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0 07:00作者:傅雪峰

17053312 标签:车企那些事
声明:本文由说客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汽车之家。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一个大众粉丝的失落

    我曾经是大众的粉丝,人生中的第一辆私家车是"四眼妹"POLO,而且曾经相信,我的换车之路会沿着POLO--高尔夫或途安--夏朗这样的路线走下去。在买POLO的时候,心中的梦幻之车是高尔夫5代GTI;尽管觉得高尔夫4不算好看,但还是拼命推荐给亲戚朋友。

    老POLO会有很多小毛病,比如EPC灯时不时亮起、内循环电机动不动挂掉、前悬下摆臂胶套容易挤烂等等,但瑕不掩瑜,什么车没有小毛病呢?这些丝毫不会影响我对POLO质量的坚信,从外到内精良的做工,和激光焊接、空腔注蜡、CANBUS总线之类的概念让人自豪和痴迷。

    老Polo的蓄电池深居简出,隐居在一个带盖的塑料套中,前机舱盖轻轻一抬就起来,支撑它的是一根液压挺杆。电池包裹与否,几乎不会影响它的寿命;机舱有没有液压挺杆也无所谓,反正很多人一年到头也不会打开。但蓄电池的一个塑料套,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它代表着德国工艺的严谨、完善和一丝不苟,一个套套,就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一块不起眼的蓄电池尚且如此,整车品质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

 

 

 

201422011014102.jpg

 

  这么干净利落而有质感的小车机舱,代表的是一种造车态度

    长久以来,我打开一台车的机舱时,首先要感觉一下有没有液压挺杆,虽然一个支撑杆无关车子的机械性能,但所谓见微知著,这体现了一种造车的态度。打开机盖,第一眼就习惯性地看看蓄电池,在POLO这个级别的车中,蓄电池要么完全坦白地裸露着,要么有套而无盖,好像石光荣穿着棉大氅却没戴帽子。很多更高级别的车子,也是这样。这时,内心的自豪感就油然而生,愈加坚定了做一名大众粉丝的决心。

    然而,时代在变,大众也在变。当4代POLO中期改款版本GP推出的时候,那个液压挺杆不见了,一同消失的还有后轮的碟刹、前轮下摆臂的胶套(倒是不用为换胶套那昂贵的工时发愁了)以及仪表背光调整、副驾驶气囊锁等等小零碎,就连CANBUS也遭到阉割,四门自动升窗功能也开发不出来了。

    到5代POLO上市的时候,那个令人心醉的套套终于敞开,电池半裸了,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居然连后防撞钢梁都失踪了。

    POLO的外表依然光鲜,也填加了后视镜转向灯、倒车雷达等等一些时髦的装备,价钱更便宜,销路也更好,但不再严实的套套,让我失去了一份信心,何况连碟刹和后防撞钢梁都失去了。平心而论,现在的POLO也许整体上并不比同级的对手差,但那种曾经让人深信不疑的"德系品质"流失了很多,除了价格实惠,似乎没有太多非买不可的理由。而价格,一向不是德系车的强项。

    从GP和朗逸、新宝来开始,我对大众的迷恋开始动摇,既然失去了那德式的精益求精,反倒不如日系车那种均衡、实用和可靠更有诱惑力。再加上后来的TSI发动机和DSG变速箱的问题,我已经不太敢给人推荐大众车了,以免日后招致埋怨--我已经不是大众的粉丝,也没有成为其它品牌的粉丝,我至今谁的粉丝都不是,成为了一个没有品牌忠诚度的车主。

    大众前中国总裁范安德曾经哀怨地说,中国消费者有着变化无常的本性,"中国顾客的忠诚度只有25%,相比之下,欧洲顾客的忠诚度为50%"。--很遗憾,我曾经在那25%之中,但后来又退出了。

水性杨花的车主们

     我至少曾经是个粉丝,诚如范老师所言,中国车主大部分变化无常,你不知道他会成为谁的粉丝。

     很多人的买车过程堪称梦幻之旅。

    一位做生意的朋友最近想把手头的帕萨特淘汰掉,换辆车开。他的想法是换台SUV,从便宜些的丰田汉兰达到贵些的宝马X5,看过的品牌有五六个,价格跨度从20多万一直到百万,其中有越野硬汉,有都市游侠,也有奶油小生。陪着他看了几天车,我不禁疑窦丛生:这家伙到底有多少钱?到底想买辆什么样的车?

    答案终于在三周后揭晓,他买的是一辆新款的奥迪A6。发表选车感言时,这位老兄感慨地说,做生意,还是奥迪用起来稳当,显得有实力又不张扬。

    说实话,我一点都不意外。一是这种在选车上忽悠来忽悠去的主儿见多了,二是此君还算比较理性,至少他没有把那台赞叹良久的丰田FJ酷路泽弄回去当商务车用--FJ个子够大、越野能力够强悍,但鲜艳的颜色和萌萌的造型,更适合那些装13的富贵文艺女青年。

    中国人买车时的飘忽不定,不仅是在车型之间蜻蜓点水,在品牌之间也是水性杨花。

    其实,大众最不该抱怨品牌忠诚度的问题,当时范老师的话一出,很多大众的粉丝就感觉很受伤,委屈中带着愤怒,纷纷指责此等言论不负责任。诚然,两情相悦,彼此就要对对方负责,否则就有旷夫怨女之叹。大众进入中国搞合资已近30年,卖了上千万台的车,那怕只有25%的忠诚度,粉丝群体也足够让其它品牌叹为观止。多数世界汽车巨头,在中国搞合资还不到10年,眼巴巴地瞅着,客户就像那花蝴蝶,飞到东,买到西,最后采谁的花还不一定呢。

    宝马这种牛哄哄的品牌,也会为品牌形象挠头,宝马负责中国市场的一位高层人士说,"大量国外汽车品牌涌入中国,潜在消费者被过多信息淹没。因而,品牌和产品信息越来越难传递给消费者,并被他们理解。"--连宝马都不被理解,让别的品牌情何以堪!路透社这篇报道中还提到,在中国汽车市场,消费者品牌忠诚度几乎是闻所未闻的概念,价格稍微下调都能轻而易举地让消费者倒戈转向对手品牌。

    也许,这些汽车巨头习惯了被粉丝们包围的感觉,想象着走到那里都有铁杆粉丝带着哭腔飚泪热捧。不想中国的买家却朝三暮四用情不专,搞得各个品牌都学会了逢场作戏,只有曲意逢迎才有被点的机会。

    这也怪不得中国买家,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第一次虽然很宝贵,但毕竟没有经验,一时兴起感情用事也是难免的。蝴蝶虽花,但多阅几分春色后,也许会找到自己最想采的那朵花。
 
耐得住寂寞20年

    在现在浮躁的中国车市中,想获得品牌忠诚度确实不容易,诚如中国汽车界一位老大所言:"要耐得住寂寞20年"。

    中国车主首次购车的比例在80%左右,这时候还谈不上品牌忠诚度,忽悠来忽悠去,不到出手时,说不好会买谁家的车。在他们买第二辆第三辆车的时候,不但会对手里的车有了足够的认识,也通过交流学习,对其它品牌的车有了一定的印象,选择会比较理性,这时候就可以谈谈品牌忠诚度的话题了。

    像大众这种在中国干了近30年的品牌,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年头也够长,如果品牌忠诚度不够高,问题大概是出在没有耐得住寂寞吧。不止大众没能耐得住寂寞,那些跟风减配缩水的,那些跟风出中国特供版的,那些跟风加长的,都该想想,随波逐流是不是对培养品牌忠诚度有好处呢?

 

http://blog.autohome.com.cn/article/12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