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梦之队”:铸造汽车工业的“中国引擎”

http://www.ah.xinhuanet.com/2014-09/24/c_1112609177.htm

    9月22日,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奇瑞汽车发动机工程研究院院长朱航博士作为团队代表,在这次大会上领到了一块具有极高含金量的“奖牌”--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在全国科技界“高精尖”领域脱颖而出,对这个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团队来说,不仅是荣誉和认可,更寄托着他们对中国汽车工业的追梦与圆梦历程。

    “一路走来,有艰辛 、有汗水,有欢笑、有收获,以自主为根、以创新为魂,始终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信念。”朱航说。

    筑梦,变不可能为可能

    发动机被称为汽车的“心脏”。然而在中国,很长一段时期内,发动机都被视为不敢碰的技术。朱航记得一位汽车界老前辈曾经说过,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是绕开发动机发展的历史。

    奇瑞发动机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古春山告诉记者,长期以来,以动力总成为代表的汽车制造核心技术都被外国企业垄断着,即便合作造车,中方也难以涉及关键领域,因此民族品牌在与跨国公司的角力中一直处于劣势。

    没有自己的发动机,就不能真正参与到国际汽车行业的竞争中。这也正是奇瑞在创业之初,选择从最艰难的发动机开始研发的原因所在。

    作为奇瑞的“心脏”,发动机研发团队的成长正是奇瑞“小草房”创业精神的一场生动演绎。没有成功的先例,没有设备、经验,靠着几位专家和一群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从“一穷二白”起步,一次次试验,在不断碰壁中摸索。

    十几年前,奇瑞引进了一条二手发动机生产线,培养了第一批发动机人才。与外国公司联合开发的第一代发动机问世时,轰动业内。国内很多基础深厚、技术人才条件远好于奇瑞的企业也开始反思。古春山还清楚地记得,在自己刚背着缸盖到处去做实验时,业内很多人都认为凭借奇瑞当时的条件,自主研发发动机简直是“异想天开”。而敢想敢做的奇瑞人,真的攻克了这块业内公认的“硬骨头”。

 

   追梦,步子迈得再快一些

    “不过,当时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技术水平仅仅相当于欧美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要走上市场竞争,还远远不够。”古春山说。

    为了真正掌握发动机技术,奇瑞2002年将上一年的经营利润全部拿出,一次性凑足8亿元。用这笔当时算是公司全部“家当”的资金,与世界最著名的发动机研发企业--奥地利AVL公司进行产品联合开发。奇瑞派出了一大群刚毕业的研究生,开始了长达10年时间的合作与学习。

    “这些年轻人非常勤奋,什么都学,什么都做。”发动机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杨俊伟曾是其中一员。回忆当初,他感慨道:“别人休息时,我们在编写设计指南,把合作过程中一点一滴的心得、方法都记录下来。回国时,甚至宁可丢了自己的行李,也得把这些指南装回来。”

    现在看来,这些指南只能算“入门级”,但靠着这样的专注和投入,这个年轻的团队快速成长起来。

    “刚开始我们做‘小学生’,外国公司怎么说我们照着做。慢慢的我们开始发现问题,不断地讨论、争议,到后来能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朱航说,通过“跟着学,一起做,自己干”这三部曲,奇瑞终于主导研发出了第二代直至现在的第三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与国际主流发动机品牌相比,其主要技术指标已经站到了同一条水平线上。

 

   圆梦,创新是前进的不竭动力

    “真正的创新,不是得到一个或几个机械的产品图纸,更大的收获在于我们培养了年轻团队,掌握了先进的开发理念,养成了好的质量意识与习惯,建立了开发流程与标准,真正掌握了开发、采购管理、工艺制造的体系,掌握了活的产品开发能力。”朱航说道。

    圆梦之路总是充满艰辛。

    一次一款发动机冷却系统试验开发,由于验证试验方案多,时间短,而且试验过程中经常遇到突发性问题,需要对试验过程实时观察,冷却系统的几位员工不分昼夜,现场跟踪处理数据,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一轮又一轮讨论。每天工作到深夜二三点,第二天又是正常上班,就这样连续在试验台架边奋战一个星期,终于按期完成了试验方案验证。这样的场景,对于这个团队已是司空见惯。

    古春山特别向记者提及了团队里一群“反季”的“候鸟人”。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他们总在反季节跑,天热了往南方跑,天冷了往北方跑。他们就是奇瑞的“三高”试验队。“三高”试验,是对发动机及车辆性能在极限环境中适应性的标定与检验,是发动机研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满足“三高”试验条件的环境,是每年寒冬时节的黑龙江黑河地区、酷暑时节的新疆吐鲁番,还有海拔4700米的青藏高原。“他们一年中有半年时间在40℃以上高温、零下30℃以下高寒、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度过。其中经历的艰辛,非常人可以想象。”

    奇瑞最看重的,也正是这种创新能力的培育。为此,奇瑞舍得花血本,装备了大量的世界顶尖水平的试验设备,包括投资5亿多元建设起来的实验室;在硬件配备升级的同时,创新理念也升华了。

    “过去我们的发动机多数是模仿式的‘逆向开发’,出现障碍不知道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因此在完成规模扩张和初期积累后,就必然考虑战略转型之路。”朱航说。

    奇瑞开始回归“原点”,重新塑造自己的“基因”。先想好要卖给谁、传达推广的是哪一种生活方式,再来设计生产。从产品设计研发,到品牌重塑,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正向研发体系。

    “通过近几年持续不断的正向开发,现在奇瑞开发的发动机的千车故障率已经降到了5,与外国先进发动机质量完全一样。下一步,动力更强、排量更小的高性能发动机以及未来发动机发展趋势,将是我们研究开发的新方向。”朱航自豪地说。

 

   续梦,为民族汽车工业铸造高性能“中国芯”

    从8年前,奇瑞首次打破了国外汽车核心技术垄断,并向现代汽车工业的发源地--美国出口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至今,奇瑞的发动机出口量累计已超过10万台。在被称为发动机“大脑”的EMS建设领域,由奇瑞正向研发的自主EMS系统目前也已经超过50万台套,并实现对日本川崎、美国约翰迪尔等海外巨头的出口。

    从当初的十来间“小草房”,到现在的“大奇瑞”;从起步时的“八大金刚”,到现在700多人的科研团队,发动机工程研究院目前承担着各类发动机研发项目54项,其中重大科技项目15项;申报各类专利600余项,发明专利130余项。开发的发动机产品5年内共生产320多万台,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00多亿元,产品连续5年被评为年度“中国十佳发动机”,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次获得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

    “17年的持续努力,奇瑞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发动机开发体系,保证了奇瑞公司能够紧跟世界发动机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具备发动机产品的持续开发能力,生产出高质量的发动机产品,掌握了活的技术,从核心技术方面确保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朱航说。

    “当前,我国汽车工业正在快速发展中,作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基础性门类,汽车工业在很大程度上寄予着中国人对工业振兴的期待,民族工业‘中国梦’的前景在召唤着我们。”朱航感慨道:“奇瑞汽车也将在锐意创新、奋发图强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为推动中国汽车行业的进步不懈努力。”振兴民族汽车工业,带着国人的梦想,奇瑞创新团队又开始了更长远的追梦之旅。(记者 金昌龙 陈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