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据记者了解,“四大都市区”其实并非新词,也并非一个新概念——浙江已经提了8年!
早在2011年2月,国务院批准同意实施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年)》中,便提出:以四大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共同构建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等四大都市区,作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发挥中心职能的空间载体。
《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年)》
在该规划中,详细提出了“三群四区七核五级网络化”的城镇空间结构构想——
“三群”为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浙中城市群,是组织省域城镇空间发展的主体形态;“四区”为杭州、宁波、温州以及金华-义乌四个都市区;“七核”为嘉兴、湖州、绍兴、衢州、舟山、台州、丽水等中心城市;“五级”是指由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构成的五级城镇体系;“网络化”是指以航空、轨道交通为主的人流网,铁路、高速公路、海港和航空交通为主的物流网,宽带、电信为主的信息网,电力、燃气管网为主的能源网为支撑。
2014年5月9日,经省政府同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杭州召开都市区纲要编制工作部署会。会上,讨论了规划纲要编制方案,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
次年,浙江省在《建议》中提出,要编制实施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规划纲要。
2017年6月,“四大都市区”首次出现在省党代会报告中。
……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记者注意到,8年来,浙江对于这一城镇空间结构规划,“一张蓝图画到底”。不仅如此,“四大都市区”的规划构想,随着改革的深入,越来越清晰——
大都市区核心区GDP总量全省占比78%以上,常住人口总量全省占比7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各类人才总量超过1000万人,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850公里以上,城市智慧大脑服务面积覆盖率达到30%以上。
彼时,根据《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浙江“四大都市区”如是定位——
@杭州都市区范围包括杭州市域、安吉县域、德清县域、桐乡市域、海宁市域以及绍兴市部分区域。
城市定位:生活品质和文化创意之城,省域文化中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萧山机场将与上海浦东、虹桥机场共同成为洲际客货运枢纽空港。
@宁波都市区范围包括宁波市域及舟山部分区域,协调范围增加三门县域。
城市定位:发挥港口和外贸口岸优势,发展先进制造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化产业。
@温州都市区范围包括温州市域、协调范围增加玉环县域、温岭市域、青田县域以及福建宁德地区。
城市定位: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强化国际贸易博览、文化娱乐、高等职业教育、海洋经济服务等职能。
@金华-义乌都市区范围包括金华市域,协调范围增加龙游县域、缙云县域以及诸暨南部区域。
核心区域城市定位: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强化商贸博览、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娱乐等职能。
记者注意到,与此前的城镇体系规划“三群四区七核五级网络化”的城镇空间结构不同的是,此次浙江省大都市区建设新闻发布会指出,全省将形成以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核心区为中心带动,以环杭州湾、甬台温、杭金衢、金丽温四大城市连绵带为轴线延伸,以四大都市经济圈为辐射拓展的“四核、四带、四圈”网络型城市群空间格局。
不仅如此,在都市区定位、都市区建设任务以及保障机制和规划实施等方面,此次大都市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明晰的目标。而这,既体现了规划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切实推进,更体现了顶层设计不断引领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实际需求。
此次发布会要求,各地要分别发挥杭州数字经济、宁波港口开放、温州民营经济、金义商贸物流等特色优势,全面建设高品质宜居宜业宜学宜游之都。
全面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构建贯通大都市区的北部环杭州湾、东部甬台温、中部杭金衢、南部金丽温四大城市群连绵带。
四大都市区总体格局
接下来,到2035年四大都市区全面建成“七个之城”,全方位落实大都市区建设主要任务——
创新之城,打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嘉兴G60科创大走廊等重大平台。
开放之城,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电子世界贸易平台等。
便捷之城,打造长三角省会城市1小时交通圈、四大都市区中心城市1小时交通圈。
宜居之城,进一步提升大都市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健康、休闲等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
花园之城,构建大都市区生态景观带,继续推进“五水共治”,打赢蓝天保卫战,打造10分钟绿道游憩圈。
智慧之城,加快5G技术研发试验和网络部署,推进未来社区试点。
人文之城,打造城市文化金名片,实施一批文化精品工程,像世界互联网大会、云栖大会、世界地理信息大会等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国际会展、国际文化和旅游活动以及国际体育赛事会越来越多。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