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印度,是怎么回事?(上)


前段时间,印度成功进行了远程高超音速导弹飞行试验。


三哥的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靠翼面做升力控制的玩意,是不是高超音速咱先不追究。导弹点火后,发射筒前盖竟然没正常打开或破碎,被导弹顶着一起升了空.......
这个导弹顶飞饼技术,尖弹头+强大的瞬发爆炸力,居然没扎穿也没乱飞,就这么顶着直直上去了,也是真牛逼。
发射筒前盖开启技术成熟了几十年,根本不是啥高精尖的玩意,三哥偏偏每次都能整出抓破脑袋也想不出的新花样。
说这个事并不是单纯的调侃,而是提醒我们,当今除了那个最大竞争对手外,还有一个很大发展潜力的二号选手杵在咱身边,一门心思地准备转正。
这个国家不但以我们为主要竞争对手,两国还存在现实层面很难调和的矛盾-----
领土纠纷。
我们就以这个为切入口,聊聊印度以及与中国是怎么一回事。首先是-----
印度是怎么来的?
英国人在撤走前曾估计,印度独立后至少会分裂成 八、九个国家。这倒不是人家恶意歧视,而是作为殖民者非常了解这个国家的实际情况。
在这片土地上,据说有1600 多种语言。
印度教,最初只是殖民当局为了叙述方便而造了一个词,严格来说印度教包含了上百个不同的教派。
再就是,都知道印度社会有着很深的种姓等级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四大种姓:
婆罗门、刹帝利 、吠舍和首陀罗。
四大种姓外还有不可接触者,也就是被排除在种姓等级制度外的贱民。
其实种姓制度并不是印度独有,世界上玩这种规则的国家很多。
比如古埃及也有这种制度,按职业划了七等。第一种姓也是祭司,然后有武士种姓,再就是商人、工匠和农民种姓等等。
包括标榜所谓民主的西方社会,什么贵族、市民、农奴之类的泾渭分明,等级制度不可逾越,到了近代才逐渐换了一个新马甲。
实际上真正与众不同的国家只有一个,中国!
在秦朝以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大体分为天子、诸侯、卿、士大夫,再就是平民和奴隶。
简单理解就是,天子通过中间的贵族治理百姓来维系自己的统治。这时候中国的等级制度,和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在本质上没啥两样。
但始皇帝统一后就完全不同了。
中国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皇帝不再需要中间商而直接管理全天下百姓,国家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皇帝与贵族间就有了结构性矛盾。所以我们会看到,中国历史上的皇权基本都倾向于扶持平民遏制贵族。
比如门阀士族虽然在秦汉兴起了,但没法世袭,魏晋时就开始衰落。特别是隋唐为了打击门阀士族和提拔寒门子弟,搞出了一个叫科举的玩意。所以在唐宋时期中国士族就基本消失殆尽了。
再回来看印度。
前面说的四大种姓+贱民还只是最粗略的划分,实际上每个大种姓下面还有成百上千个亚种姓,每个亚种姓里面还可以分出很多亚亚种姓。
要想全部记住这些分类非常困难,当然咱们也没必要记这东西,那是专家的工作。
不但如此,在这片土地上从来没出现过大一统国家,印度更多的是一个地理概念。
这里同时存在着五花八门的部落、土邦、邦国、王国还有部落共和国,应有尽有,就是一个大型人类社会发展的博物馆。
印度的最终形成是来自英国的殖民,但也只是形式上的统一,而不是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
比如在1914年,英国在印度派驻了9千官员和 6.9万士兵。但就凭这点人想去直接统治3 亿印度人?
别闹了! 怎么办?
英国人奉行“分而治之”策略。
一方面设立了20多个直属印度总督省;另一方面,与印度565个世袭土邦王公合作。
我不砍掉你,但你要帮我收税!具体就是大头给英国人,自己留下小头。
这样一来,英国驾驭这几百个印度王公绰绰有余,而印度王公为了保住地位必然向英国俯首称臣。最终,所有印度人都拜倒在英国的皮鞋之下,搅屎棍果然名不虚传。
但从经济制度上看,这种让中间人向农民征收田赋的办法,实际上就是后来的包税地主制度,也叫”柴明达尔”制度。
本质上这跟古代天子--诸侯--百姓的结构是一样的。
所以,英国人虽然掐断了印度原来的文明发展,但没带印度人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路子。旧封建阶级和原本存在于封建时代的种姓制度几乎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只是外表换了件衣裳。
后来印度在 1947 年独立,但新问题来了。
原先“三级结构" 中维持国家统一的殖民者(英国人)不在了,外皮被扯掉后,印度的社会结构又恢复到被殖民前的一锅粥状态。
所以,英国人撤走之前保守估计,印度至少会分裂成 8~9 个国家。
然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印度并没有分裂,怎么回事呢?
造成这个局面的最大功臣,来自一个婆罗门的精英------
尼赫鲁
这位开国总理曾说过:


“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看起来无比狂妄,但凭良心说,尼赫鲁绝对是印度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当初如果按甘地那种砸机器、搞小农经济的做法,印度恐怕真要退回农业社会了,比现在还烂。
可以说,尼赫鲁走的路子造就了现在的印度,当时成败与否,直接关乎印度的国运。
(尼赫鲁与甘地)
尼赫鲁很清楚,一个分裂的国家是没前途的。所以印度独立后,打出的第一枪就是合并省和土邦。
老尼明确通知那些土邦王公:你们要么主动加入,要么咱们出来单练!
事实证明,失去英国支持的土邦战斗力“弱爆”了。
短短一年时间,印度建立起甲、乙、丙、丁等29个省(邦)。不愿意加入印度联邦的土邦,基本都被军队推平了,血腥的一塌糊涂。
1956年,尼赫鲁再次把29个省(邦)合并为14个省、7个直辖区,直接取消王公制度。
然后是土改,就是废除前面说的柴明达尔制度。
印度收回了包税地主制度下38%土地,大约1.73亿英亩土地。后来印度又规定地主只能持有限额数量的土地,又赎回了567.8万英亩。
不过尼赫鲁的土改也就到此为止了。那些通过市场买土地、已经本本分分甘愿当小地主的,你没法再动人家了。
尼赫鲁另一个厉害的地方,是建立起垂直的基层组织。
历史上不论那个国家,在农业时代都是皇权下不了县。而尼赫鲁在县以下农村成立评议会,跟中国的村委会差不多,权利直接插到了底。
这时候,印度才真正成为统一的国家,具备非常可观的发展潜力了。
加上英国人走后留下了大量的港口、邮电、军火等资产,还有5.47万公里铁路、130多万吨/年钢产量和600多万的产业工人。要知道中国在1985年铁路才达到5.5万公里,才超过印度建国时的水平。
所以刚刚诞生的印度,可比“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强太多了。
这么好的工业基础,再加上美国、苏联、英国的资金技术援助,此时的印度,就是一个冉冉升起的新兴大国。
开国领袖尼赫鲁,个人威望也达到了人生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