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数(bit)相信大家都很容易理解,12bits是4096级、14bits是16384级。位数越高,色彩过渡越细腻,也有助于发挥传感器的最高动态范围。
* 传感器ADC的位数与RAW格式的位数是两件事,今天这篇不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而压缩则是将文件变小的方式。以拥有6000万像素的索尼Alpha 1为例,1张未压缩RAW文件约为100MB,非常占用存储空间。使用无损压缩算法,类似在电脑上用Zip等软件给照片打压缩包,经过压缩后的数据可以在解压缩(使用Lightroom等软件打开)完全还原。无损压缩可以减少最多约40%的文件尺寸,相比未压缩,打开文件时所需要的时间会稍多一些。
与“无损压缩”相对的就是有损压缩。这里“损”主要是指画面的精度,也就是画面细节与未经压缩的原始画面存在一些差别。当然,这个差别并不容易发现。只有在高反差边缘或者重度后期时才有可能显现出来 —— 就算ET拍摄两张对比图片,上传到网络平台后都可能因为导出JPG和平台二次压缩而将这个差距抹平。
有损压缩不仅能让文件尺寸变得更小(是未压缩的约50%),对索尼不少微单相机来说,选择有损压缩RAW时可以达到比未压缩/无损压缩更快的连拍速度



13bits是怎么回事?
由于索尼的有损压缩算法会让色阶变跳跃,所以有观点认为这会让精度减半,即14bits实际是13bits、12bits实际是11bits。但从单像素的VALUE范围来看,有损压缩时的最大值也超过了16000所以从RAW文件上看,我认为还是14bits的
▲ 使用无损压缩RAW,色阶是连续的。
▲ 相同条件下的有损压缩RAW,色阶出现了跳变。
包括Alpha 1、Alpha 1 II在内,在使用RAW格式记录时,只有选择“已压缩”才能达到最高连拍速度。而在生态、飞机拍摄中,20FPS(未压缩/无损压缩)和30FPS(已压缩)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至少我会为了连拍速度降低对RAW格式精度的要求 —— 之前在西双版纳拍摄Alpha 1 II样片就都是“已压缩”RAW,后期也会大幅调整阴影/高光,依然有让我满意的画质。

当然,在对速度要求没那么高,且画面中有高反差、大光比时(比如星空、夜晚的火箭发射),还是推荐使用“未压缩”或“无损压缩”,毕竟现在的存储成本已经很低了。

小尺寸“无损压缩”又是什么?
Alpha 7C II、Alpha 7C R、Alpha 7 IV、Alpha 7R V、Alpha 1、Alpha 1 II等产品不仅有“无损压缩”RAW,还有L、M、S共三种尺寸。
以Alpha 1为例:
- L尺寸是8660×5784,约5000万像素,约61MB
- M尺寸是5616×3744,约2100万像素(约40%),约35MB(约57%)
- S尺寸是4320×2880,约1240万像素(约25%),约28MB(约45%)
可见像素大小和文件大小并不是成正比的,相对于文件尺寸来说,像素减少的更多。
直接说结论:
在全画幅下的“无损压缩(M)”和“无损压缩(S)”、APS-C下的“无损压缩(S)”不是真的RAW,而是类似TIFF的位图。我们说的的真RAW都是没有解拜耳的,存储的是传感器上记录的原始信息(通常是R、G、G、B共4个通道),而小尺寸RAW和JPEG一样是R、G、B三通道数据,已经确定了颜色,不具备真正RAW的白平衡调整空间。
其实佳能、尼康以前也有这种“非全尺寸RAW,但近年来都取消了。
▲ RawDigger将非全尺寸RAW称为pseudo-RAW,即“伪RAW”。
省流:三种无损压缩选“无损压缩(L)”就好

最后的最后,对于可能需要开APS-C裁切“赚长焦”的朋友来说。不要先打开“APS-C拍摄”再选择“无损压缩(M)”(这个时候也选不了无损压缩(L))。因为这会让你在恢复全画幅拍摄时仍旧停留在“无损压缩(M)”上,从裁切的真RAW变成无裁切的假RAW。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LVtspgEoSu-kBEbddKjnMg


之前的文章:

14/12bit、有损/无损RAW的差别有多大?

https://ningbocat.com/post/2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