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印度,是怎么回事?(上)


前段时间,印度成功进行了远程高超音速导弹飞行试验。


三哥的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靠翼面做升力控制的玩意,是不是高超音速咱先不追究。导弹点火后,发射筒前盖竟然没正常打开或破碎,被导弹顶着一起升了空.......
这个导弹顶飞饼技术,尖弹头+强大的瞬发爆炸力,居然没扎穿也没乱飞,就这么顶着直直上去了,也是真牛逼。
发射筒前盖开启技术成熟了几十年,根本不是啥高精尖的玩意,三哥偏偏每次都能整出抓破脑袋也想不出的新花样。
说这个事并不是单纯的调侃,而是提醒我们,当今除了那个最大竞争对手外,还有一个很大发展潜力的二号选手杵在咱身边,一门心思地准备转正。
这个国家不但以我们为主要竞争对手,两国还存在现实层面很难调和的矛盾-----
领土纠纷。
我们就以这个为切入口,聊聊印度以及与中国是怎么一回事。首先是-----
印度是怎么来的?
英国人在撤走前曾估计,印度独立后至少会分裂成 八、九个国家。这倒不是人家恶意歧视,而是作为殖民者非常了解这个国家的实际情况。
在这片土地上,据说有1600 多种语言。
印度教,最初只是殖民当局为了叙述方便而造了一个词,严格来说印度教包含了上百个不同的教派。
再就是,都知道印度社会有着很深的种姓等级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四大种姓:
婆罗门、刹帝利 、吠舍和首陀罗。
四大种姓外还有不可接触者,也就是被排除在种姓等级制度外的贱民。
其实种姓制度并不是印度独有,世界上玩这种规则的国家很多。
比如古埃及也有这种制度,按职业划了七等。第一种姓也是祭司,然后有武士种姓,再就是商人、工匠和农民种姓等等。
包括标榜所谓民主的西方社会,什么贵族、市民、农奴之类的泾渭分明,等级制度不可逾越,到了近代才逐渐换了一个新马甲。
实际上真正与众不同的国家只有一个,中国!
在秦朝以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大体分为天子、诸侯、卿、士大夫,再就是平民和奴隶。
简单理解就是,天子通过中间的贵族治理百姓来维系自己的统治。这时候中国的等级制度,和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在本质上没啥两样。
但始皇帝统一后就完全不同了。
中国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皇帝不再需要中间商而直接管理全天下百姓,国家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皇帝与贵族间就有了结构性矛盾。所以我们会看到,中国历史上的皇权基本都倾向于扶持平民遏制贵族。
比如门阀士族虽然在秦汉兴起了,但没法世袭,魏晋时就开始衰落。特别是隋唐为了打击门阀士族和提拔寒门子弟,搞出了一个叫科举的玩意。所以在唐宋时期中国士族就基本消失殆尽了。
再回来看印度。
前面说的四大种姓+贱民还只是最粗略的划分,实际上每个大种姓下面还有成百上千个亚种姓,每个亚种姓里面还可以分出很多亚亚种姓。
要想全部记住这些分类非常困难,当然咱们也没必要记这东西,那是专家的工作。
不但如此,在这片土地上从来没出现过大一统国家,印度更多的是一个地理概念。
这里同时存在着五花八门的部落、土邦、邦国、王国还有部落共和国,应有尽有,就是一个大型人类社会发展的博物馆。
印度的最终形成是来自英国的殖民,但也只是形式上的统一,而不是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
比如在1914年,英国在印度派驻了9千官员和 6.9万士兵。但就凭这点人想去直接统治3 亿印度人?
别闹了! 怎么办?
英国人奉行“分而治之”策略。
一方面设立了20多个直属印度总督省;另一方面,与印度565个世袭土邦王公合作。
我不砍掉你,但你要帮我收税!具体就是大头给英国人,自己留下小头。
这样一来,英国驾驭这几百个印度王公绰绰有余,而印度王公为了保住地位必然向英国俯首称臣。最终,所有印度人都拜倒在英国的皮鞋之下,搅屎棍果然名不虚传。
但从经济制度上看,这种让中间人向农民征收田赋的办法,实际上就是后来的包税地主制度,也叫”柴明达尔”制度。
本质上这跟古代天子--诸侯--百姓的结构是一样的。
所以,英国人虽然掐断了印度原来的文明发展,但没带印度人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路子。旧封建阶级和原本存在于封建时代的种姓制度几乎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只是外表换了件衣裳。
后来印度在 1947 年独立,但新问题来了。
原先“三级结构" 中维持国家统一的殖民者(英国人)不在了,外皮被扯掉后,印度的社会结构又恢复到被殖民前的一锅粥状态。
所以,英国人撤走之前保守估计,印度至少会分裂成 8~9 个国家。
然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印度并没有分裂,怎么回事呢?
造成这个局面的最大功臣,来自一个婆罗门的精英------
尼赫鲁
这位开国总理曾说过:


“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看起来无比狂妄,但凭良心说,尼赫鲁绝对是印度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当初如果按甘地那种砸机器、搞小农经济的做法,印度恐怕真要退回农业社会了,比现在还烂。
可以说,尼赫鲁走的路子造就了现在的印度,当时成败与否,直接关乎印度的国运。
(尼赫鲁与甘地)
尼赫鲁很清楚,一个分裂的国家是没前途的。所以印度独立后,打出的第一枪就是合并省和土邦。
老尼明确通知那些土邦王公:你们要么主动加入,要么咱们出来单练!
事实证明,失去英国支持的土邦战斗力“弱爆”了。
短短一年时间,印度建立起甲、乙、丙、丁等29个省(邦)。不愿意加入印度联邦的土邦,基本都被军队推平了,血腥的一塌糊涂。
1956年,尼赫鲁再次把29个省(邦)合并为14个省、7个直辖区,直接取消王公制度。
然后是土改,就是废除前面说的柴明达尔制度。
印度收回了包税地主制度下38%土地,大约1.73亿英亩土地。后来印度又规定地主只能持有限额数量的土地,又赎回了567.8万英亩。
不过尼赫鲁的土改也就到此为止了。那些通过市场买土地、已经本本分分甘愿当小地主的,你没法再动人家了。
尼赫鲁另一个厉害的地方,是建立起垂直的基层组织。
历史上不论那个国家,在农业时代都是皇权下不了县。而尼赫鲁在县以下农村成立评议会,跟中国的村委会差不多,权利直接插到了底。
这时候,印度才真正成为统一的国家,具备非常可观的发展潜力了。
加上英国人走后留下了大量的港口、邮电、军火等资产,还有5.47万公里铁路、130多万吨/年钢产量和600多万的产业工人。要知道中国在1985年铁路才达到5.5万公里,才超过印度建国时的水平。
所以刚刚诞生的印度,可比“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强太多了。
这么好的工业基础,再加上美国、苏联、英国的资金技术援助,此时的印度,就是一个冉冉升起的新兴大国。
开国领袖尼赫鲁,个人威望也达到了人生的顶点。
整明白国内后,他的目光开始转向外围。
不得不说,印度地理的先天优势非常明显。
国土就像一个倒立的三角形,深深插进印度洋的中心,但凡走印度洋的都要路过印度的家门口。
而尼赫鲁的目光所及之处都是软弱不堪的小国,什么缅甸、尼泊尔、锡金、不丹等没有一个能打的。
唯一有点分量的巴基斯坦,面积不到印度四分之一,人口仅是十分之一……  
甚至再放大几圈,不但南亚次大陆无人能及,整个环印度洋也找不出像样的对手……
不论换做谁,这时候不飘都难!
尼赫鲁手握一副好牌,开始了规划他的“大印度联邦”蓝图。
“大印度联邦”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缅甸、锡兰、阿富汗和不丹、尼泊尔等国家,再就是-----中国西 藏。
等等,为什么要扯上中国领土?
下面就不得不说说印度的-----
野心
其实这个策略是英国人提出来的,而印度自诩是英国的继承人,自然要继承这个“大印度联邦”。
甚至,尼赫鲁还毫不谦虚地写在自传里,新时代被殖民者的奇葩歪理。
那么,西藏跟英国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个没有丝毫的问题。但后来,殖民印度的英国发现了“问题”:
地形上,与印度接壤的中国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而印度平均海拔高度是多少?
600米。
什么感觉?仰视啊!
地缘上印度处在极为不利的位置,当时的英国很希望西 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好成为英中间的缓冲区。
即使成不了缓冲期,在西 藏边缘地带撕扯下几块领土也好,当做战略上的落脚点,不至于特别被动。这也为后来中印边境纠纷埋下了伏笔。
特别是晚清民国时,中央政府都自顾不暇,根本没精力去管更偏远的西藏。
于是英国背地里派兵进入拉萨,获得了在西 藏的特权,还培养出一批亲英派。
印度独立前的尼赫鲁更“骚”,派代表到西藏传话:“印度继承英国在西藏的一切权利”!然后在拉萨升起印度国旗。
包括1947年3月,尼赫鲁在会场上悬挂了一个巨大的亚洲地图,西 藏居然不在中 国版图之内!遭到当时国民政府代表郑彦的强烈抗议。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为了顺利解放全中国,我们提出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政策。但西藏离印度太近,军事政治压力太大,加上英国人又一手导演了“驱汉事件”,中央才决定派军队进藏。
尼赫鲁政府为了抵制和平解放西藏,一方面阻止西 藏当局上北京商谈,还私下向西 藏地方武装提供军火。
但事实证明,飞蛾扑火,一切都是徒劳的。
1950年1月,我西南军区的第18军开进西藏,12个月后和平解放;到1954年清除西藏旧贵族和印度的特权,彻底收复西藏。
此时尼赫鲁才明白,北边的大国是社会人,根本惹不起,不如大方承认了吧。
但尼赫鲁的这个承认是有前提的,就是印度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做为回报,中国也要承认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怎么一回事呢?
古代国家都是有疆无界,中印也不例外,但有一条“传统习惯线”。 特别是东段,就是沿着喜马拉雅山南坡,连接到印度阿萨姆平原,线北属中国,基本没有争议。
幺蛾子出在1914年,英国趁中国新旧政权交替,拉几方到新德里搞所谓的边界谈判。
英国政府代表是亨利·麦克马洪,完全不顾历史事实,根据地形山脊划出一条线,把藏南生生地划在了线南,而这条线就是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
他还背后贿赂西藏代表噶夏,私下签了协议。
一个地方代表和外国签的领土归属协议,傻子都知道不合法。
从民国到新中国从来没承认,而后来独立的印度就依据这条线和中国有了----
领土纠纷
现在中国和印度实际边界大约有1700公里。
很不幸,这1700公里同时也是争议边界,在整个世界上也很难找出这么长的边界纠纷。
争议边界分为西、中、东三段。
前几年的加勒万河谷冲突就发生在西段,长600公里,中国基本控制着阿克赛钦,面积3.3万平方公里。印度只控制巴里加斯的小部分地方,大约只有450平方公里。
阿克赛钦位于在昆仑山与喀喇昆仑山间,是新 疆进入西 藏的必经之地,当年蒙古大军就从这里进入西 藏。
可见阿克赛钦的位置是多么的重要。
为了应对中国阿克赛钦这个战略要地,印度在德普桑平地打造了一个前沿基地,什约克河谷是到这里唯一的陆地补给线。
而加勒万河谷恰好就位于这条生命线的中间,如同蛇之七寸。
再拉高看,加勒万河谷是喀喇昆仑山脉的天然缺口,从这里向北可进入中国新 疆。但往南是印度辽阔平坦的低海拔平原,没遮没拦,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只有400公里……
所以印度对这里格外敏感。
中段基本沿喜马拉雅山脊,争议面积不是很大,印度实际控制着大约2000平方公里。
最后是东段,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从不丹到缅甸段,长大约650公里。
争议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不过根据最新的矢量测量法,争议面积是6.7万平方公里,印度控制6.3万平方公里),就是咱们常说的藏南地区,现大部分控制在印度手里。
其实还有第四段——锡金段。
历史上本来不存在,后来印度把小小的锡金吞并成了一个邦。
这对印度来说未必好事,原本有个缓冲国,这可好,直接怼上了。2017年的洞朗对峙事件就发生在这里。
中国亚东县洞朗,在地缘上直插锡金,而离古里西里走廊(最窄处20公里)只有100公里,要是这里被掐断,你懂的。
所以我们一修路印度就紧张。
我们回到几十年前。
尼赫鲁以为,西藏给中国就算了,藏南和阿克赛钦再丢了,晚上睡觉也不踏实,指不定解放军哪天就冲过来了。
所以死活要啃下几块来。
中国态度呢?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国际上很多场合印度是支持中国的。比如承认新中国,支持中国返回联合国,对中国反对美帝表示支持。也就是说,最起码在国际这个面上中印关系还不错。
正因为如此,中国把印度定义为朋友,礼尚往来,拥护印度的不结盟运动主张。
所以,中国对它开始餐食领土的行为尽量保持克制。有事好商量,希望用过对话、谈判来和平解决争端。
奇怪的是,一牵扯到领土印度就像变了幅嘴脸,血口打开。
尤其是1959年中国取得对西 藏叛乱的胜利,让尼赫鲁计划西 藏成为战略缓冲区的妄想彻底成了泡影,但“大印度联邦”构想仍然让他不死心,于是——
1959年在中国平乱战争胜利的当天,尼赫鲁给周总理写信:


“印度的这些大片土地(中国地图表明属于中国)只能是属于印度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对这些土地不存在争端。”


信中厚颜无耻的向中国提出,把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和西段一直在中国管理下的阿克赛钦等共计12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统统划给印度!
这样无理要求中国肯定不答应。
但为了表示诚意,1960年周总理乘飞机亲自去新德里谈判。同时,准备了带有让步性的优厚谈判条件。 
中方提出的具体谈判内容、在公开渠道不方便写,只能说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不得不做出的巨大让步。 假设印度同意,历史会证明它捡了个大便宜。
匪夷所思的是,面对如此大的优厚条件,印度居然没同意!
不管中国如何苦口婆心地表达善意与做尽可能的让步,印度就是坚持一点:
我都要!
这有点像当年揭不开锅的俄罗斯,曾提出让出有争议北方四岛中的两个较小岛屿,换取日本经济和其他方面上的支持。
当今世界,能用钱买到领土死划算!
大跌眼镜的是,日本也没同意。
没出几年,俄经济起色度过了困难时期,马上推翻之前出让俩小岛的决议。提起这事,估计现在许多日本政客会拿脑袋撞墙。
而当时我们打算做的让步比俄罗斯还.......所以,感谢某个国家的厚颜无耻和贪婪,让它失去了在中印边境纠纷中得到最大便宜的机会!
说到了这里已经很多人按捺不住了,新中国已经成立十几年,我们站起来了,为什么面对综合势力并不比中国强多少的印度、咄咄逼人的无理要求会如此忍让呢?
这要看当时的背景了。
这正是1960年左右,美帝全面封锁中国,金门对峙,经济、军事齐上阵,恨不得把新中国给扼杀掉。
而此时与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也翻脸,停止对华援助,撤走专家,追要天文数字的债务。
国内,大跃进使经济遭受严重打击,又持续发生了好几年的极端自然灾害。国内粮食短缺,经济极度困难!
在内忧外患下,只能奉行“能吵吵就别动手”的路子,尽最大可能避免大国间的军事冲突,否则代价太大。
当然还有一层原因,下集说。
反观印度,可谓春风得意,不但在南亚处在绝对老大地位,还是当时世界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得到第三世界亚非拉许多国家支持,拥有巨大影响力和威望。
为此,两大超级大国都对印度抛出橄榄枝,苏联更是暧昧的提出,如果中印发生边境冲突、会直接提供军事物资和军火。
(尼赫鲁与苏联赫鲁晓夫)
此时的印度,占尽天时地利。
1960年谈判失败后,中方依旧保持克制,为了避免擦枪走火,还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
这让尼赫鲁觉得:
中国很软弱,不可能出兵打仗;即便打起来印度也不会输!
加上印度建国初期,很像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日本,每发动场战争就会取得一些好处,非常的膨胀。
所以对于中国的忍让和克制,印度不知好歹步步紧逼。
中方退一步,它立即跟进一步,不但把麦克马洪线以南全部占领,还向北占了一块。
在西段,印军如出一辙,侵占到中国阿克赛钦地,包括现在争议的加勒万河谷和班公湖地区,当时被全部占领。
对于印度的贪婪和得寸进尺,我们忍无可忍-----
在两年后中国终于等来了一次难得的窗口期,决定出手教训下印度!
好戏上演。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uRYifWg6Awg6bdXHqgJzg

中国和印度,是怎么回事?(下)


中国忍辱负重等来的窗口期,就是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为报复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中程弹道导弹,苏联悄悄地把轰炸机和中程导弹拆分装进轮船,伪装成普通货轮运到美国近在咫尺的古巴。
他们在每个导弹上装了核弹头,威力比炸日本广岛的原子弹都要大20倍以上,大批军事技术人员也陆续到达,到9月底导弹部署完毕,就差按核按钮了。
不过苏联的骚操作很快被美U2飞机发现了,惊得美国人一愣一愣的。
原来老毛子要玩真的。
时任总统肯尼迪立即发表讲话,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68个空军中队和包括8艘航母在内的90艘军舰组成的庞大舰队,把古巴围得水泄不通。同时下令,美国导弹部队全部处于临战状态。
苏联却表示仍按苏古协议继续用武器“援助”古巴,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激烈的回击”。
一时间,两个超级大国剑拔弩张,核大战一触即发。
因这个突发事件,美苏根本顾不上亚洲的那些鸡毛蒜皮,对中国来说却是天赐良机。
中央审时度势,决定趁机教训下那二货,史称中印战争
巧的是,此时印度也制定了“里窝那”军事行动:“9天内把中印边境的中国军队全部赶出去” ,拿到想要的所有领土。
计划一提出,会议室内就响起了热烈掌声;唯一清醒、全力反对的印度上将蒂迈雅,被直接被轰出了会议。
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
吊打
都说印军战斗力很渣,但当时并不知道。
因为印度同时和美苏关系交好,又拥有两国提供的先进装备,所以教员做了一个预判:印军的战斗力,至少相当于国民党的精锐部队。
另一个让人心里起了疙瘩的,是印军的一个番号第4军
北伐时,国民革命军第4军气势如虹,大败吴佩孚和孙传芳,给教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井冈山组军时,就号称工农红军第4军,后来整合南方八省游击队形成的新军队,叫新4军。
印度还对中国作战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前线修了成片的地堡,火力强大。毕竟抗战时,日本鬼子就是这样欺负八路的.......
为了对付气势汹汹的印度人,教员几乎把所有老帅集合起来,组建了一个超级参谋天团。老帅们也异常兴奋,毕竟很多年没打仗了;在一群打仗成精的开国将帅参与下,一套完整的作战方案很快成型。
战争打响后,才发现印军真的不禁打。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一边倒”!
印度人缩在地堡里架好机枪,一个个群情激奋,准备对付解放军的人海冲锋,享受一扫一大片的快感。
很显然,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二战时期,自己扮演着鬼子角色,殊不知解放军装备发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更不知道什么叫穿插迂回战术。
结果想象中的人海冲锋没出现,解放军架起120重型迫击炮,一顿疯狂输出,成片的地堡立即灰飞烟灭。这个操作让印军目瞪口呆:原来地堡就是活靶子啊!
第一道防线侥幸逃出去的印军,哭喊着钻进了第二道防线。更滑稽。
原来三哥咖喱可能吃多了,心眼特实在:碉堡只有朝中国的方向才有射击孔,后面全是实心墙!
咱们战士们哼着小曲绕过去放炸药包,然后手榴弹、扫射、喷火器伺候。因为业务熟练,有个连队半小时就拆了印军18座碉堡;解放军战士齐装满员,连擦破皮的都没有!
仅一天功夫,印军王牌第7旅全部报销。
收到战报后,前线指挥官张国华迅速得出结论:之前评估不准确,印军战斗力和国军精锐差距很大,可能跟地主民兵团差不多!
其他战斗就不展开了,只举两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神仙战例。
东线段,当我军通过分割包围,迂回穿插战术忽然出现在邦迪拉后,印军全线崩溃。
其中印度一个大约300人的营,逃窜到一个叫达多龙桥上。河对岸是解放军一个营部和27人的小股部队,这27人中还包括15人的迫击炮炮兵。
换言之,27人对300人。
按照常理,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撤退,顶多打个阻击战。但这支27人的解放军指挥官偏偏决定:
围歼这支印度部队!  
副指导员王文宝带着俩战士负责正面进攻,5个人堵后路......正面只有仨,堵后的5人,这分明是怕印度兵跑了。又安排4个人堵侧翼,剩下的炮兵负责提供火力支援……
部署完后觉得正面3人的确少了点,对面好孬是300人的正规军啊。王文宝又跑到营部搬来了援军-----炊事班7个做饭的“师傅”。
战斗正式打响,除去火力支援的几个迫击炮兵,12个人的正规部队+7个炊事班师傅向印军发起进攻。不到一小时结束战斗,击毙印军35人,俘虏206人,我方以伤3人代价全歼印度一个营!
另一个经典战例。
解放军在穿插渗透作战中,因为藏南地形险恶,某部副班长庞国兴与大部队走散了,在路上遇到同样走散的2个战士。通常在战争中,他们基本就属于“失去战斗力”类人员。
但就是这几个散兵上演了一番逆天表演。
庞国兴和这两个士兵组成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战斗小组,在印军后面穿插十几公里,作战五次,消灭5股印度逃敌。而且先后打掉两个印度炮兵阵地,缴获15门榴弹炮!
要知道印度一个野炮团只有24门榴弹炮,解放军3人就干掉一大半!  
事后庞国兴荣膺一等功,在写战斗总结的时候,他在报告里写下了那句非常霸气的吊炸名言:
“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所以说,1962年中印战争就是印军被解放军按在地上摩擦,被吊打!
即便现在看,当时战争一边倒的结局一点也不意外。
但是,教员为此却说过:“我想了十天十夜,总想不通尼赫鲁为什么要来搞我们。”
什么意思呢?
倒不是教员怕他们,而是因为----
印度的败笔
教员是何等天才,什么斯大林、杜鲁门、赫鲁晓夫、丘吉尔都被他算的死死的。还有蒋介石曾是何等枭雄,吊打各路军阀,遇到教员还不是黯然退场?
但尼赫鲁套路让他很不理解,毕竟国际政治都是高手过招,走一步算计三步,亮剑必致命。 可印度偏偏就使出了一套三脚猫憋招,打出这么烂的一副牌。
为什么说烂?
1,在当时两极争霸的挤压下,第三方势力本该相互帮衬寻找生存发展空间,结果印度反其道而行之,败笔。
2,解放军经历国内几次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我们都取得了胜利。
包括后来的朝鲜战争,独步天下的美军(身后还跟着17国的联合国军)和我们过招,都被揍得满地找牙。




位于华盛顿的“朝鲜战争阵亡士兵纪念碑”,美国自己记录的数据:

死亡:美国 54246人,联合国军 628833人;总计超过68万人。

失踪:美国 8177人,联合国军 470267人;总计超过47万人。

被俘:美国 7140人,联合国军 92970人;总计超过10万人。

受伤:美国人 103248人,联合国军 1064453人,总计116.7万人。



这是当时超级工业强国的精锐军队+17个强国联军,与一个建国只有一年的农业国打出的最终战绩。

此时解放军作为轻陆军已经天下无人能敌。


你印度何来的自信?
对我们来讲,国家曾经经历了艰难的社会革命,受剥削的广大人民和心怀天下的有识之士,对帝国主义有天然的敌视,同时对第三世界国家有着天然的亲切感。
所以我们当初跟印度走得近,很大原因印度曾经也是作为受迫害的殖民地。这也是上篇我们对中印边境纠纷一再忍忍的另一层原因。
那么,得国太易的印度是怎么想的?
当时的印度已经进入改革深水区。尼赫鲁如果想继续对内改革,最好的办法是挑起一场战争,用军功压制反对派,用胜利稳固自己的地位带着印度继续走下去。
同时对外争霸的胜利,也会让巴基斯坦、锡金、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等之类的周边小国乖乖地自缚来朝,实现“大印度联邦战略”指日可待。
很可惜,三哥是典型的“没帝国主义的命,得了帝国主义的病”。对外目标偏偏选中了中国,遇到了作为战略大师的教员,最终输的一塌糊涂。
特别是尼赫鲁,战后在印度威望大跌,仅一个月时间就由如日中天的领袖变成了丧家犬。
一年后郁郁而死。
印度的国运也到此为止。
不过,虽然中印战争种我们取得了胜利,但毕竟在战后主动退出藏南,包括校尉在内很多人至今耿耿于怀。
那么我们再回到----
边境问题
为什么撤了?
首先,此战战前就定义为局部战争,打赢即可,效果的关键是看大局。
正因为干净利落的军事胜利震慑了周边国家,他们再对中国有什么想法也不得不掂量下了;
另一方面,中国打赢后有理有节的态度,让第三世界的小伙伴重新认识中国。于是中国逐渐取代印度成为第三世界的领袖,9年后几乎被抬进了联合国,获得了更大的国家利益。
重要的是,中国打出了几十年安心发展经济的环境;积累了雄厚家底+后来改革开放发力,中国向世界工厂一路狂奔,最终成为当今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国!
其次,从当时国际环境来看,美苏已经解决了古巴导弹危机,窗口期结束。
中印互相牵制是他们所希望的,如果一方碾压另一方他们铁定会干预。另外我们及时收手也是为了保住到手的利益:除去藏南基本收回了被印度侵占的领土。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建国初期我们在西藏的基础设施没跟上,支撑不起长期战争。加上西藏地形的险恶,(当时进藏公路就修到拉萨)装备物资都靠人力畜力一点一点的运。
举个例子,在中印战争中我军某部追赶一部分逃军,急行军时遇到一片一人高的荆棘林 ,先头部队包括用刀砍等很多办法都无济于事,太慢!
情急之下团长一下子趴下,用身体压住带刺的荆棘林,接着先后有27名战士跟着趴下,用身体铺路让部队通过。上面战士踩下面被刺扎,无异于上酷刑,最终27人中有4人牺牲!
所以当时即使拿下藏南,如果基础设施和后勤跟不上,冬季一到还是守不住,毕竟对方以逸待劳,我方孤立无援,没有把握的买卖我们不干。
理解原因后,我们可能更想知道的是,将来会怎么样?
先说边境现状。
印度发现一个问题:
现在无论怎么挑衅,他们在中印边境纠纷中讨不到任何便宜。
2017年洞朗、2020年班公湖对峙后,中印边境靠中国一侧跟雨后春笋一样冒出了数量庞大,且设施完备、布置合理的军事设施群。
这是班公湖方向斯潘古尔附近的:
都知道中国是个基建狂魔,只要在图纸上画个圈,路就会变宽变好,包括房子在内的各类设施迅速成型。
当然印度也可以搞。
有印度媒体报道,近两年来印军在中印边境西线建设了大批堡垒和仓库,可以容纳2.2万名士兵及450辆包括主战坦克和自行火炮在内的装甲车辆。
乍一听的确很牛逼,但一看印度媒体发的照片,都乐了:
你确定盖的不是猪圈?
印度所吹的高原堡垒,神乎其神地说用了3D打印技术。事实是用类似3D打印的方式把混凝土一点点浇筑成长方体预制块,然后再把预制块堆成哨所的模样......
老家猪圈好歹用水泥凝固成整体,你这还不如猪圈结实呢。
两边一对比天壤之别。
当然你可以继续像 2017年洞朗、2020年班公湖对峙一样,来阻拦中国搞建设。但后果不仅没什么卵用,还会刺激中国加大基建的规模和进度。
另外2020年后,我军后勤保障也全面赶超印军。
知道三哥的一大运输主力是什么嘛?
印度的山地部队机械化程度不高,大多数都处在摩托化、半摩托化状态,一些骡马化部队依然是主力之一。
2020年9月底,印度军方就声称要在中印边境部署双峰骆驼,用来后勤物资运输以巡逻。
按《今日印度》引用印度陆军专业兽医的话:


  • “双峰骆驼能在超过17000英尺(约5181米)的高度负重170公斤,这比印军目前使用的矮马能承担的重量“重得多。双峰骆驼还可以在没有水的情况下至少生存72小时。


但滑稽的是,骆驼没现货,得现养......
要供给中印边境一支5万人的山地部队过冬,就要20万吨基础物资。以印军目前的运力,只能靠3吨运力的小卡昼夜不停地往返运输。
这还只是粮食、药品衣物等基础物资,没包括武器弹药,发电、取暖、生活和武器运油等等等等。
再看中国解放军这边。
因为基建强大,有2、3级柏油路标准的219国道直接到班公湖湖边,每日物资运送量高于12万吨,完全支撑一个集团军一天10万多吨的战斗消耗。
219国道线)
219国道新藏线)
(进藏的219国道)
饮食方面,我军97式新型野战炊事车可以蒸、煮、煎、烹。1小时就可做好150~200人的主食和四个菜。
另外,2002-900主食加工车能在15分钟内展开、撤收。动力采用自主发电与外接电源相结合,1小时就能保障900多人一次就餐所需的食物,为团一级野战部队战时集中供应食物提供了保障。
不光吃喝住用,战士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保证。比如,很多野外部队洗澡用上了热水。
解放军拥有的2002-48式野营淋浴车,可以随时随地洗上热水澡。
所以,中国在关键地段建造的大量设施起到了很好的堡垒作用,加上后勤保障的赶超,印度在做到与中国一样前再闹事纯粹是找抽。
结束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frqjf-yBouqKUo3zkfPF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