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在中关村看完点映场,第一感觉是:这绝不是我印象中的气质。或许主创团队为了对得起票房,
硬生生把两个故事拼成了一个,然后再硬生生把一个爱玩的孩子,塑造成了一往无前直奔远方的英雄。
并不是说将原著改编偏离主题就不好了,电影是电影,文字是文字。
可是,为了博取票房(估计也是徒劳)而刻意地加上伟光正的气质,实在让人作呕。
在真实的故事中,杨反复提到关于野生动物,关于自然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人类对其的普遍认知,
这是原著中的宝贵核心,电影中却只字未提,且将核心变成了向往自由与远方,反抗命运,落了俗套,
此其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第二,电影中的一些bug。
1、比如蓝天与杨建立深厚友谊后,与他在冈仁波齐离别。为什么不把他送到界山达坂?
杨为了省一天时间而说服蓝天不去珠峰大本营,却愿意赶路四五天并且消耗四五天的干粮
就因为早下车了600公里,说不过去。
2、电影中遭受龙卷风丢失所有装备与食物,熬了一周终于走出来,实在太假,
羌塘夜里零下十几二十度的低温,是一件薄衣就能抵御的?恐怕连第一晚都撑不下去。
3、关于狼,之后放上原著。
至于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气质,干说也没有用,我去翻来几年前看过的帖,
大家一起看,一起对比。首先是关于穿越羌塘的目的、态度的。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