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yynews.cnnb.com.cn/system/2017/03/04/011530600.shtml

  求职者从中国宁波人才市场余姚分市场设置的宣传展板边走过。记者 朱从谷 摄 

  一名招工人员正在向周围的求职者介绍企业相关情况。记者 朱从谷 摄

  余姚新闻网讯(记者 朱从谷)春节后至今,每逢周一、二、四、六中国宁波人才市场余姚分市场开市,记者都会到市场里转上几圈。一个月下来,记者发现,进入市场的求职者数量远远低于企业用工需求,需求供给比为2:1,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据悉,在我市人力资源市场,进场求职人数逐年削减现象已连续出现多年,且最近三四年尤为突出。

  对此,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企业招聘将变得愈加艰难。对此,最有效的化解手段莫过于“机器换人”,同时还需提高岗位薪酬水平,优化用工环境,给员工归宿感,让员工有尊严。

  招两人,来一人次探问

  昨天,中国宁波人才市场余姚分市场给记者提供了一份统计数据,2月4日至3月4日,该市场累计推出洽谈招聘会17场,有300多家企业进场,发布招工岗位2000多个,总共需招聘2万多人,但进入市场的总应聘者为1.1万人次。相当于用工单位平均每招2个人,只有1人次应聘者前来探问咨询。

  如果将每场招聘会的进场人员数据连成一张曲线图,那么图上会出现两座一大一小的“山峰”。曲线显示,自春节后首场招聘会起,进场求职人数渐增,曲线逐渐抬头向上,一直到2月20日形成“峰值”1033人,然后一路徘徊跌减,此后连续四场每场平均约400人;到了3月2日,该曲线直线上冲至新高峰2020人,3月4日曲线再次甩头向下直线深跌,当天进场不到400人。

  记者发现,“双峰”形成跟相应的“外力”密不可分。其中2月20日的“小高峰”当天是元宵节后的第五场。此前,许多“新余姚人”已在老家过完元宵节陆续返姚;同时,2月21日是今年全国春运的截止日,“新余姚人”大多选择在春运结束前购票抵姚。而3月2日的“高峰”,其“外力”则是该市场举行了大型春季招聘会,并为此做足了宣传推广,引来了多方关注。单从当日进场2020人的求职者数量来说,市场此前的“吆喝”功不可没。

  那么,总共来了1.1万人次,最终能有多少人跟用工单位达成聘用意向?据悉,在业内,进场求职跟达成意向签约的比例一般为20%~25%,最多为30%。据此估算,春节后至今,中国宁波人才市场余姚分市场已为全市用工单位成功招聘约3300人。

  薪资等优势弱化,务工者纷纷返乡就业

  “大约七八年前,那时还叫劳动力市场,在老南站那边,当时还要收费,向进场求职者每人收费5元,向每个用工单位收摊位费50元。就算如此,求职者进场仍要排队,最多时有近8000人……”已在市人力资源市场工作十多个年头的朱成刚告诉记者,这几年,即使政府取消了收费,前来市场应聘求职的人也在逐年减少,尤其是最近三四年,进入市场的求职人数在大幅度削减。

  据介绍,造成此局面的因素有很多,区域内薪资、用工环境等优势的弱化便是其中不容忽视的因素,不少务工者因此选择返乡就业创业。

  “别看我市不少企业开出的月薪有五六千元,可真想拿到手,工人的工作时长常常要达12个小时。”朱成刚说,放眼全国,这样的薪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区域间薪资差距在不断缩小。同时,远离家乡在外务工,不少人还要租房,生活成本比家乡要高出不少。因此,许多务工者自然会选择在家乡或离家较近的地方就业。

  最为关键的是,不少企业没有把劳动者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去重视和优待,视员工为生产流水线上的“机器”,缺乏有温度的人文关怀,有的用工单位动辄对员工罚款,甚至“押”工资。

  “外来劳动者,犹如候鸟,总会飞往环境适宜的地方生存。”一位企业负责人跟记者打了个比方。

  新媒体让招聘求职渠道更多元

  春节后,招工补员是不少企业的头等大事之一。

  宁波长城精工实业有限公司也不例外。该公司今年用工需求140人,其中装配工60人、包装工50人、操作工30人。

  “我们在市区包括车站、菜场、小区、企业、人才市场等处设立7个招聘摊位。为了完成招工任务,公司从多个部门抽调人员参与招工。”宁波长城精工实业有限公司负责在人才市场招聘的金先生这样对记者说。

  春节后,记者每次来到人才市场,总能看到金先生,因为他个子较高,远远地就能看到他拿着招聘材料分发的身影。

  3月2日,市场里已找不到老金的身影。记者电话一问,他说:“已在2月23日全部招满了!”电话里,听得出老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

  此次招聘过程中,“长城精工”为招140人,共出动20多人,用了20多天。据悉,这要在七八年前,一天就能搞定!

  市就业管理服务处主任胡勇说,类似“长城精工”这样的传统招工模式,目前正遭遇来自进场求职者锐减和新媒体招聘兴起的双重挑战。

  数据显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有30.7%的求职者通过手机查看招聘信息和求职,通过PC端的占34.4%;而通过线下招聘渠道的占比仅为22.6%,这说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求职已成为主要渠道。

  以前,求职渠道较少,求职者一般只能去职业介绍机构及劳动力市场,或是到用工单位门口看张贴的招聘广告。而现在,由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出现,用工单位和求职者的习惯均在悄然发生变化。以用工单位门户网站、自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招聘的兴起,使得招聘求职方式和渠道更多元,传统招聘淡旺季的界限也在日渐模糊。

  “求职者借助新媒体应聘更精准。而对于公司来说,通过新媒体聘来的人才相对年轻、文化程度较高。”胡勇说,结合这个特点,我市正计划推出线下线上互动的招聘新模式,让更多的求职者通过手机查询招聘信息并实现就业。

  “机器换人”,单位用工降三成

  综观进入中国宁波人才市场余姚分市场的企业招聘与人才求职情况,记者发现,春节后至今,尽管我市企业普工人数需求仍占总用工需求的大头,但与上几年相比,这一比例还是呈逐年下降趋势。

  有关人士说,下降主因,是我市企业用工已从粗放式拼人力向精细智能化作业转变。这一转变,来自企业的自动化改造,降低了对人力资源的绝对依赖。

  据《加快推进企业“机器换人”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三年时间,我市推动全市85%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完成投入100亿元,实施重点专项超400项,“机器换人”实施单位从业人员比2013年下降30%以上。

  以生产自动化设备的宁波普利达智能科技应用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开发研制自动化设备,由开始的单台发展到目前10台串联,用工人数从20人削减到3人,工序时间从8秒缩短到4秒。

  与其说“机器换人”、实施智能化改造已成为企业应对用工困境的重要手段,不如说招聘市场中用工需求的转变趋势,实质在传递我市经济转型渐入佳境的喜讯。

  政策激励,大批求职者转为电商创业

  连日来,共青团余姚市委正联合市人社局、商务局和余姚日报社,拟订2017年度全市青年电商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争取通过技能输出,让全市越来越多的青年投身电商创业就业的洪流。目前,全市仅涉及电商就业创业的人数已累计超过4万人,且每年正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

  扶持鼓励电商创业是我市强化就业创业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多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比如在《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我市对创业者社会保险、创业带动就业岗位、创业场租、用人单位吸纳就业社会保险、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贷款、灵活就业社会保险、高校毕业生就业等多方面给予补贴,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了良好氛围,让千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使“新生代”、“草根”创业创新蔚然成风,一大批求职者成了创业的生力军。

  前年,“85后”徐旺来跟一个合作伙伴,别出心裁地在微信上开设了一个叫做“搭把手到家”的网店,通过互联网向人们早已习惯的传统洗衣店运作方式“挑战”。上线3个月,“搭把手到家”就攒下5000多个“粉丝”,完成2000多件衣物的清洗。去年,“搭把手到家”吸引线上关注1.5万人,发展线下店16个,转化充值用户近9000户,一年洗衣约8万件。

  如今,徐旺来带领由100多人组成、平均年龄不到30周岁的团队,将原来的单一线上洗衣模式发展到线上线下保洁、家电清洗、月嫂、钟点工、跑腿等八大品类,并在新疆天山开出首家加盟店。“搭把手到家”近期还将在仙居、慈溪相继开出新的加盟店。

  记者观察发现,年轻、活力、有创意、市场意识强是这些创业者身上共有的标签。

  7年前,20岁的毛柯翔毕业返乡,接手家里的养殖场后,在鱼塘旁建起了一个简易农家乐。起初只有四张桌子,食材都就地取材,母亲炒菜,他和妻子两人当服务员,跑堂端菜。后来,小毛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微博、开微信、开公众号,通过线上宣传策划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粉丝;同时,得益于此前跟客户面对面交流的经验,他以客户为导向,推出了一系列的线下活动,钓龙虾、BBQ、婚宴、亲子、拓展、庆典……当初一共4张桌子的农家乐,在毛柯翔不断上新品、扩规模的努力下,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如今,毛柯翔的农场每逢周末,一天能有800多客流量,去年农庄的总产值近600万元。

  为了给电商创业就业“添把火”,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联手有关部门每年组织一次农村电商创业大赛的基础上,将于本月中下旬举办互联网人才专场招聘会,为电商人才就业做“牵线红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