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从来没消停过,而且发扬光大了。

 

我住的小区所属的派出所,下辖人口十几万。我们业主群里有片警,隔三差五发布本所电诈接警案件,已经坚持了45年。电诈单案金额从几年前的最高百万一路飙升到千万,令人发指。

 

上图为本人住处所属派出所上月某日刚发的警方通告,第一条被骗金额1200万,已经刷新了该所电诈接警单案金额最高纪录(发布在业主群里的)。之前的最高纪录是800多万,这纪录没一两年又被打破了。骗子们锐意进取、百折不挠、劈波斩浪、勇攀高峰。


 

我把电诈案件近几年的演进路径总结为:团队专业化、手法翻新化、包装正规化、金额天价化。目前来看,这“四化”基本都已实现。

 

1.   团队专业化。王星案就是现成的例子。

 


剧本、导演大家都懂,那什么是“人物小传”呢?就是剧中角色的简单概括,一般几百字,包括人物的基本设定,性格脾气,背景经历。让演员过目一下,迅速了解自己要演的角色,看看能不能接。这东西外行没听说过,我还得现查。其他方面的专业话术就更多了,电诈团队里有资深影视人员。

 

电诈团队不光在演艺领域表现专业,在其他领域也同样表现出色。比如,前几年风行一时的“菲律宾高薪招聘程序员”诈骗团伙,通过越洋电话面试,面试官都是资深程序员,从专业角度完全听不出异常。程序员到菲后,会被限制人身自由,被以暴力方式强迫从事网赌等非法业务。

 

这些专业人员,大都是前期被骗去的受害者,也不排除一些为了高额回报自愿去骗人的业内人士。以前有个说法,叫做“各领域专业人才最齐全的地方是监狱”。现在电诈园区一定表示不服,我们才是各种专家应有尽有。

 

2.   手法翻新化。电诈园区具有产业集聚、思维创新、流程成熟、人才密集等各种优势,开发的骗术层出不穷,且迭代速度极快,普通人完全不是对手,即便高学历、高财富人群也很难招架。

 

朝阳区反诈中心经常发布电诈案例,供市民学习研究。即便如此,骗子的脑洞我仍然经常跟不上。比如前几天江苏省的“骗子先给你转钱”一案,思路实在超前。

 


骗子先给受害者打来50万块钱。那么问题来了:1)如果收到钱就拉黑他怎么办,他不怕吗?2)如果我收了骗子转来的钱拉黑他,我是否构成诈骗罪?


普通人不是法律专家,这些东西搞不懂,所以李女士收到骗子的钱也不敢留下,只好报警。

 

3.   包装正规化。骗子公司可以看起来跟正规公司一模一样。

 

现在网络发达,人都不傻,而且还有不少诈骗对象为受过高等教育人员,多数人找工作时都会网上查一下应聘公司的背景资料。这个难不倒电诈团队,他们有全套包装,可以做到什么异常都看不出来。

 

20238月,中科院博士张某因个人债务问题,需要高薪工作,被人以“去新加坡当翻译”为名,辗转骗到妙瓦底。他去之前也曾在网上查过对方公司的背景,显示完全正规,还有一些托冒充员工对该公司发表正常评论,让它看起来像个正常运营的公司。


 

这个图只列出了东南亚的电诈园区分布,未列出中东的迪拜、沙特。迪拜也是重灾区。

 

从图上也能看出,由于泰国、新加坡电诈很少,电诈团队会诈称泰国新加坡的公司招聘,再找各种借口辗转多次把人骗到缅甸去。用来打广告的招聘公司也不是真实招聘公司。辗转多次,属于电诈界常用的“递进”手法,让受害人的心理一步一步适应陷阱,放松警惕。

 

4.   金额天价化。我们派出所最近的几个大单就能说明问题。一个案额为1200万的大单,需要一个电诈团队筹划几个月,包括摸排目标对象底细、分饰不同角色接近目标对象、安排专家扮演业内人士骗取信任,没准也少不了美男计,等等。

 

从专业角度,普通人极难战胜电诈团队。我只能列出以下几点简单粗暴的防范办法:

1.   谁也别信。

2.   打死不掏钱。

3. 除非国内公司派驻,否则尽量别去东南亚工作,尤其网上陌生单位招聘。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_3rlI0IvhaMgtLeKwVt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