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molts and plumages》P. 18
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稚羽”、“基本羽”“替换羽”和“补充羽”等均指在单次换羽过程中获得的羽毛,而不是指代当前某个体所有的羽毛状态。举个例子,很多每年两次换羽的鸟类仅在完全换羽中更换飞羽和尾羽,而在不完全换羽中仅更换部分体羽。因此对于刚刚经历不完全换羽换羽的个体来说,其部分体羽已经转变为替换羽,但飞羽和尾羽仍然是上次完全换羽后换成的基本羽。也就是说此时该个体体羽大部分为替换羽,但飞羽和尾羽为基本羽,整体是一种复合形态。这种状态在鸟类中非常常见,有些个体甚至会同时拥有多次换羽后的羽毛(特别是一些未成年鸟)。
(七)
为了解决指代不明的问题,论文作者还特别拆解了单词plumage,并将其分解为三个不同鸟类学定义。曾经正是由于使用混乱,指代不明,才导致鸟类羽毛和换羽研究中的各种混乱。由于中文中不容易找到对应词义的字,现暂拟如下,留给学者们探讨。
羽(plumage):特指换羽中获得的一批羽毛。用于稚羽、基本羽、替换羽、补充羽等。注意在HP系统中本词不指代某一时刻该鸟全身的状态。
羽色(aspect):用于描述某一时刻鸟类个体所有的外貌特征。这个词义我们经常在图鉴见到,比如冬季羽色(winter aspect)用于描述鸟类个体在冬季的所有特征。如乌鸫(Turdus mandarinus)雄鸟的羽色为全身乌黑。
羽相(暂拟)(feather coat):用于描述某一时刻上面各种狭义“羽”的叠加状态。比如在五月份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成鸟的羽相为飞羽和尾羽保留基本羽,大部分体羽经历替换羽前换羽,从基本羽向替换羽转变。
以上是英文plumage分解的三层词义,在这里用三个不同的名词表示,以免在应用过程中造成混乱。在中文交流中,由于用词匮乏,的确有可能混淆这几层不同意思,需要大家多加注意。
(八)
以上就是HP系统的基础内容,在原文中作者反复强调,而且我也颇为认同的是,该系统主要是用于鸟类羽毛和换羽描述的标准化,并且重新规范了一些以往含混不清的定义,这在科学研究中是十分必要的。仅从观鸟的角度来说,现实中可能很少用到诸如基本羽这样的描述,但它的确厘定了鸟类换羽的规律,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描述现象,并运用于鸟类各类群的对比。
最后让我们重回蚀羽这个小话题。过去我以为,一些雄鸭全年身披鲜艳的繁殖羽,仅在换羽期间由于失去飞行能力,为了隐蔽才特意演化出换为类似雌鸟的羽色。而现在我们知道,所谓蚀羽不过就是雄鸭的基本羽,飞羽同时脱落也正是完全换羽时间被严重压缩的表现和适应方式。纵然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不同的变化,但有这一范式在,我们可以更准确而高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图片:鸳鸯(Aix galericulata)雄鸟“蚀羽”,可根据红色的喙等特征与雌鸟区分。图片来源:slim-bridge.co.uk
当然,也不是说该系统就是真理,不需要任何修正,原文中作者已经提出了一些不太符合该模型的类群(潜鸟、柳莺和太阳鸟等),它们换羽规律的差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解答。而且我在本文里说的也都是自己的理解,有可能存在些许偏差。不求尽善尽美,只求抛砖引玉。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阅读原文并进一步探索,可能有更多的启发和收获。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