。外语学科涵盖语言学、翻译、外国文学、跨文化交际、外语教育等多个领域,并非简单的语言工具。他说:“就像我们都会说汉语,但大学依然要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

AI时代的外语人才

要更强调“专业性”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外语教学有怎样的变化?在AI时代中,高校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对此,高校进行着积极探索。

林宜瑾介绍说:“我们的英语教学打破了传统考核方式,原来可能是以论文写作为主,现在对学生的考核更加多样化,布置不太容易被AI完成的任务。”

“比如,我上的课是心理语言学,我布置的作业是研究语言行为实验,学生需要前期采集分析数据,将研究做成海报,并举办一场海报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学到更多,被考核的是这个过程了。”林宜瑾说。

张陟教授也在教学中积极探索AI的应用。无论是从事教学设计还是回应语法问题,AI都提供了高效的帮助。张陟教授认为,在AI时代,更强调“外语人才的专业性”。AI时代的“专业性”意味着什么?他强调AI时代的外语人才培养需要有更高的目标。未来的外语人才要能精通母语与外语,要有敏锐的文化洞察力,要有灵活的跨文化沟通技巧,更要有能够驾驭AI工具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优秀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仍然是供不应求

事实也证实了专家们的观点,或许,简单的外语工作会被取代,但优秀的复合型外语高级人才却是供不应求的。

2020年毕业于宁大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李建文,目前任职于吉利控股集团,负责过集团高层国际会议交替传译,集团年度工作报告等重要文本的笔译工作,还做过商务报价、商务谈判、商务协议起草与定稿等工作。

谈到AI对外语专业的冲击,李建文表示AI与外语专业并非二元对立关系,使用得当,二者可相得益彰,提高生产力。

“去年,我曾用ChatGPT翻译过一份英文合同,给我的感受就是,在很专业、很严谨的法律表达上,AI会出现一定的错误。比如Consideration一词,就被机翻成了‘考虑’,而在上下文语境中,实际含义是‘对价、报酬’。一般协议金额巨大,如果出现此类错误表达,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他说。

他介绍说,在商务谈判中,AI也无法代替专业人员,商务谈判要基于实际业务采用灵活策略,这是一个以人为主导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李建文认为,AI对外语人才并非没有冲击,普通的,一般性的翻译工作很可能被AI工具取代,但优秀的复合型外语高级人才仍然是供不应求。

AI能发挥重要作用

但绝非万能

采访最后,张陟教授强调,AI的确能在知识学习和跨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绝非万能。随着AI时代的全面到来,外语界更需要守正创新,培养能够促进传递情感、建立信任、达成共识的跨语言文化交际人才。他们不仅要熟练运用AI工具,更要在机器智能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使者,推动人类文明的互鉴与进步。

“目前,我们对AI抵触的最大原因,是AI没有完善的监管。”林宜瑾表示,“比如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AI?在什么范围可以使用AI?使用到什么程度?最重要的是,未来使用AI的掌控权,要在我们的手里,人类不能放弃自己的思考,放弃自己的创造力。”

记者 李臻 王冬晓 通讯员 胡佳

转自:http://epaper.cnnb.com.cn/nbwb/pc/content/202407/12/content_163310.html

“把文案岗位去掉,有点爽!”但是……


“这是我为一家做头梳的企业设计的文化墙方案,主题是‘飞翔全球,梳理未来’,洋洋洒洒1000多字。你猜,我写这个耗时多久?”7月4日,记者来到一家为外贸和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产品拍摄、短视频制作、3D建模等视觉服务的创业公司——宁波西舟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吴向进卖了个关子,见记者笑着摇了摇头,便马上揭晓答案:“AI辅助生成,只需不到1秒钟!”

在视觉领域,AI的作用真有这么强大?会不会替代人类的文案和制图?面对记者的一连串追问,吴向进和他的设计师同事王婷婷一起谈了些心得。

AI写文案,“真香”?

吴向进是一位“80后”,2020年离开“互联网大厂”,创立西舟科技。

去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刷屏全网,他立马召集同事开会,让大伙赶紧用起来。“当时,我们正好接到一个单身公寓的视频拍摄订单,由于行业跨度较大,同事苦想一天也‘憋’不出脚本。我打开招聘网站发现,在宁波再招一名专业文案,至少要开出25万元至40万元的年薪,就算把人招进来,也未必能快速上手。”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吴向进干脆把客户需求“丢”给ChatGPT,很快就感到“真香”。

他脱口而出:“确实有点爽!几分钟之内生成了上百条视频文案,有‘鲁迅’风格,有‘杜甫’口吻,有时尚科技风,有高端奢华风……我们筛选了一批文案,交给客户挑选,果然其中有令对方很满意的方案。”

“我那会儿暗自庆幸,AI能帮我们省下一笔招人的开支。”然而,吴向进不久后发现,AI只是一个启发思路的工具,它只是现有经验的“搬运工”,却无法取代视频文案岗位。

“我发现,目前的AI聊天机器人,还不具备理解产品的能力。”吴向进说,“我们做的电商视频,核心在于对市场和供应链的理解。比如一款记忆枕,要想让它卖得好,得在视频里突出贴合颈部曲线等卖点。AI的文案,只会把卖点生硬地植入旁白。而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则会抓住消费者想改善颈椎健康的痛点,设计出‘使用前’和‘使用后’对比的创意。”

同时,电商产品的迭代速度快得惊人,对AI来说有些“超纲”。

吴向进说,每年亚马逊“黑五”大促前夕,宁波跨境电商都会忙着备货,作为跨境电商服务商,西舟科技要在3个月内完成200多条产品视频,“而AI给出的‘套路’模板化严重,往往滞后于市场的变化。”

经过几番摸索,吴向进找到生成式AI的“正确打开方式”——“它的强项是总结提炼,你最好能把脑海中的画面和思路给它,越详细越好,再让它连词成句。归根结底,AI产出的文案质量,仍取决于背后使用者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

AI制图会替代设计师吗?

对西舟科技而言,AI是一种生产力工具。除了ChatGPT、通义、豆包、文心一言等AI聊天机器人,该公司还使用AI文生图工具,把“甲方”的创意落地。

一个月前,该公司接到一位美国客户的订单,为一款台灯设计电商产品图,要求图片融入美式庭院的场景。由于宁波没有相关拍摄场地,设计师王婷婷决定用设计图代替实拍。但客户又对设计图提出修改意见,要求“去掉遮挡视线的椅子,露出桌上的灯柱”。

王婷婷感到有些为难:“去掉椅子容易,但需有足够的像素资源填充啊!”情急之下,她想到一款AI文生图工具Stable Diffusion,可以根据指令生成像素。她把底图“投喂”给这款工具,经过电脑渲染,最红圆满交付任务。

“其实,去年AI绘画最火的时候,作为设计师,说不焦虑那是假的。”王婷婷坦言,“但我很快就调整了心态,与其担心‘丢饭碗’,不如先搞明白AI制图是怎样一门技术。毕竟,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AI替代不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思想。”

从此,王婷婷开启学习模式,在B站、小红书浏览大量课程,还专门记下AI绘图指令笔记——画幅视角、场景特征、环境光……“AI制图就像是‘抽卡’,随机性很强,同样的指令可以对应N种呈现方式。为了让AI‘听懂’你的意图,必须要尽可能地表达清楚。”

现在,王婷婷已对AI制图颇有心得。她可以在哩布哩布(Liblib)等平台训练LoRA模型,向它“投喂”照片来“炼丹”,生成人物的“数字形象”;还能在Stable Diffusion使用ControlNet模型,通过添加额外控制条件,引导AI根据创作者思路生成图像……

“不过,目前,AI依然无法替代产品图片设计,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客户是谁。他们想拍摄的产品、对拍摄的要求,都是非标准化的,还需靠人类的头脑定制。”王婷婷说,她更愿意把AI视为设计师的“标配”,以后掌握AI工具,就和掌握PhotoShop一样必不可少。

在吴向进看来,AI掀起的技术革命,正倒逼每一家企业学会“数字化生存”。除了电商短视频和图文制作外,广大宁波外贸企业还能借助AI工具,提升和外商进行小语种交流的能力,根据自身需要“试水”AI直播,提升产品、品牌“出海”的效率。

记者 严瑾

转自:http://epaper.cnnb.com.cn/nbwb/pc/content/202407/12/content_163311.html


AI 绘画 Stable diffusion 介绍

https://ningbocat.com/post/2446.html


AI绘画 Stable Diffusion 整合包下载

https://ningbocat.com/post/2541.html


AI真的快让我失业了(美术,设计类)

https://ningbocat.com/post/2532.html


别慌,AI绘画杀不死艺术

https://ningbocat.com/post/2447.html


我国首例涉及“AI文生图”著作权的案件 《法治在线》 20231220

https://ningbocat.com/post/2738.html



宁波人看病的“含AI量”越来越高

4.jpg◀患者正在使用智能陪诊师。

身体不舒服,问问智能陪诊师,她会告诉你该挂什么科;到医院后不知道怎么走,打开AR导航,它将指引你最短路线;要做病理检查,你的组织标本被送到病理中心后,AI系统将辅助病理医生尽快给出诊断结果……如今,宁波人去医院看病的“含AI量”(是指在某个领域或活动中AI技术的参与程度)正变得越来越高!从挂号到就诊,从检查到治疗,AI技术已渗透到方方面面。

AI云陪诊,一个人看病也不慌

“头有点晕,有点拉肚子,胸也闷闷的。”

“您的头晕是持续性的还是偶尔出现?腹泻的频率是一天几次?胸闷是在运动后出现还是持续存在的?”

……

近日,30多岁的陈女士突感身体不适,于是熟练地点开了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公众号里的云陪诊服务,手机里立马跳出了智能陪诊师的形象和声音,经过一段简单的语音对话后,智能陪诊师推荐陈女士挂心血管内科或消化内科,并弹出了挂号链接。

“这个服务我已经用过好几次了,只要对着手机讲讲话就行,非常方便!”陈女士说。

宁大一院信息科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该院的智能陪诊师是利用AI大语言模型对患者的文字或语音进行意图分析,从而引导患者快速使用线上导诊、自助开单、院内导航等20多个功能。“接下来,我们还会利用AI打造虚拟智能客服,让虚拟智能客服来提供电话咨询、复查通知、随访跟踪、住院提醒等常规服务,这样一来,人工客服就能专注于解决复杂问题。”

在宁大一院,为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便利的AI应用还有很多。比如,已经在方桥院区和月湖院区上线的AR导航,让患者只需把手机摄像头对准实景,就能按照屏幕上的指示箭头快速到达目的地。又比如,在方桥院区内经常能看到的智能小车,其实就是基于AI技术研发的低速无人驾驶车,它们与电梯、门禁等系统联接,擅长以最优路线高效完成运送任务。

记者了解到,目前AI已经成为宁大一院信息科解决很多问题的重要工具。“根据患者和医护人员的需求,我们布局了一批智慧应用,这些智慧应用在AI技术的支持下,具有既实用又好用的特点,获得了良好的使用反馈。”宁大一院信息科科长吴斌说。

AI智能识别,助力检查效率提升一倍

对于医院的很多科室,AI都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放射科就是其中之一。AI辅助放射科医生阅片,这样的应用此前已有许多报道,但鲜为人知的一点是,AI其实在检查环节就已成为放射科医生的最佳助手。

“这么快就做完了?”在宁波市第二医院的CT室里,一名刚做完全身CT的患者用怀疑的目光盯着影像技师,直到影像技师向他确认CT检查已经完成时,他才将信将疑地走出门。事实上,这位患者的检查之所以做得快,是因为AI给他“加了速”。

“这套CT设备能够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躺在CT机上的患者进行自动识别并快速定位出要检查的部位,医生只需在此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微调即可。”宁波市第二医院放射科技师高杰告诉记者,在患者需做多个部位的CT检查时,自动定位功能的“提速”效果会更加明显,借助这个功能,检查效率可提升一倍。

宁波市第二医院放射科主任张景峰介绍,除了CT检查,AI在磁共振检查、穿刺活检等检查项目中也能大显身手。以穿刺活检为例,以往这项检查需要医生具备非常丰富的经验,才能准确完成穿刺和取样,而有了AI辅助后,这项工作的难度和风险都降低了,因为AI可以对穿刺部位进行3D建模,并通过不断的模拟,设计出最佳穿刺路径,最大程度保证取样有效性及减少损伤。

“对于从事影像诊断工作的医生来说,AI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它可以快速生成结构式影像检查报告,不仅能帮助医生减少重复性劳动,还能帮助患者减少等待时间。”张景峰说,未来,通过对影像检查、诊断、治疗、预后等各个环节进行多模态的深度学习,AI将在诊疗全过程中发挥出更大作用,届时整体的诊疗效率也将迈上新台阶。

AI辅助诊断,为精准诊断铺设高速通道

对于肿瘤等疾病,病理诊断常被看作诊断“金标准”,能为临床医生选择诊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因此病理医生也被称为“医生的医生”。随着诊疗需求不断增加,“幕后”的病理医生日常工作量非常大,多的时候一天得读200张病理切片,给身体和精神带来巨大考验。

不过,如今病理医生已经有了“神助攻”,那就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在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细胞病理科的实验室里,摆放着两台高通量数字病理切片扫描设备,这些设备将制作好的病理切片快速扫描成数字切片,同时,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数字切片上开始标注工作。对于可疑的细胞以及它们的具体分级,AI都将根据系统预设在数字切片上明确标注,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这是一张宫颈液基细胞的数字扫描片,你看这个红色框框里的细胞,就是AI标注的可疑病变。我再对它给出的意见进行复核,结果是准确的。”细胞病理科医生邹小萍指着电脑屏幕对记者说,通过大量的学习,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目前已达到相当高的准确率,而且能快速给出意见,为病理医生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患者报告等待时间。

针对适龄妇女,我国正在大力开展宫颈癌、乳腺癌两癌筛查。市病理中心细胞病理科主任潘登介绍,AI在两癌筛查中的作用显而易见。近年来,他带领团队除了做好宁波本土诊断工作外,还承接了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两癌筛查项目,已先后为四川广汉、河北保定、江苏盐城等全国多个试点地区,开展宫颈癌筛查诊断共计80万余例,在AI的帮助下,宫颈癌筛查的效率提升了30%左右,筛查的阳性率提升了2个百分点-3个百分点,极大地减少了漏诊率。

“AI的强大之处,不仅在于它能提质增效,更在于它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我们现在所使用的AI系统,已经完成了对上百万张数字切片的学习,今后仍将孜孜不倦地学下去。有着这样的学习能力,AI一定能给癌症的防治带来更多可能性。”潘登说。

记者 吴正彬

通讯员 庞赟 郑轲 车倪

转自:http://epaper.cnnb.com.cn/nbwb/pc/content/202407/12/content_163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