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产品技术的实现,依赖于高频次的测试与量产,这又离不开自有设施的布局。以国外商业火箭企业为例,SpaceX、RocketLab等均完成了从工厂、试车台、发射场的全产业布局,体系相对成熟,运营自主可控。
一方面,有国外公司先行先试的经验,另一方面,有国内各项商业航天指导意见和支持政策出台。越来越多的民商航天企业也开始逐步建设自主设施。
由此观之,通过自研技术、自有设施实现企业的自主能力,是国内外商业航天发展的基本逻辑之一。
03面向市场,民商火箭走过PPT时代
时至今日,国内民商火箭公司大多已走过PPT时代。一位长期关注航天赛道的资本人士表示:前几年那种通过BP(商业计划书)讲故事、画大饼的方式,如今不容易受到资本青睐。相对于设计精美的CG图,投资人们更想看到实际的产品,以及可实现的商业市场能力。
对火箭而言,商业化能力又依赖于满足市场需求的运力和高频次的发射,而这又需要批量化的生产做保障。因此,产品高频次交付和发射,是对一众民商火箭公司们的又一考验。
图源/3D探险者。
硕果累累的2023年,可能是中国民商航天关键的一年。
上半年,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固体火箭发射五连成;天兵科技的天龙二号液氧煤油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星际荣耀在三连败后终于翻身,双曲线一号火箭时隔近三年重返太空;另外中科宇航的力箭一号也完成了发射试验任务。并上演了最大的重头戏:朱雀二号摘得全球首枚入轨液氧甲烷火箭的桂冠。
下半年,包括谷神星一号、双曲线一号、力箭一号、朱雀二号、引力一号等众多民商火箭均有发射计划。
时至今日,国内“第一梯队”的民商火箭公司已陆续完成轨道级发射。从2015年的PPT火箭公司们,到今年众多民商火箭上天,中国商业航天开放已走过8年。
未来随着国内大规模星座需求市场来临,商业化价值将逐步成为民商火箭公司们的“试金石”。
04直面竞争,机会与考验并存
过去两年,随着有“中国版星链”之称的低轨互联网卫星星座工程逐步揭开面纱,发射市场的需求也日渐明晰。以其为代表的国家大型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充沛、订单稳定,是商业航天企业未来5到10年主要服务对象之一。
基于我国向国际电联申报的卫星数量,以及已经发射的验证卫星公开参数等信息,一些行业研究机构对规划总卫星数量超过1万颗的星网工程所需发射运力进行了预估。
有行业观点认为,发射高峰大约在2025 - 2027年出现,每年约有400吨的发射运力需求。此后的维持运营阶段,年需求约为峰值的三分之一。
目前国内已知的计划服务星网建设的火箭,性能大多与长征八号接近,单箭运力约4至5吨。400吨总运力需求,意味着每年进行约80至100次发射,足够5至7家火箭企业(包括国家两大航天集团)都获得相对满意的市场份额。
更大市场更多机会,也意味着更大考验更多角逐。
这对于国内商业火箭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国家队、混合制企业或民商公司)。2025年以后,能按时提供性能达标、表现稳定、产能充足的产品,是能在市场中获得更多订单的关键。
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曽表示,“从2014年以来,国内民营商业航天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并且出现了几个有实力的头部企业。为了进一步壮大国内航天事业,当前应该对已经出现的头部企业,将部分比较容易的航天任务让他们来承担,来锻炼他们。”
目前国内的民商火箭公司虽然已呈现不同发展阶段,但除了几家知名企业外,其他火箭公司普遍规模较小,产品也大多在研发、验证阶段,尚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能够承担星网任务的液体火箭,研制周期一般长达3 到4年,甚至更长。这可能会上一些研制进度赶不上星网建设高峰的民商火箭公司,错失巨大的市场机会。
面对巨大市场的机会,各火箭公司们最终还是需要比拼“真功夫”。如果是市场化良性竞争,这对于行业或许未必不是好事。
角逐在不远处,市场也在。
加油,中国航天!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