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


员工都持股,有了盼头,伊利进入飞速发展期。


1996年,伊利股份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乳品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


郑俊怀进入个人声望的顶峰。他还不到50岁,年富力强,还想再干N多年。


可有一个问题呀,作为副手的牛根生太突出了。


也是1996年,牛根生从品尝咖啡中找到灵感,鼓捣出“伊利苦咖啡”,随即发起一场冬天里的雪糕攻势,单品销量创纪录突破3个亿。


苦咖啡成为伊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牛根生被誉为“中国冰淇淋大王”,他成为公司副总裁。


郑俊怀隐约有位置不稳的感觉。


1996年,有位工人因癌症急需救治,公司组织捐款,牛根生率先捐了1万元。郑俊怀去捐款时,脸色很难看。他事后对别人说,副总先捐1万,我老总该捐多少?


1998年,伊利80%的营业额都是来自于牛根生主管的部门。


牛根生也感到别扭,要搞好销售,还要兼顾郑总面子。他去财务申请资金,说需郑总签批,可郑总又经常不在。


那年底,郑俊怀安排牛根生去北大学习,给他包了一个单间,每天240元。老郑托人带话,如果老牛不去学习,就收回车和手机。


这其实是逼牛根生出局。不过,样子还是要做的。牛根生提出辞职,前两次被郑俊怀驳回,第三次终于获批。


那年牛根生40岁。


这两人的恩怨在中国乳业圈内是一段“公案”,有人说是因为性格相冲,还有人说是利益纠葛。


两人都没正面回应过。当事人不亲口透露,外界也只能臆测。


在基层打磨7年的潘刚开始显山露水。1999年10月,伊利集团进行组织体系调整,成立项目部,他被委任为项目组组长。2个月后,项目完成,伊利实行事业部制,他又被任命为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独当一面。


郑俊怀绝对没想到的是,他“赶走”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副手,却培养了一个“劲敌”。


- 6 -


从北大学习归来,牛根生召集一批被郑俊怀免职的旧部创业。


1999年,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金100万,都是牛根生夫妇卖伊利股票的钱。


在一间53平方米的楼房内,牛根生开始了蒙牛的商业传奇,又有近百名老部下从伊利跳槽过来投奔。


逼退了牛根生,郑俊怀全力提拔潘刚。毕竟后者比他小20岁,作为接班人正合适。


潘刚出任伊利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时,伊利液态奶的收入只有6000万,到2002年,已经达到24亿。凭借骄人的业绩,32岁的潘刚升为公司总裁。


牛根生卧薪尝胆,郑俊怀豪情万丈,潘刚志在千里。大草原上,从此开始了伊利和蒙牛的战斗。


伊利对奶源严防死守,牛根生就给养牛户发放贷款,对养殖户的鲜奶兜底收购。这一刺激下,光是鄂尔多斯附近就涌现出2万多专业养殖户。


解决奶源只是第一步,到哪里加工呢?牛根生与郑俊怀打起“游击战”。


他和哈尔滨的一家乳品企业签订协议,由蒙牛接管这家公司,条件是能让这家企业起死回生。就这样,蒙牛产品源源不断从哈尔滨发出。3年后,牛根生在内蒙古建起了自己的第一家工厂。


伊利,三元,光明等瓜分了黄河以北的市场,牛根生就把目光投向深圳。凭借强大的地推和加盟商,牛根生拿下深圳后,又一鼓作气拿下了北京与上海。


2003年,“神舟”五号上天,电视、户外、网络上到处都是蒙牛与“神五”捆绑的广告。


牛根生相继打赢这三大战役,蒙牛一举走出呼和浩特,冲向全国,销售额突破40亿!


当牛根生风生水起时,郑俊怀的职业生涯走到了“拐点”。


- 7 -


2004年12月,中国企业家峰会,开场前,郑俊怀在贵宾室休息,突然,牛根生推门而入。


两人对视,互有迟疑,最后是牛根生走上前,郑俊怀起身,握手,牛根生朝相反方向走,郑俊怀落座。


大佬就此交错。


1540946338130_585.jpg 


原定当天下午参加活动的郑俊怀提前离场,自后手机关机。谁也没想到那是他出事之前的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一周之后,爆出“伊利高管集体被捕”,据说郑俊怀被带走仅用3分钟,检察机关要求包括他在内的7名伊利高管“集中时间,集中地点,讲明情况。”


郑俊怀对那天印象深刻:“那天去开会,检察院就宣布下列人员接受调查,然后就没有自由了。”


两天后,郑俊怀被转到看守所,开始了长达19个月的被调查阶段。


“乳业教父”的传奇戛然而止。


媒体普遍认为起因于2004年初伊利集团的“独董风波”。


这一切要从伊利股份上市说起。当初分散的股权结构埋下了后来一系列问题的祸根。


1999年底,呼和浩特立鑫实业准备转让2.68%股份,为买下这些股份,郑俊怀提议以伊利部分高管的名义成立华世商贸,后来华世商贸的股东又变更为郑俊怀等5名伊利高管直系亲属。


2002年,伊利股份定增,呼和浩特市国资持股下降到18.71%,此后这些股份转让给呼和浩特市财政局,财政局又将部分股份有偿转让给启元投资,财政局作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降至14.33%。而启元投资作为伊利第三大股东持股4.38%。


启元投资正是郑俊怀和伊利高管注册的公司,其购买股份的资金来源于郑俊怀等人的高管激励奖金以及贷款。


2004年,郑俊怀和伊利独董俞伯伟之间的矛盾爆发,俞伯伟公开质疑郑俊怀违规投资国债等一系列问题,并抛出了华世商贸的问题。这即为著名的伊利“独董事件”。


俞伯伟说,郑俊怀一直将伊利看成自己一个人的企业,害怕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这一点使他和继任者潘刚之间的关系微妙。


据《环球企业家》,二人的交恶内情源于2003年的奖金分歧。潘刚担任伊利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数月后升任伊利总裁,当时伊利管理层奖金与职务挂钩,郑要求依照任职的实际工作月份确定奖金,而潘希望全年依照总裁职务计算。


“独董事件”后,潘刚和郑俊怀之间的矛盾公开化。


当年媒体报道援引的知情人士透露:“作为总裁的潘刚,对公司的账目有了过多的过问。”


半年后,郑俊怀等高管被检察院带走。


2005年底,包头市法院宣判:郑俊怀等5名原伊利高管,成立华世商贸,两次分别挪用伊利集团1500万和150万,购买伊利社会法人股票,犯挪用公款罪,郑俊怀被判刑6年。


1541838178499_585.jpg 


庭审进行了12小时,郑俊怀当场洒泪,因为瞥见了听众席上的妹妹在哭。那时他已整整一年没见过家里人。


潘刚接任董事长,成为伊利集团新掌门人。


1541850186990_585.jpg 


同年,牛根生携蒙牛在香港上市。


三个人的命运从此分岔。


- 8 -


郑俊怀在包头萨拉齐监狱服刑,狱中种菜。


他和三教九流关在一起,刚进去时,同一个“号子”里的杀人犯给他剃了头,20天后,杀人犯被枪毙。


过春节时,狱警会给犯人们买牛奶,蒙牛的,郑俊怀坚决不要,让换成伊利的。


唏嘘的是,坐牢期间,伊利没有一个人来探望过他。相反,投奔蒙牛的老部下有来探望。牛根生则接济过他在外留学的两个孩子。


2008年8月,郑俊怀提前出狱。


一个月后,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多个厂家奶粉都检出三聚氰胺。该事件重创了中国制造商品信誉,多个国家禁止中国乳制品进口。


从此,国人掀起了吃洋奶粉的风潮。


那几年,往返于内地和香港的“水客”们生意火爆,他们专门去香港代购奶粉。后来激起了香港居民的反弹,香港规定,每人每次限购两罐。


安全是很重要,但洋奶粉实在太贵,除了高端人群及追求生活品质的中产阶级,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最后还是不得不选择国产奶粉。


时间是杀死丑闻的利器。人性善忘,更何况还有铺天盖地的洗白广告。


三聚氰胺不再有人提及,蒙牛和伊利终究屹立不倒,均位列全球乳业前十强。


冷不丁时,郑俊怀还会叫潘刚“小潘”,叫牛根生“牛子”,看到昔日的小弟们如此滋润,他心里不免失落。


2011年,郑俊怀加入黑龙江红星集团,担任红星乳业董事长。他说要学习褚时健,干到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