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武汉晚报 ,作者武汉晚报新媒体

武汉晚报

感谢关注武汉晚报官方微信,每天我们会定时向您推送最新的国内外和本地资讯,您也可以通过微信和我们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好玩事、感人事、烦心事,线索一经采用,即付稿酬




24号身体转好后,自拍一张


“我知道我正在痊愈。”


🎐


感染后的第14天,武汉市第一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曹丽蓉录下了自己清唱的《岳阳楼记》,给还奋战在一线的战友加油打气。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她的浅吟低唱,听哭了多少医护人。



ONE


第一批倒下的一线医生


“昨天偶然听到这首《岳阳楼记》,觉得特别符合这个特殊时期一线医护人员的心境。心疼发热住不进医院的百姓,心疼没日没夜连轴转的同事,想借此歌给战友们打气加油!”


29日中午,正在居家隔离的该院妇科副主任医师曹丽蓉沙哑着嗓子告诉记者,这首歌从听到学到录制,只用了一天时间。


作为战斗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曹丽蓉也是该院第一批倒下的一线医生。28日,是高度疑似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她出现症状并居家隔离的第14天。


“希望核酸检测转阴后,我能够尽快回到战场,跟同事一起并肩作战。”记者连线曹丽蓉时,她说凭借自己的中医经验给自己试药,目前所有症状全都已经消失,并讲述了自己感染患病和居家隔离的14天。



TWO


双肺“磨玻璃样”,感染14天日记



DAY1  

1月14日


 5台手术,觉得特别累 


那一天,我的手术特别多,一共安排了5台手术。


第一台是个卵巢癌+宫颈癌的双癌病人,另外还有4台宫腔镜和子宫肌瘤的手术。手术室只能穿单衣,刚进去有些冷,穿上手术衣后又有点热。做手术时不觉得,下台以后感觉特别明显,总之一整天就是冷冷热热。


下了手术台,已经是晚上7点多了。感觉身体特别累,就像被掏空了一样。手术做到七八点,对我来说是家常便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过。回到家,一点胃口也没有,洗完澡就睡了。



DAY2

1月15日


 全身疼,强打精神完成3台手术 


和往常一样,早上6点就起了床。全身疼,没精神,哪哪都不舒服,一想到还有手术等着我,在家热了两个馒头揣着就出了门。


一上午连着做了三台腹腔镜手术,12点多才下手术台。一回到科室,我就钻进了值班室。还是没胃口,强逼着自己喝了点热汤就躺下了。怎么都睡不着,却躺着不想动。一想到下午还有病人要处理,2点我强撑着起了床。


我懂中医,下午还帮同事开了几个中药方。晚上6点多到家后,喝了点稀粥。儿子打球,一出汗就容易受凉,我家里常备着桂枝葛根。吃了家里备用的桂枝葛根汤后,早早就睡下了。



DAY3 

1月16日


 剧烈头疼,夜班,38℃ 


今天是我最难受的一天。


剧烈的阵发性头疼,几秒钟就发一次。晚上是我的夜班,但白天也要去医院。上午没手术,查完房处理完医嘱又到了12点多,我回了家。吃了几口稀饭后,就上床躺着,还是睡不着,一直躺到下午5点,我起身又往医院赶。


晚上夜班,我和另一个值班医生都不舒服。


不用处置病人的时候,我们就在值班室里躺着。值班护士来给我们量体温:我38℃,她38.4℃。


14日那天,她跟我一起上了第一台手术的。跟我不一样,她之前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状。


上夜班要保持体力,虽然没胃口,但还是逼着自己把护士帮我们带回来的饭吃了。


晚上10点,我做了一台急诊剖宫产。手术台上,我的后背不停出汗,做完手术室脱下手术衣,两层衣服都湿透了。



DAY4 

1月17日


 开始咳嗽,CT,双肺磨玻璃样 


早上,我开始咳嗽了。不会是中招了吧?


今天有三台手术,每一台都是大手术。我想着,上手术前赶紧去查个血,如果情况还好,我就再撑一下。


结果出来了,白细胞3.35,低了!很可能是中招了,一周三个专家门诊,每天好几台手术,只戴了口罩,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的问题,我不知道。


病人已经送到了手术室,我还是得上!来不及做CT,我直奔手术室。今天做手术,我戴上了两层医用外科口罩,怕万一中招“连累”同事和患者。


第一台手术快结束时,我接到了医院领导的电话:同事查血和CT结果都异常,高度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让我手术结束后马上去做CT。中午1点半,一下手术台我就冲到了放射科。CT结果显示双肺磨玻璃样,病灶还不小。


下午,我拿着检查结果到发热门诊找到了呼吸科张念主任。他看过告诉我,高度疑似,建议我打针,口服莫西沙星。科里的同事平时都叫我“铁汉子”,从来不叫苦叫累的,没想到我这个铁汉子,成了医院第一批倒下的医务人员。


拿了药,我根据自己的症状,按普济消毒饮的方子,去掉了黄连,开了6天的中药颗粒冲剂。


去掉黄连是因为我怕苦。用这个方子一是因为它是清热解毒的经典方,二是比较适合我的症状:舌红、咳嗽、痰黄。抓了药,回到科里打了一针,我离开了医院。


我妈今年70岁了,患有老慢支,跟我们住一起,我还有个11岁的儿子,他们都是感染的高危人群。这种情况不能回家,我住进了家附近的酒店。



DAY5 

1月18日


 嗓子说不出话了,脓痰,自我隔离 


今天开始,嗓子说不出话来了,脓痰,很黄。


酒店住着不舒服,感染的风险也很高,我发信息给老公,把我妈送到了武昌的妹妹家,让他带着儿子住到了姑妈家,确定家中没人,我回了家。


我没有去医院输液,吃了一颗莫西沙星也不想吃了。因为是病毒感染呀,白细胞低,抗生素一吃,白细胞会更低,我决定完全依靠中药。


中医有失音的症状,但自己到底是哪一种,我有点拿不准。担心普济消毒饮太寒凉了,所以下午我会煮一次生姜红糖水来去寒。生姜可以温肺化饮,晚上再用艾条泡脚。



DAY6-9   

1月19日-22日


 试药,补营养,努力提高免疫力 


慢慢的,黄痰变成了白痰。


在家呆了一周,有些无聊,还好有我养了两年的串串“巧克力”陪伴着我,每天看看书,还能跟它“唠唠嗑”,日子过得也不无聊。


平时只要有时间,我就爱捣鼓美食,家里的冰箱和冰柜,常年都被我塞得满满,这个时候我一点也不担心没有吃的了。


牛肉汤、排骨汤、鸡汤、鸡蛋、鱼……我每餐换着花样做好吃的,目的只有一个:努力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吃了4天的普济消毒饮,哑嗓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好了。


家里正好有给妈妈开的黄芩、紫苑、射干、浙贝、玄参、前胡、桔梗、甘草等中药草,我从中挑了几味药,又给自己配了2付药继续吃。


居家隔离期间,给自己做的营养餐



DAY10 

1月23日


 胃口开始恢复,想吃辣了 


胃口开始恢复了,我想吃辣的了。


想起来家里还有火锅底料的存货,自己做了个小火锅。吃了后心情倍爽,临睡前又有点饿了,煮了米酒鸡蛋。那一晚,睡眠又不好了,睡不着。



DAY11  

1月24日


 又出现头痛,但痰能出来,就不是坏事 


今早开始,又出现了头痛,舌质也变暗了,舌尖有明显的瘀点,有轻微咳嗽,晨起还会有粉红色痰和带血丝的粘稠痰。


考虑到自己咳嗽不厉害,只有口里有痰时才会咳嗽,因此晨起后,我会主动咳嗽来排出咽部的痰。痰能出来,就不是坏事。



DAY12-13 

1月25日-1月26日


 畏寒,吃中药,努力让自己睡好 


这几天,有些轻微畏寒怕冷,我在玉屏风散和苇茎汤的方子上加了黄芩。


晚上大学同学群里,搞中医的同学问我要舌像,我给他拍了一个,他从我晚上睡觉口干,给我开了升降散和麻杏石甘汤加当归、鳖甲。


我把同学的方和我自己开的方两种交替吃了3天了,上午吃我的,下午吃他的,晚上睡眠慢慢好了很多。



DAY14 

1月27日


 复查血液和CT,情况在好转 


今天我去医院复查了血液分析和CT片,白细胞正常了,肺部的病灶也有好转。


我自己开的方子里的黄芪和同学方子里的当归正好相得益彰,都对升白细胞有好处。肺部的病灶要完全恢复,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我的情况越来越好,头痛完全好了,也不咳了,胃口和睡眠都恢复了正常,我知道我正在痊愈。


晚上,我在电视上《经典永流传》中听到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越听越觉得契合当下我们医务人员的心境。


平时我就爱唱歌,家里的音响效果也不错,我决定学会后录下来发给我那些奋斗在一线的战友们,给他们打气加油鼓劲。  

https://mp.weixin.qq.com/s/kfGyvmPKwieiawWmvZPGIA

NINGBOCAT:

我把文章提到的所有药方查了一下记录备用:


普济消毒饮,中医方剂名。为清热剂,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之功效。主治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而黄,脉浮数有力。临床常用于治疗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等属风热邪毒为患者。
歌诀
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消。 [1] 

组成

牛蒡子、黄芩、黄连、甘草、桔梗、板蓝根、马勃、连翘、玄参、升麻、柴胡、陈皮、僵蚕、薄荷。

用量

黄芩(酒炒)、黄连(酒炒)各15克,陈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参、柴胡、桔梗各6克,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3克,僵蚕、升麻各2克。

用法

上药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

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而黄,脉浮数有力。

方义

本证多由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中焦,发于面部所致。治疗以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为主。风热疫毒之邪攻于头面,故见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风热疫毒之邪,灼伤津液,故见舌燥口渴;舌红苔白而黄,脉浮数有力,均为里热炽盛之症。方中酒黄连、酒黄芩清热泻火,祛上焦头面热毒,为君药;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头面,为臣药。玄参、马勃、板蓝根加强清热解毒;甘草、桔梗清利咽喉;陈皮理气散邪,为佐药。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引药上行,为佐使药。

配伍特点

柴胡、升麻引火上行,有“火郁发之”之意。

运用

本方用于大头瘟病,临床应用以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舌红少苔,脉浮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大便秘结者,可加酒大黄以泻热通便;腮腺炎并发睾丸炎者,可加川楝子、龙胆草以泻肝经湿热。

重要文献摘要

1.《东垣试效方》:“用黄芩、黄连味苦寒,泻心肺间热以为君;橘红苦辛,玄参苦寒,生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黍粘子、薄荷叶苦辛平,板兰根味苦寒,马勃、白僵蚕味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新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不得伸;桔梗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 [2] 
2.《成方便读》:“大头瘟,其邪客于上焦。故以酒炒芩、连之苦寒,降其上部之热邪;又恐芩、连性降,病有所遗;再以升、柴举之,不使其速下;僵蚕、马勃解毒而消肿;鼠、元、甘、桔利膈以清咽;板兰根解疫毒以清热;橘红宣肺滞而行痰;连翘、薄荷皆能轻解上焦,消风散热。合之为方、岂不名称其实哉!”


吃了4天的普济消毒饮,哑嗓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好了。

家里正好有给妈妈开的黄芩、紫苑、射干、浙贝、玄参、前胡、桔梗、甘草等中药草,我从中挑了几味药,又给自己配了2付药继续吃。

... ...


黄芩,中药名。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肉质根茎肥厚,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花冠紫、紫红至蓝色,花丝扁平,花柱细长,花盘环状,子房褐色,小坚果卵球形,花果期7~9月。黄芩生于向阳草坡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产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中国北方多数省区都可种植。其以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 中文学名

  • 黄芩

  • 别    称

  • 山茶跟、黄芩荼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门

  • 双子叶植物纲

  • 管状花目

  • 唇形科

  • 黄芩属

  • 黄芩

  • 分布区域

  • 中国、苏联东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

  • 采收时间

  • 春、秋二季

  • 用    量

  • 3~10g

入药部位
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主治

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相关配伍

1、小儿秃疮:黄蜀葵花、大黄、黄芩等分,为末。米泔净洗,香油调搽。(《普济方》)
2、血痢不止:地肤子五两,地榆、黄芩各一两,为末。每服方寸匕,温水调下。(《圣惠方》)
3、吐血衄血,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泻心汤主之: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水三升,煮一升,热服取利。(张仲景《金匮玉函》)

用法用量

3~10g。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 紫菀

紫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一般指紫菀

紫菀(学名:Aster tataricus L. f.),别名:青苑、紫倩、小辫等;菊科紫菀属,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斜升。茎直立,高40-50厘米,粗壮,基部有纤维状枯叶残片且常有不定根,有棱及沟,被疏粗毛,有疏生的叶。基部叶在花期枯落,长圆状或椭圆状匙形,下半部渐狭成长柄。

国内主产于河北、内蒙和东北三省等地区,在国外朝鲜、日本等地亦有分布,通常生长于潮湿的河边地带,是一味中药,有治风寒咳嗽气喘,虚劳咳吐脓血之功效。

药用价值

编辑
性味:苦,温。
功能主治: 温肺,下气,消痰,止咳。治风寒咳嗽气喘,虚劳咳吐脓血,喉痹,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3钱;或入丸、散。
药理作用:
⑴祛痰作用:中医认为紫菀具有温肺,下气,消痰、止咳嗽的功能。实验表明,水煎剂有祛痰作用而无镇咳及平喘作用;苯及甲醇提取物也有祛痰作用。
⑵抗菌作用:紫菀在体外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及霍乱弧菌等7种革兰氏阴性肠内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有对抗致病性真菌的作用。
⑶抗病毒作用:水煎剂在鸡胚尿囊中对流感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⑷抑制肿瘤的作用:据报道分离出的表无羁萜醇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抑瘤作用;也有报道从紫菀根的正丁醇提取部分分离出的环肽类化合物对S180有抗肿瘤活性。
毒性:紫菀皂甙有溶血作用,制剂不宜静脉注射。
各家论述:
①《本草经疏》:"紫菀,观其能开喉痹,取恶涎,则辛散之功烈矣,而其性温,肺病咳逆喘嗽,皆阴虚肺热证也,不宜专用及多用,即用亦须与天门冬、百部、麦冬、桑白皮苦寒之药参用,则无害。"
②《本草通玄》:"紫菀,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然非独用、多用不能速效,小便不通及溺血者服一两立效。"
③《本草正》:"紫菀,辛能入肺,苦能降气,故治咳嗽上气、痰喘,惟肺实气壅,或火邪刑金而致咳唾脓血者,乃可用之。观陶氏《别录》谓其补不足,其亦言之过也。"
④《药品化义》:"紫菀,味甘而带苦,性凉而体润,恰合肺部血分。主治肺焦叶举,久嗽痰中带血,及肺痿,痰喘,消渴,使肺窍有清凉沛泽之功。...用入肝经,凡劳热不足,肝之表病也;蓄热结气,肝之里病也;吐血衄血,肝之逆上也;便血溺血,肝之妄下也;无不奏效。因其体润,善能滋肾,盖肾主二便,以此润大便燥结,利小便短赤,开发阴阳,宣通壅滞,大有神功。同生地、麦冬入心,宁神养血。同丹皮、赤芍入胃,清热凉血。其桑皮为肺中气药,紫菀为肺中血药,宜分别用。"
⑤《本草逢原》:"紫菀,肺金血分之药,《本经》止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取性疏利肺经血气也。去蛊毒痿躄者,以其辛苦微温,能散结降气,蛊毒自不能留,痿躄由肺热叶焦,紫菀专通肺气,使热从溲便去耳。《别录》疗咳唾脓血,大明消痰止渴,皆滋肺经血气之效。《金匮》泽漆汤用以治咳血而脉沉者,咳属肺,脉沉则血分之病也。亦治下痢肺痛,与紫参同功。"
⑥《本草正义》:"紫菀,柔润有余,虽曰苦辛而温,非爆烈可比,专能开泄肺郁,定咳降逆,宣通窒滞,兼疏肺家气血。凡风寒外束,肺气壅塞,咳呛不爽,喘促哮吼,及气火燔灼,郁为肺痈,咳吐脓血,痰臭腥秽诸证,无不治之。而寒饮蟠踞,浊涎胶固喉中如水鸡声者,尤为相宜。惟其温而不热,润而不燥,所以寒热皆宜,无所避忌。景岳谓水亏金燥,咳嗽失血者,非其所宜;石顽谓阴虚肺热干咳者忌之;盖恐开泄太过,重伤肺金,又恐辛温之性,或至助火。要之虚劳作嗽,亦必有浊痰阻塞肺窍,故频频作咳,以求其通,不为开之,咳亦不止,以此温润之品,泄化垢腻,顺调气机,而不伤于正,不偏于燥,又不犯寒凉遏抑、滋腻恋郁等弊,岂非正治?且柔润之质,必不偏热,较之二冬、二母,名为滋阴,而群阴腻滞,阻塞隧道者,相去犹远。惟实火作咳,及肺痈成脓者,则紫菀虽能泄降,微嫌其近于辛温,不可重任,然借为向导,以捣穴犁庭,亦无不可。总之,肺金窒塞,无论为寒为火,皆有非此不开之势。"


  • 射干

     

    (百合目鸢尾科植物)


射干(学名:Belamcanda chinensis (L.)Redouté)为鸢尾科射干属多年生草本。根状茎为不规则的块状,斜伸,黄色或黄褐色;须根多数,带黄色。茎直立,茎高1~1.5米,实心。 [1] 
根状茎药用,味苦、性寒、微毒。能清热解毒、散结消炎、消肿止痛、止咳化痰,用于治疗扁桃腺炎及腰痛等症。

主要价值

编辑

药用价值

用于感受风热,或痰热壅盛所致的咽喉肿痛等症。用于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等症。咽喉肿痛,喉痹不通,二便不通,诸药不效,腹部积水,皮肤发黑,乳痈初起。
  • 浙贝母

     

    (百合科贝母属植物)


浙贝母(拉丁学名:Fritillaria thunbergii),多年生草本。鳞茎半球形,直径1.5~6厘米,有2~3片肉质的鳞片。茎单一,直立,圆柱形,高50~80厘米。叶无柄;茎下部的叶对生,罕互生,狭披针形至线形,长6~17厘米,宽6~15毫米;中上部的叶常3~5片轮生,罕互生,叶片较短,先端卷须状。
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一种大而苦者仅能解毒。并去心用。凡肺经药皆当去心,不独贝母也。以前的历代文献,并未明确分立川贝、浙贝、土贝专条,至明《本草正》始于贝母条后,别立上贝母一条,所指即系本品。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散结解毒。治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瘰疬疮疡肿毒。 [11] 
①《本草正》:"大治肺痈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明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痔漏金疮出血,火疮疼痛,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 [11] 
②《本草从新》:"去时感风痰。" [11] 
③《纲目拾遗》:"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此。" [11] 
④《山东中草药手册》:"清肺化痰,制酸,解毒。治感冒咳嗽,胃痛吐酸,痈毒肿痛。" [11] 

用药禁忌

寒痰、湿痰及脾胃虚寒者慎服浙贝母,浙贝母反乌头。

食疗

浙贝杏仁露
材料:浙贝母10克,甜杏仁8克,冰糖15克
做法:
① 先将浙贝洗净;
②杏仁用水浸泡片刻,去皮、尖洗净;
③将浙贝、杏仁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煮沸;
④加入冰糖煮30分钟,去渣留汁待凉后饮用。
养生功效:具有清热化痰、镇咳之功效,适于患肺炎的中老年人饮用
  • 玄参

     

    (中药)


玄参,中药名。为玄参科草本植物,可达1米余。支根数条,纺锤形或胡萝卜状膨大,粗可达3厘米以上。生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竹林、溪旁、丛林及高草丛中。产河北(南部)、河南、山西、陕西(南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贵州、四川。味甘、苦、咸,性微寒,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的功效。

入药部位

玄参科植物玄参及北玄参的根。

性味

甘、苦、咸,微寒。

归经

归脾、胃、肾经。

功效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主治

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烦渴;舌绛;发斑;骨蒸劳嗽;虚烦不寤;津伤便秘;目涩昏花;咽喉肿痛;瘰疬痰核;痈疽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脾胃有湿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炮制方法

拣净杂质,除去芦头,洗净润透,切片,晾干。或洗净略泡,置笼屉内蒸透,取出晾6-7成干,焖润至内外均呈黑色,切片,再晾干。
  • 前胡

     

    (伞形目伞形科植物)


前胡(学名: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是伞形科 ,前胡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米。根颈粗壮,径灰褐色,根圆锥形,茎圆柱形,基生叶具长柄,叶片轮廓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三出式二至三回分裂,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至截形,边缘圆锯齿,两面无毛,叶鞘稍宽,边缘膜质,复伞形花序多数,顶生或侧生,伞形花序,总苞片线形;伞辐不等长,小伞形花序有花;花瓣卵形,白色;花柱短,弯曲,圆锥形。果实卵圆形,棕色,8-9月开花,10-11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甘肃、河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生长于海拔250-2000米的山坡林缘,路旁或半阴性的山坡草丛中。
该种根供药用,为常用中药。能解热、祛痰、治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及疖肿。根含多种香豆精类(为白花前胡醋甲、乙、丙、丁等)。

主要价值

编辑
根供药用,为常用中药。能解热、祛痰、治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及疖肿。根含多种香豆精类(为白花前胡醋甲、乙、丙、丁等)。 [2] 
【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和紫花前胡的根。 [4] 
【药性】味苦;辛;性微寒。【归经】归肺;脾;肝经。 [4]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降气化痰。主外感风热;肺热痰郁;咳喘痰多;痰黄稠粘;哎逆食少;胸膈满闷。 [4]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克;或入丸、散。 [4] 
【使用注意】阴虚咳嗽、寒饮咳嗽患者禁服。
  • 桔梗

     

    (桔梗科桔梗属植物)


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别名包袱花铃铛花、僧帽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高20~120厘米,通常无毛,偶密被短毛,不分枝,极少上部分枝。叶全部轮生,部分轮生至全部互生,无柄或有极短的柄,叶片卵形,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叶子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暗蓝色或暗紫白色,可作观赏花卉;其根可入药,有止咳祛痰、宣肺、排脓等作用,中医常用药。在中国东北地区常被腌制为咸菜,在朝鲜半岛被用来制作泡菜,当地民谣《桔梗谣》所描写的就是这种植物。单凭名称,有人会误以为桔梗乃桔子的梗,但实际上与桔子或柑橘属没有直接关系。

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
 不溃。 [5] 
临床应用
1.银翘散(《温病条辨》)
主治温病初起。连翘9g,银花9g,苦桔梗6g,薄荷6g,竹叶4g,生甘草5g,荆芥穗5g,淡豆豉5g,牛蒡子9g,芦根9g。方中桔梗清利咽喉,是属佐使之用。 [5] 
2.桑菊饮(《伤寒论》)
主治风温初起。桑叶7.5g,菊花3g,杏仁6g,连翘5g,薄荷2.5g,桔梗6g,甘草2.5g,苇根6g。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方中桔梗清利咽喉。 [5] 
3.止嗽散(《医学心悟》)
主治风邪犯肺证。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各3g,陈皮6g。共为末,每服(6~9g)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方中桔梗味苦辛,善于开宣肺气。 [5] 
主要附方
①治肺痈,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金匮要略》桔梗汤)
②治痰嗽喘急不定:桔梗一两半。捣罗为散,用童子小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滓温服。(《简要济众方》)
③治喉痹及毒气:桔梗二两。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千金方》)
④治寒实结胸,无热证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上三味为散,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伤寒论》白散)
⑤治伤寒痞气,胸满欲死:桔梗、枳壳(炙,去穰)各一两。上锉如米豆大,用水一升半,煎减半,去滓,分二服。(《苏沈良方》枳壳汤)
⑥治牙疳臭烂:桔梗、茴香等分。烧研敷之。(《卫生易简方》)
  • 甘草

     

    (双子叶植物纲豆目蝶形花科甘草属植物)

     

本词条可能涉及专业知识,中草药并非没有毒副作用,请遵医嘱服用,请勿轻信网上用药建议。
甘草 [1]  ,(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别名: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是一种补益中草药。对人体很好的一种药,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100厘米,直径0.6~3.5厘米。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阴暗潮湿,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根和根状茎供药用。

药用价值

编辑

功效

1.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
甘草
甘草(16张)
 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2.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3.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5.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7 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对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有抑制作用;并有抗酸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
8. 甘草黄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祛痰作
甘草的图片(21张)
 用也较显著,其作用强度为甘草酸>甘草黄酮>甘草浸膏。
9. 甘草还有抗炎,抗过敏作用,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粘膜。甘草浸膏和甘草酸对某些毒物有类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10. 甘草常用来治疗随更年期而来的症状.因为甘草里含有甘草素,是一种类似激素的化合物,它有助于平衡女性体内的激素含量。
11.甘草所含的次酸能阻断致癌物诱发肿瘤生长的作用。

药用毒性

久服大剂量甘草,可引起浮肿。有关研究还发现,甘草制剂有损性功能,每天服用28克甘草,可导致男性的性欲降低和其它形式的性无能,停药4天后可恢复。甘草还可抑制皮质醇的转化,从而导致血压上升和低血钾症。因此,对于有性功能减退、高血压及浮肿的患者,不宜使用甘草。




这几天,有些轻微畏寒怕冷,我在玉屏风散和苇茎汤的方子上加了黄芩。



  • 玉屏风散

     

    (中医药方)

玉屏风散,中医方剂名。为补益剂,具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效。主治表虚自汗证,汗出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临床常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致病情反复者。
  • 中文名

  • 玉屏风散

  • 功    用

  • 益气固表止汗

  • 主    治

  • 表虚自汗

  • 分    类

  • 补益剂-补气剂

  • 出    处

  • 《究原方》


歌诀

玉屏风散用防风,黄芪相畏效相成,白术益气更实卫,表虚自汗服之应。

组成

防风、黄芪、白术。

用量

防风 30g,黄芪60g,白术60g。

用法

每服9克,用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现代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大枣煎汤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

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方义

本证多由卫虚腠理不密,感受风邪所致。表虚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则常自汗;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皆为气虚之象。方中黄芪甘温,内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功,为臣药;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祛邪。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有补中寓疏,散中寓补之意。

配伍特点

黄芪配白术,汗不外泄,外邪易难内侵;本方以补气固表药为主,配合小量祛风解表之品,使补中寓散。

运用

本方用于表虚自汗证,临床应用以自汗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自汗较重者,加浮小麦、煅牡蛎、麻黄根以固表止汗。

禁忌

若属外感自汗或阴虚盗汗者,则不宜使用。

重要文献摘要

① 《医方考》:“卫气一亏,则不足以固津液,而自渗泄矣,此自汗之由也。白术、黄芪所以益气,然甘者性缓,不能速达于表,故佐之以防风。东垣有言,黄芪得防风而功愈大,乃相畏相使者也。是自汗也,与伤风自汗不同,伤风自汗责之邪气实;杂证自汗责之正气虚,虚实不同,攻补亦异。” [1] 
② 《古今名医方论》:“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上清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痹、四肢挛急,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功专矣。然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惟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无汗能发,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治头目风热、大风癞疾、肠风下血、妇人子脏风,是补剂中之风药也。所以防风得黄芪,其功愈大耳。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即以宁风也。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当倚如屏,珍如玉也。”
③ 《古方选注》:“黄芪畏防风,畏者,受彼之制也。然其气皆柔,皆主乎表,故虽畏而仍可相使。不过黄芪性钝,防风性利,钝者受利者之制耳;惟其受制,乃能随防风以周卫于身而固护表气,故曰玉屏风。”

④ 《成方便读》:“大凡表虚不能卫外者,皆当先建立中气,故以白术之补脾建中者为君,以脾旺则四脏之气皆得受荫,表自固而邪不干;而复以黄芪固表益卫,得防风之善行善走者,相畏相使,其功益彰,则黄芪自不虑其固邪,防风亦不虑其散表,此散中寓补,补内兼疏,顾名思义之妙,实后学所不及耳。


  • 苇茎汤

苇茎汤,中医方剂名。为清热剂,具有清脏腑热,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之功效。主治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临床常用于治疗肺脓肿、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等肺热痰瘀互结者。
  • 中文名

  • 苇茎汤

  • 功    用

  •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 主    治

  • 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

  • 分    类

  • 清热剂-清脏腑热

  • 出    处

  • 《外台秘要》

歌诀

苇茎瓜瓣苡桃仁,清肺化痰逐瘀能,热毒痰瘀致肺痈,脓成未成均胜任。

组成

苇茎、瓜瓣、薏苡仁、桃仁。

用量

苇茎60g,瓜瓣60g,薏苡仁30g,桃仁24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脓。

功用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

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义

本方多由热毒壅肺,痰瘀互结,血败肉腐成痈所致,治疗以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为主。痰热壅肺,气失清肃则咳嗽痰多;《内经》说:“热盛则肉腐,肉腐则成脓”,邪热犯肺,伤及血脉,致热壅血瘀,若久不消散则血败肉腐,乃成肺痈;痈脓溃破,借口咽而出,故咳吐腥臭黄痰脓血;痰热瘀血,互阻胸中,因而胸中隐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皆痰热内盛之象。方中苇茎甘寒轻浮,善清肺热,故为君药。瓜瓣清热化痰,利湿排脓,能清上彻下,肃降肺气,与苇茎配合则清肺宣壅,涤痰排脓;薏苡仁甘淡微寒,上清肺热而排脓,下利肠胃而渗湿,二者共为臣药。桃仁活血逐瘀,可助消痈,是为佐药。方仅四药,结构严谨,药性平和,共具清热化痰、逐瘀排脓之效。

加减化裁

若肺痈脓未成者,宜加金银花、鱼腥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脓已成者,可加桔梗、生甘草、贝母以增强化痰排脓之效。

附注

附方

桔梗汤

组成

桔梗、甘草。

用量

桔梗30g,甘草60g。

用法

上两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

宣肺止咳,祛痰排脓。

主治

肺痈。咳而胸痛,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

重要文献摘要

①《成方便读》:痈者,壅也,犹土地之壅而不通也。是以肺痈之证,皆由痰血火邪,互结肺中,久而成脓所致。桃仁、甜瓜子皆润燥之品,一则行其瘀,一则化其浊;苇茎退热而清上,苡仁除湿而下行。方虽平淡,其散结通瘀、化痰除热之力实无所遗。以病在上焦,不欲以重浊之药重伤其下也。 [1] 
②《金匮要略论注》:此治肺痈之阳剂也。盖咳而有微热,是在阳分也;烦满,则挟湿矣;至胸中甲错,是内之形体为病,故甲错独见于胸中,乃胸上之气血两病也。故以苇茎之轻浮而甘寒者,解阳分之气热;桃仁泻血分之结热;薏苡下肺中之湿;瓜瓣清结热而吐其败浊,所谓在上者越之耳。

  • 升降散

     升降散是一种方剂,升降散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近人总结升降散组方所体现的治法为升降相因法。出自《伤暑全书》卷下。

使用方法是共研细末,和匀。据病之轻重,分2到4次服,用黄酒,蜂蜜调匀冷服
  • 用    法

  • 共研细末,和匀

  • 功    用

  • 升清降浊,散风清热


概要

编辑
【来源】《伤寒温疫条辨》卷四。
【组成】白僵蚕(酒炒)6克 全蝉蜕(去土)3克 姜黄(去皮)9克 川大黄(生)12克
【用法】共研细末,和匀。据病之轻重,分2~4次服,用黄酒,蜂蜜调匀冷服。中病即止。
【功用】升清降浊,散风清热。

升降散

编辑
【别名】赔赈散、温证解毒散
【来源】《伤暑全书》卷下。
【组成】白僵蚕(酒炒)2钱,全蝉蜕(去土)1钱,川大黄(生)4钱,广姜黄(去皮,不用片姜黄)3分。
【主治】温热、瘟疫,邪热充斥内外,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头面肿大,咽喉肿痛,胸膈满闷,呕吐腹痛,发斑出血,丹毒,谵语狂乱,不省人事,绞肠痧(腹痛),吐泻不出,胸烦膈热,疙疸瘟(红肿成块),大头瘟(头部赤肿),蛤蟆瘟(颈项肿大),以及丹毒、麻风。
【制法】上为细末,合研匀。
【用法】病轻者分4次服,每服重1钱8分2厘5毫,用冷黄酒1杯,蜂蜜5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与3次服,每服重2钱4分3厘3毫,黄酒1杯半,蜜7钱5分,调匀冷服。最重者分2次服,每服重3钱6分5厘,黄酒2杯,蜜1两,调匀冷服。如1-2帖未愈,可再服之,热退即止。

禁忌

编辑
服药后半日不可喝茶、抽烟、进饮食。若不能忌,即不效。

方论

编辑
伤寒瘟疫条辨》: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从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散逆浊结滞之痰也;蝉蜕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能祛风而胜湿,涤热而解毒;姜黄气味辛苦,性温,无毒,祛邪伐恶,行气散郁,能入心脾二经,建功辟疫;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亢盛之阳,非此莫抑;米酒性大热,味辛苦而甘,令饮冷酒,欲其行迟,传化以渐,上行头面,下达足膝,外周毛孔,内通脏腑经络,驱逐邪气,无处不到;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主治丹毒斑疹,腹内留热,呕吐便秘,欲其清热润燥,而自散温毒也。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附注

编辑
赔赈散(《伤寒温疫条辨》卷四引《二分晰义》)、温证解毒散(《羊毛瘟症论》卷下)。炼蜜为丸,名太极丸
本方药仅四味,其中僵蚕蝉蜕袪风解痉、散风热、宣肺气,宣阳中之清阳;大黄、姜黄荡积行瘀、清邪热、解温毒,降阴中之浊阴;又加黄酒为引,蜂蜜为导。两两相伍,一升一降,可使阳升阴降,内外通和,而温病表里三焦之热全清。杨栗山云:「名曰升降,亦(表里)双解之别名也。」(《寒温条辨》)因之命名「升降散」
麻杏石甘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表证未尽,热邪壅肺者。
  • 中文名

  • 麻杏石甘汤

  • 分    类

  • 解表剂-辛凉解表

  • 功    用

  •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 主    治

  •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 组    成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 出    处

  • 《伤寒论》


歌诀

伤寒麻仁石甘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张。

组成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用量

麻黄、杏仁各9克,甘草6克,石膏24克。

用法

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两升,去渣,温服一升。

功用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方义

本证是由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遏于肺所致。肺中热盛,气逆伤津,所以有汗而身热不解,喘逆气急,甚则鼻翼煽动,口渴喜饮,脉滑而数。此时急当清泄肺热,热清气平而喘渴亦愈。所以方用麻黄为君,取其能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但其性温,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而且用量倍于麻黄,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肺气肃降有权,喘急可平,是相制为用。杏仁降肺气,用为佐药,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所以是佐使药。综观药虽四味,配伍严谨,用量亦经斟酌,尤其治肺热而用麻黄配石膏,是深得配伍变通灵活之妙,所以清泄肺热,疗效可靠。

配伍特点

麻黄开宣肺气以平喘、开腠解表以散邪石膏,石膏清泄肺热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二药一辛温、一辛寒;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主,且都能透邪于外,合用相反之中寓有相辅之意。四药合用,解表与清肺并用,以清为主;宣肺与降气结合,以宣为主。

运用

本方用于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喘咳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因肺中热甚,津液大伤,汗少或无汗者,加重石膏用量,或加炙桑皮、芦根、知母;若表邪偏重,无汗而见恶寒,当酌加解表之品,如荆芥、薄荷、淡豆豉、牛蒡子之类,在用清泄肺热为主的同时,开其皮毛,使肺热得泄而愈;若痰粘稠、胸闷者,加瓜蒌、贝母、黄芩以清热化痰,宽胸利膈。

禁忌

风寒咳喘,痰热壅盛者,不宜使用。

重要文献

盛心如《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按仲师大论,于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杏石甘汤主之。柯韵伯于此则谓‘无汗而喘,大热。’盖汗出而喘者,热壅于肺也;无汗而喘者,热闭于肺也。壅于肺者,皮毛开,故表无大热。热闭于肺,则皮毛亦闭,故表热甚壮。是以不论有汗无汗,皆以麻杏石甘为主。盖以石膏清其里热;有汗者,得麻黄疏泄,而壅者亦宣;无汗者,得麻黄疏散,而闭者亦开;有杏仁以定喘,甘草以泻火,烦热无有不解者乎。”
  • 当归

     

    (伞形目伞形科植物)


当归,(学名:Angelica sinensis,)别名干归、秦哪、西当归、岷当归、金当归、当归身、涵归尾、文无、当归曲、土当归,多年生草本,高0.4-1米。花期6-7月,果期7-9月。
中国1957年从欧洲引种欧当归。主产甘肃东南部,以岷县产量多,质量好,其次为云南、四川、陕西、湖北等省,均为栽培。国内有些省区也已引种栽培。
其根可入药,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补气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抗癌 [1]  、抗老防老 [1]  、免疫 [1]  之功效。
鳖甲,中药名。为鳖科动物鳖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 的背甲。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为多,捕捉后杀死,置沸水中烫至背甲上的硬皮能剥落时,取出,剥取背甲,除去残肉,晒干。分布于等地。具有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之功效。常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阴虚阳亢,头晕目眩,虚风内动,经闭,癥瘕,久疟疟母。

我把同学的方和我自己开的方两种交替吃了3天了,上午吃我的,下午吃他的,晚上睡眠慢慢好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