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不少朋友观鸟经历的积累,野外见到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所以感觉有必要做一系列帖子,介绍一下在上海及周边地区能够见到的一些种类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有些鸟种之间的区别是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在这里只能尽量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一些搜集来的资料来谈谈了,如果有什么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
        
根据《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所使用的分类系统,鹟类归属于雀形目鹟科鹟亚科鹟族,我国共有34种,包括林鹟、鹟、姬鹟、仙鹟等种类,上海至今的记录共有8种:分别是鹟属的灰纹鹟、乌鹟、北灰鹟;姬鹟属的白眉姬鹟、黄眉姬鹟、鸲姬鹟、红喉姬鹟和蓝白鹟属的白腹姬鹟,另外还有去年在东滩及植物园发现的铜蓝鹟(逃逸鸟?),这8种基本都是在东部沿海迁徙过境的旅鸟,一般在我国东北至西伯利亚地区繁殖(白眉姬鹟的繁殖地偏南,可至长江流域),在华南到东南亚一带越冬,春秋季会进行较长距离的迁徙,每年4-5月份以及9-10月均能在市区一些公园绿地以及郊区见到,其他的二十余种鹟类主分布区均在西部,亦做中距离的迁徙或垂直迁徙。
相较于体形相近,喜欢在地面活动许多鸲类、鸫类等,鹟类更喜欢在树上活动,很少下到地面,从其英文名flycatcher可以知道,其主要食物是昆虫类,捕食行为也比较有特点,一般栖息于枝头观察搜寻目标,起飞捕捉后往往又回到原地或是附近的枝头。从正面看,鹟类的嘴基部相当宽阔,因此对于捕捉空中飞行的目标是比较有利的。
        
与非雀形目的迁徙鸟类不同,包括鹟类在内的许多雀形目每年仅秋季换羽一次,一般春季看到的羽色磨损会更明显些,从幼鸟开始分别是:1、幼羽,从夏季出壳后到当年秋季羽色,通常在头部、背部和胸部会有许多浅色斑点及鳞状斑纹。2、第一年冬羽第一年夏羽,幼鸟在第一年秋季换羽,此时的羽色已经和成鸟相近,在大覆羽出能看到有明显的浅色羽缘形成的翅斑,3成羽,第二年秋季的换羽,此时已经是典型的成鸟羽色。
        
下面对于各种进行一下具体些的讨论:

鹟属(Muscicapa
上海共3种:灰纹鹟,乌鹟和北灰鹟,其特点是雌雄同色,头部、背部为均匀的灰褐色,初级、次级和三级飞羽和尾羽为黑褐色,较上体的灰褐色羽色明显为深;三级飞羽外缘浅色;第一年冬羽夏羽大覆羽羽缘浅色,形成明显翅斑;这些特点可以将鹟属的这几种与一些姬鹟类的雌鸟区分开。

#0728 
灰纹鹟  Muscicapa griseisticta  Grey-streaked Flycatcher
体长13-15cm,在鹟属的3种中相对体形最大,翅长也最长(76-89mm),但有很多个体不似野外手册上所画得如此明显,野外观察中与乌鹟的对比,感觉无太过明显的差异,与其他两种的区别还是胸前的纵纹,从胸前到两胁均显比较清晰的条纹感,条纹间的分界较明显,类似于国画中的工笔画一般,两胁的纵纹相对胸前较粗,髭纹也相对较浅些。

1.jpg

灰纹 文明摄

 

#0729 乌鹟 Muscicapa sibirica  Dark-sided Flycatcher
体长12-14cm,相对体形较小一些,这点在野外也不明显,髭纹不明显,显得整个头部色彩均匀,喉部的白色会向颈部延伸形成半领环;野外手册上所绘的,更接近于胸前深色区域更大,且纵纹不明显的西南亚种rothschildi,在东部分布的指名亚种的胸前深色区域稍小,特别是在胸前的条纹相对较明显一些,但也是类似泼墨的渲染感,条纹的边界也不甚清晰,在靠近两胁处已经连成一片;尾下覆羽有时也会有黑褐色的横纹。


2.jpg


  金属鼓皮摄

 

#0730 北灰鹟  Muscicapa dauurica  Asian Brown Flycatcher
体长12-14cm,翅长明显要短于上面两种(60-77mm),胸前为均匀淡灰褐色,无深色纹路和斑快,且白色眼先比上面两种要明显,嘴也相对较大,下嘴基部的黄色更为明显。

1.jpg

北灰  Ecol

 

姬鹟属(Ficedula
上海共有4种,雌雄不同色,雄鸟相对色彩更为鲜艳,雌鸟一般为绿褐色到褐色为主。

# 0733 
白眉姬鹟  Fecidula zanthopygia  Yellow-rumped Flycatcher
体长11-14cm,雄鸟特征明显,头到背部黑色,明显的白色眉纹,腰部黄色,下体从喉部到腹部均为黄色;雌鸟背部显橄榄绿色,下体黄色到白色,喉部有褐色细密横纹,腰亦为黄色,白色翅斑明显,与其他几种姬鹟的雌鸟也区别较大。其繁殖地在东部几种鹟类里是最偏南部的,可至长江流域,杭州有繁殖记录,亦有可能在上海繁殖。

2.jpg

白眉姬雄鸟  zxzz

3.jpg



白眉姬雌鸟 向问天摄

 

#0734 黄眉姬鹟  Ficedula narcissina  Narcissus Flycatcher
体长12-13cm,指名亚种的雄鸟特征也十分明显,也与白眉姬鹟比较累死,但眉纹为黄色,喉部的颜色也更趋近于橙色;雌鸟羽色较类似于北灰鹟,但眼圈不似北灰鹟明显,色泽上也更偏灰绿,且下嘴嘴基无北灰鹟的黄色,飞羽的颜色也不如北灰鹟色深,腰部红褐色,也与北灰鹟不同。


1.jpg

黄眉姬雄鸟  文明摄

2.jpg

黄眉姬雌鸟  bornfree

华北亚种elisae近年来已经独立为种——绿背姬鹟,与指名亚种相比,上体以橄榄绿色取代黑色,整个下体均为黄色,白色翅斑明显;雌鸟较雄鸟灰暗,无白色翅斑,尾羽棕红色。在华北繁殖,于东南亚越冬,亦有机会出现在上海,也请留意啦。

1.jpg

绿背姬雄鸟  azhu

2.jpg

绿背姬雌鸟  seawolf

 


#0735 姬鹟 Ficedula mugimaki  Mugimaki Flycatcher
体长11-13cm,雄鸟上体黑褐色,白色翼斑明显,眼后有一短小的白色眉纹,下体红褐色从喉部一直延伸至上腹部;外侧尾羽基部白色,在尾羽根部形成两个白色斑快;雌鸟较偏灰褐色,下体为浅棕色而不为红褐色,白色翼斑也较小,尾羽基部无白色斑快;第一年冬羽夏羽似雄鸟,但上体颜色较浅,翅斑也较雄成鸟小,喉部到胸部的橙色不似雄鸟鲜艳。

1.jpg

雄鸟  文明摄

2.jpg

雌鸟  zxzz

1.jpg

换羽中的鸲姬雄鸟(第一年夏羽到成羽)  zxzz

 

#0738 红喉姬鹟  Ficedula albicila  Red-throated Flycatcher
体长11-13cm,与鸲姬鹟相比,雄鸟繁殖羽仅喉部红色,颌部的灰色延伸至胸部,且上体颜色要浅许多,雄鸟非繁殖羽和雌鸟相似,可能也会与北灰鹟混淆,但尾羽基部有白色斑快,与北灰鹟区别明显。


2.jpg

红喉姬雄鸟  lwei

1.jpg

红喉姬雌鸟  向问天

 

另外红胸姬鹟(Ficedula parva)也可能出现与东部沿海,已在天津有了记录,其喉部红色区域更大,延伸至胸部,且脸至前额均为灰色。

2.jpg

红胸姬  bmlee

 

蓝白鹟属(Cyanoptila),上海有1种,即白腹姬鹟。

#0745 白腹姬鹟  Cyanoptila cyanomelana  Blue-and-white Flycatcher
体长14-17cm,是上海的鹟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上海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繁殖于日本,雄鸟颜色较深,为蓝紫色,从脸部到胸部为蓝黑色,东北亚种cumatalis繁殖于我国东北到西伯利亚地区,雄鸟上体颜色稍浅,脸部至胸部为青蓝色而不为黑色;雌鸟羽色也似北灰鹟,但体形大,羽色更偏棕色,翅和尾羽为棕褐色而不为黑褐色,三级飞羽无白色缘,也无翅斑;第一年的雄鸟似雌鸟,但肩部、翅、腰和尾羽均为蓝色。

1.jpg

白腹姬指名亚种雄鸟  lool

2.jpg

白腹姬东北亚种雄鸟  火凤摄

1.jpg

白腹姬第一年雄鸟  zxzz

2.jpg

白腹姬雌鸟  zxzz

 

现在用鹟属的3种典型成羽的照片来对比一下,分别来自高老庄庄主、观星(效果较差请原谅)和文明,分辨特征用红箭头和数字表示:
北灰鹟:
1
、明显的白色眼先;
2
、嘴在三种鹟里面显得最大,而且下嘴基部黄色相对于其他两种更明显;
3
、胸口为淡棕灰色,无纵纹和深色斑快;
4
、初级飞羽最短。

乌鹟:
1
、眼先一般为灰褐色而不为明显浅色;
2
、嘴相对北灰鹟小,下嘴基部黄色也不甚明显;
3
、髭纹不明显;
4
、明显的白色半领环;
5
、胸部纹路具泼墨渲染感,至两胁处几乎融合为一体;
6
、较长的初级飞羽;
7
、尾下覆羽具黑褐色横斑;

灰纹鹟;
1
、眼先亦不为浅色;
2
、嘴也较北灰鹟小,下嘴基部黄色不明显;
3
、髭纹较乌鹟明显,无白色领环;
4
、胸前具线条清晰的纹路,至两胁处亦彼此之间有较明显界限;
5
、尾下覆羽白色无横纹;
另外初级飞羽也相对较长,但有一定个体差异。

以上仅是成鸟的标准分辨经验,幼鸟、第一年幼羽或换羽季节及磨损均会带来一定的羽色差异,尤其是乌鹟和灰纹鹟之间的差别,还希望能够综合判断。


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