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现余姚市和现慈溪市,统称“余慈地区”,地域相连、血缘相通、方言相同、文化相近,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

现余姚市共有21个乡镇(街道)。其中,15个乡镇(街道)源自老余姚县(含半个凤山街道和半个陆埠镇,凤山西部旧属老余姚县,凤山东部旧属老慈溪县蜀山乡;陆埠兰溪以东旧属老慈溪县,兰溪以西旧属老余姚县通德乡);5个镇(街道)源自老慈溪县(丈亭、河姆渡、三七市、大隐4镇,以及半个凤山街道,半个陆埠镇);1个镇源自奉化、上虞、嵊州(四明山镇)。

现慈溪市共有19个镇(街道)。其中,15个镇(街道)源自老余姚县;3个镇源自老慈溪县(观海卫、掌起、附海3镇);1个镇源自老镇海县(龙山镇)。

历史上,余姚和慈溪两地素为邻县,县域一直较为稳定。但1954年至今,余、慈两地共经历了3次大规模或比较重大的行政区划调整,导致二者之间形成了千丝万缕的倾轧关系。

一、第1次行政区划调整。1954年,为建立专业的棉区县、稻区县,上级对余姚、慈溪的县境进行了大规模互换调整,将余姚北部的浒山、周巷、泗门、逍林、庵东等60多个乡镇划给了慈溪,连同慈溪北部的观城、掌起、鸣鹤、附海等乡镇,镇海北部的龙山镇,组成了新的慈溪县(棉区县);将慈溪南部的慈城、洪塘、丈亭、陆埠、三七市、洪山等40多个乡镇划给了余姚,组成了新的余姚县(稻区县)。

二、第2次行政区划调整。1960年,将余姚县的慈城区(今慈城、洪塘等地)划归江北区,将余姚县的岐山乡(今海曙区高桥镇西部)划归鄞县;同时将奉化、上虞、嵊县位于四明山上的几个山村划归余姚县,组成四明山镇。

三、第3次行政区划调整。1979年,为解决慈溪饮水问题和余姚排水问题,将当时慈溪县的泗门区(今泗门、临山、黄家埠3镇大部及整个小曹娥镇)和余姚县的横河区(今横河、匡堰、桥头3镇)进行了互换。

至此,余姚和慈溪才最终形成了目前的县境。

因此,现余姚和现慈溪,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中,由于现慈溪和现余姚大部分地域均承继自老余姚县,老余姚县的人口、方言、文化又均在两地居于主导地位,余、慈可分别堪称南余姚县、北余姚县。甚至现慈溪比现余姚还“余姚”,比如,现慈溪的老余姚县人数量比现余姚还多(80万对60万),余姚的代表剧种姚剧发源于现慈溪(坎墩),老余姚县最引以为傲的上林湖越窑遗址、庵东盐场和烛湖杨梅均在现慈溪,老余姚县最大的几个镇浒山、周巷、庵东、逍林及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大古塘沿线地区也大部在现慈溪等等。当然,老慈溪县也给现余、慈两地注入了新的元素。

值得庆幸的是,现慈溪和现余姚均发展良好,均是民营经济极为发达的超级强县。现慈溪共有4万多家工业企业,22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700多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含前湾新区);现余姚共有3万多家工业企业,17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500多家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二县相关数据均位居全省各县(市、区)前五位,足可见两地民营经济之活跃和发达。

综上所述,余姚和慈溪两地,同根同源、源远流长,可谓是一家人、一家亲!希望两地持续统筹发展,合作并进,相亲相爱,共续前缘!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VKXHH5dJ6qewAystklJ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