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中,鸟类是我们最常见到的动物之一。路边蹦蹦跳跳的麻雀、草地上悠闲散步的珠颈斑鸠、枝头大声鸣唱的乌鸫和白头鹎,都是每天陪伴我们的动物邻居。白天这些小鸟随处可见,但晚上它们都去哪了呢?我们每天晚上都会回到屋子里睡觉,它们也回鸟巢睡觉了吗?城市的小区和公园能为它们提供睡个好觉的环境吗?


在公园寻找夜栖鸟类(图片来源:赵也茜)


带着这个疑问,北京林业大学的鸟类研究团队走进了北京的城市公园和大学校园,探索和调查小鸟晚上的落脚点,我也有幸成为了调查小组的一员。


原来小鸟晚上是站在树上睡觉的!


寻找夜栖的小鸟需要两大工具:夜视仪手电筒。红外热成像夜视仪能够根据鸟类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差来形成可观测图像,帮助我们找到隐藏在茂密树叶中的夜栖鸟类。通过观察夜视仪的显示屏找到植物中与周围温度不同的区域后,我们再用手电筒进一步确认这一区域有没有夜栖鸟类。


红外热成像夜视仪中的夜栖鸟类

(图片来源:赵也茜)


我们的调查范围主要在北京林业大学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初次调查时,我们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小鸟在哪栖息,经常找了两三个小时仍一无所获。幸好在正式调查前的几次踏查中,我们逐渐掌握了一些技巧,慢慢学会了在黑暗中透过茂密的树叶寻找隐藏的小鸟,找鸟的同时也顺便治好了颈椎病(真的一直在抬头)。


当走了很久都没有任何发现,甚至在担心今天会不会“空军”(行业黑话,指没有发现目标)时,突然听见同伴小声喊道“快来这里!”那一刻,所有人感觉就像是中了大奖,顿时困意全消,赶紧悄悄地跑过去。


在黑暗的树林中寻找睡觉的小鸟

(图片来源:赵也茜)


然而,即使发现了小鸟,也不代表我们获得了一条数据。首先,我们需要辨识看到的小家伙到底是谁。对于经常观鸟的人来说,在熟悉的城市绿地中观鸟的难度并不高,可到了晚上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看鸟的过程就像在开盲盒,因为我们不知道睡觉的小鸟会向我们展示它的哪个部位。更多时候,我们连小鸟的头都看不到,只能看见它的腹部、尾巴或者是屁股。


猜猜我是谁?

等它动了才确定,是麻雀(Passer montanus

(图片来源:赵也茜)


我们仔细搜索了调查范围内的乔木、灌木、草丛及人造结构(电线、建筑物、路灯杆等),发现这两个地点的鸟类都是在植物上夜栖,且大多利用乔木。大家常说晚上鸟儿“归巢”了,但事实上鸟类一般只在孵卵或育雏时才会睡在鸟巢中。在我们的观察记录中,除了在繁殖季会遇见少数小鸟在巢里休息,大多数鸟类都是直接站在树枝上夜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