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刹子港示意图

2.jpg

夹田桥旧影

3.jpg

管山亭旧影

4.jpg

小西坝老闸

    □叶立标


    刹子港在哪里?就算住在刹子港周边的人都不一定知道,但若说到官山河(又称管山河),相信凡是到过慈城的人大多会有所耳闻。其实,刹子港就是官山河,起于慈江夹田桥,止于姚江小西坝,全长4千米,是浙东运河宁波段干流(姚江和甬江)与复线(慈江和中大河)间的直河。


    据史料记载,南宋之前,从慈溪的县治(今慈城)到宁波有两条水路可走,一条是沿慈江西行通过姚江到宁波;一条是沿着慈江、中大河东行到镇海,通过甬江再到宁波,但都要绕不少弯路。南宋时,浙东制置使吴潜于宝祐五年(1257)在刹子浦的基础上拓宽、疏通,开凿了刹子港,并在刹子港的南端建小西坝,隔江与鄞县的大西坝(今属海曙区)对接,由此打通了慈江和姚江。此后,丈亭以西地区可以直接通过刹子港进入西塘河、南塘河一带,再到达三江口,既缩短了航程,也避免了海潮对航运的影响。


    1959年6月姚江大闸建成,刹子港渐渐被废弃、填平。现在的官山河,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凭藉刹子港河道的残迹重新开挖建成的,全长4.1公里,河面净宽35-40米,是江北区“六纵”排水系统之一,是一条承担着重要排涝功能的区级骨干河道。


    河道沿岸的景观、西侧的徒步和骑行道路均已建成。西岸自慈江西街至祝家街一路向南,已然是慈城高端住宅的集中地。过了慈城高中以后就慢慢荒凉了,基本以零星的村落点缀在空旷的田野之中。东岸只有在江北连接线北侧有一部分厂房,其余都是农田。所谓的文化遗存也只有起止点的夹田桥、官山亭与小西坝可以说一说了。


    夹田桥


    夹田桥位于慈城东南面,北靠清道观,西对管山亭(今圯),跨越一条白粼粼的慈江。夹田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二年(1050),为县令林肇所建;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重建;中间数次修缮,至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再建,是旧时慈城通往东乡裘市、洪塘及宁波、鄞县等地的主要道路。


    桥名的由来有多个版本的传说,但主要意思是一样的:由于地基太软、水流湍急,没法直接在河道上架桥,后经高人指点或托梦:“把桥建在田中央,再在桥下掘条河。”于是,就在慈江北面寻地基造桥,再开挖运河接通慈江。因为河和桥中间夹着一块田,遂取名“夹田桥。”


    夹田桥全由水磨的青石条砌成。桥长二十二丈三尺,高二丈八尺,阔二丈七尺,拱桥中间洞阔五丈五尺。桥两边有莲花仙座石扶手32个,神仙悠游到此可以落座。桥顶上有钢牙石狮4只,专门吓唬水中妖怪。左右各有螭吻龙头4个,唇下各有一幅长长的对联。


    1967年宁波大旱数月,姚江、慈江都见底,这座传奇的夹田桥走过百世的岁月干裂倒塌。当时人们在原桥的地基上用水泥重建了半座平桥,称工农桥;次年又接上了另半座水泥桥,并一直沿用夹田桥之名。1997年重建后,便是如今的单孔双曲拱水泥桥。


    管山亭


    夹田桥西边的管山亭,最初营造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为二层木结构建筑,底部有石砌的基座,矗立在管山之上,显得颇有气势。管山本是一个挖河堆起来的土墩,因位置重要,客商路过总要在这里洗把脸,南来北往的官员也常在这里交接事物,所以民间有称此地为“官山”,如今已成为新开挖的官山河河提的一部分。


    据雍正《慈溪县志》记载,当时的县令顾言“甃石建亭,为邑之文笔峰,极江山之胜。楼有文昌祠,有司春秋致祭”。也就是说,管山亭的原本职能是起到本县文教兴旺的象征作用,慈溪县的文昌祠也附设于此。文昌祠祭祀文昌星君,在大小城邑中多有设立,主要是为了保佑当地的学子能够多中科举,保佑文运昌隆。管山亭想必是当时慈溪学子们心目中的“圣地”,文人墨客登临管山或游历慈城,都有诗文题咏。譬如慈溪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天启《慈溪县志》的主编之一姚宗文,就曾有《登管山亭》一诗,诗中写道:“白浪卷岩扉,登临兴欲飞。万松鸣雨急,孤阁住人稀。选胜穷青眼,凭高失翠微。济川理危楫,何日遂初衣。”作为现存咏叹管山亭较早的诗歌,作者在管山亭上所见的“白浪”,自然与浙东运河脱不了干系。


    到了清代,管山亭附近的夹田桥一带愈发繁华,成为了浙东运河上重要的贸易节点,慈城、洪塘以及宁波、鄞县一带的商人聚集于此,来往商船颇多。此外夹田桥还是当时一个重要的客运码头,来往于宁波、慈溪一带的商人、百姓由此中转。夹田桥的繁盛,令管山亭成为了当时浙东运河上重要的航标,进出慈城的船只多以此为标识。


    小西坝


    小西坝最早的古坝建于南宋,已无存。现存的小西坝,有新老两坝(闸),相距150米。老闸建于1964年,河道及导航渠仍存,但已废弃。因当年船在汇入姚江时需要有一个缓冲区,故废弃河道比较窄也很弯曲,以起到减慢流速与保水的作用。重新开挖的官山河不再有通航需求,生态、灌溉与泄洪成为主要目的,故对河道进行了裁弯取直并拓宽了水面。1993年建设新坝时,根据“过水不过船”的原则,设4孔,闸孔净宽16米,并沿用至今。与新闸配套的埠站工程已在建设中,位于新闸西侧,为块基型泵站。排涝泵站位于西侧,选用3台潜水轴流泵,单泵流量10m3/s;引水泵站位于东侧,采用1台潜水轴流泵,单泵流量4m3/s。


    刹子港沿线的这些运河文化点貌似都很“年轻”,官山与官山亭已不复存在,留存的夹田桥与小西坝老闸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官山河与小西坝新闸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这能算是世界遗产吗?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徐炯明曾说:“老闸本身不是文物,但运河作为活的遗产,自然包括所有的河道水利工程,因为它们也曾经被使用过。”据说,联合国现在定的界限是2000年,也就是说2000年之前所有遗产河段的水利设施都将作为“遗产”。


转自: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23-07/16/content_136793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