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角逐或将来临

北京时间7月12日上午9时许,中国蓝箭航天公司(LANDSPACE)的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ZQ2)点火升空,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全球首枚实现入轨飞行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

至此,引起国内外广为关注的“谁是全球首枚入轨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答案揭晓。

01数年曲折,甲烷首箭中国摘得

2018年7月,蓝箭航天公司公布朱雀二号液氧甲烷火箭,这是国内首个与美国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同时在研的液氧甲烷火箭(编者按:两型火箭不是一个量级),当时在行业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

后续几年,陆续可以看到朱雀二号相关零部件生产、发动机试验以及相关配套设施投入使用的新闻,但火箭的首飞时间迟迟未定,最终在2022年末才完成朱雀二号首飞箭的发射。

2022 年 12 月 14 日,“朱雀二号”遥一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火箭一级飞行正常,一二级分离正常,整流罩分离正常,二级飞行异常,最终抱憾,发射任务未能取得成功。

随后的几个月,国外几型液氧甲烷火箭均有飞行试验或传出即将发射的消息。


北京时间3月23日上午,美国相对论航天公司(Relativity Space)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发射人族一号(Terran 1)液氧甲烷运载火箭,火箭点火后,一级飞行正常,一二级分离正常,但二级未能顺利点火,飞行异常,发射任务失利。


图/人族一号火箭首飞。

在后续的任务简报发布时,相对论公司强调:人类一号火箭进入太空,超过卡门线(100公里以上),成为西方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甲烷燃料火箭。

随后的4月20日,SpaceX的星舰组合体B7/S24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虽然本次任务的目标并非入轨,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液氧甲烷火箭发射上天,还是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热议。

图/火神火箭与星舰组合体B7+S24

而采用BE4甲烷发动机的火神火箭,因自身问题,发射任务一再推迟,最新的发射计划甚至可能要安排到2025年。

对此,航天爱好者们纷纷评论:“火神退出了首枚甲烷火箭入轨争夺战。”,“兜兜转转,最终首枚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头衔仍属于中国。”

02对标海外,商业航天发展逻辑如何

我国商业航天领域自2015年开放以来,总体保持了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也在卫星、火箭等细分赛道涌现出一批民商企业。

虽然有行业开放、政策支持、资本投入、社会关注等多重因素加持,但因为是初露头角的新赛道,民商航天公司在发展时,往往会或多或少参考我国“国家队”以及海外同类型公司。

以火箭为例,通盘观察已实现轨道级发射的民商公司,发展逻辑大多具备自研技术、自有设施、自主能力等要素。

今年4月,航天六院发布了三款为商业航天量身定做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行业人士认为,这是中国航天液体动力“国家队”开始进军商业航天的标志。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发布会当天,六院旗下的航天商发公司与多家民商航天公司及集团所属相关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意向书。

然而,尽管多家企业与六院签订了液体发动机的合作意向,但大多数民商公司仍然有自己的发动机研制和生产计划。

从这个角度观之,说明拥有自研能力和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发动机),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正成为越来越多的民商火箭公司的共识。


自研产品技术的实现,依赖于高频次的测试与量产,这又离不开自有设施的布局。以国外商业火箭企业为例,SpaceX、RocketLab等均完成了从工厂、试车台、发射场的全产业布局,体系相对成熟,运营自主可控。

一方面,有国外公司先行先试的经验,另一方面,有国内各项商业航天指导意见和支持政策出台。越来越多的民商航天企业也开始逐步建设自主设施。

由此观之,通过自研技术、自有设施实现企业的自主能力,是国内外商业航天发展的基本逻辑之一。

03面向市场,民商火箭走过PPT时代

时至今日,国内民商火箭公司大多已走过PPT时代。一位长期关注航天赛道的资本人士表示:前几年那种通过BP(商业计划书)讲故事、画大饼的方式,如今不容易受到资本青睐。相对于设计精美的CG图,投资人们更想看到实际的产品,以及可实现的商业市场能力。

对火箭而言,商业化能力又依赖于满足市场需求的运力和高频次的发射,而这又需要批量化的生产做保障。因此,产品高频次交付和发射,是对一众民商火箭公司们的又一考验。

图源/3D探险者。

硕果累累的2023年,可能是中国民商航天关键的一年。

上半年,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固体火箭发射五连成;天兵科技的天龙二号液氧煤油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星际荣耀在三连败后终于翻身,双曲线一号火箭时隔近三年重返太空;另外中科宇航的力箭一号也完成了发射试验任务。并上演了最大的重头戏:朱雀二号摘得全球首枚入轨液氧甲烷火箭的桂冠。

下半年,包括谷神星一号、双曲线一号、力箭一号、朱雀二号、引力一号等众多民商火箭均有发射计划。

时至今日,国内“第一梯队”的民商火箭公司已陆续完成轨道级发射。从2015年的PPT火箭公司们,到今年众多民商火箭上天,中国商业航天开放已走过8年。

未来随着国内大规模星座需求市场来临,商业化价值将逐步成为民商火箭公司们的“试金石”。

04直面竞争,机会与考验并存

过去两年,随着有“中国版星链”之称的低轨互联网卫星星座工程逐步揭开面纱,发射市场的需求也日渐明晰。以其为代表的国家大型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充沛、订单稳定,是商业航天企业未来5到10年主要服务对象之一。

基于我国向国际电联申报的卫星数量,以及已经发射的验证卫星公开参数等信息,一些行业研究机构对规划总卫星数量超过1万颗的星网工程所需发射运力进行了预估。

有行业观点认为,发射高峰大约在2025 - 2027年出现,每年约有400吨的发射运力需求。此后的维持运营阶段,年需求约为峰值的三分之一。

目前国内已知的计划服务星网建设的火箭,性能大多与长征八号接近,单箭运力约4至5吨。400吨总运力需求,意味着每年进行约80至100次发射,足够5至7家火箭企业(包括国家两大航天集团)都获得相对满意的市场份额。

更大市场更多机会,也意味着更大考验更多角逐。

这对于国内商业火箭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国家队、混合制企业或民商公司)。2025年以后能按时提供性能达标、表现稳定、产能充足的产品,是能在市场中获得更多订单的关键。

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曽表示,“从2014年以来,国内民营商业航天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并且出现了几个有实力的头部企业。为了进一步壮大国内航天事业,当前应该对已经出现的头部企业,将部分比较容易的航天任务让他们来承担,来锻炼他们。”

目前国内的民商火箭公司虽然已呈现不同发展阶段,但除了几家知名企业外,其他火箭公司普遍规模较小,产品也大多在研发、验证阶段,尚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能够承担星网任务的液体火箭,研制周期一般长达3 到4年,甚至更长。这可能会上一些研制进度赶不上星网建设高峰的民商火箭公司,错失巨大的市场机会。

面对巨大市场的机会,各火箭公司们最终还是需要比拼“真功夫”。如果是市场化良性竞争,这对于行业或许未必不是好事。

角逐在不远处,市场也在。

加油,中国航天!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yOTI0NzUyNg==&mid=2247485507&idx=1&sn=e395f4d9583328bd86cb06543466c986&chksm=c20d300af57ab91c7f22822b7bcb6ca36f3351f39c13a1795734980bf01f030a4b4f1a838b02&scene=126&sessionid=1689129614#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