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文献图鉴说到了褐耳鹰中央尾羽突出(以及日松尾羽内凹)这一点。这是毫无问题的:褐耳鹰中央尾羽要比外侧的尾羽更长。但是观测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特征,如同绝大部分特征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左边这只是褐耳鹰没错,但是中间的呢?虽然尾羽看起来凹进去,但其实是因为飞行姿态的原因,尾羽刚好从中间分叉。同理,右边这只,又是谁呢?
观察到足够多个体之后,我们也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的褐耳鹰幼鸟,胸腹部会有很不规律的横条纹。这种横条纹有多有少,也有不少幼鸟干脆就没有,并且出现的位置也不是很固定。相比之下,日松和松雀鹰幼鸟腹部的图案,无论是“桃心”还是“水滴”,似乎都没有见过与横斑混杂的情况。这也许与换羽规律有关:我们一开始认为这样的褐耳鹰可能是第二年,但确实看不出任何换(飞)羽的痕迹;也许褐耳鹰在第一年的秋迁时就开始换体羽,这些横斑是向成鸟体羽靠近的表现。
这一只的灰头罩就很明显。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有意思的特征,但因为各个人观察的感受不一样,在此只是简单罗列一下:褐耳鹰幼鸟经常有一个分界明显的“灰头罩”;而且似乎它的眼睛到喙的距离,要稍微比松雀/日松远一点点(来自王珊同学的观察),看起来少了几分杀气。这只是我们近两年的观察结果,更多的细节会随着之后的观察而展现。
与日松同框的褐耳鹰。
等等,我要是没有相机,只有双筒,那该怎么识别呢?
上面提到的很多细节,没有相机是看不清楚的。但我个人认为,相机绝不应该成为猛禽识别的阻碍---很多时候反而是沉迷于拍照,忽视了观察更动态的细节。我认为如果想要用双筒识别的话,应该先排除掉日松(以及雀鹰,凤头鹰等干扰项)---日松飞行较快,振翅频繁有力,体型较小,翼指更突出,浑身的斑纹都显得更细。最后一道大题应该留给褐耳鹰和松雀鹰:褐耳鹰经常有明显的纺锤形身体,很多时候也有一个明显的“灰头罩”,翼下的横斑没有松雀鹰那么粗,整体显得没有松雀鹰“有精神”,或者说没有“杀气”。
褐耳鹰成鸟算雕,蛇雕不算雕
雕是什么:雕可以指代任何一种猛禽,只要他足够稀有。
所以在冠头岭上,蛇雕通常不算雕(因为太常见了),某些日子里靴隼雕也要开除雕籍,而数量少,外形又好看的褐耳鹰成鸟,就当然要算作雕了(理直气壮)。
这位大哥,再多转几圈就真没人拍了...
褐耳鹰成鸟相对幼鸟要好识别的多---当然,也有一些容易混淆的情况。
成鸟有是有,但是好的拍摄机会并不多
褐耳鹰成年雄鸟(深红色的虹膜),值得一张单独的照片。褐耳鹰雄鸟翼尖发黑,胸腹部有浅浅的红色条纹,翼下覆羽是很淡的皮黄色,喉中线淡到几乎不可见。
赤腹鹰成鸟雄鸟(左)也是红肚皮黑翼尖,但是黑色更深且几乎达到外侧几个飞羽的根部。同时只有四个“翼指”,腹部的红色也更像是染上去的,而非细横纹。日本松雀鹰的年轻雄鸟也会有这种红色细纹(中、右),但是红色更“弥漫”,成鸟更是如此。同时注意日松相对短的尾巴和突出的翼指。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