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0f5bZDF_lKGeBvC019ykw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梁丹老师,做客自然圈·博物学家工作室直播间,在“懂鸟计划”系列课堂第8期中,他讲述了鸟类学家是如何给鸟类命名的,以及鸟类拉丁名背后的故事。
放眼全世界,目前已发现1万多种鸟类。鸟类分布之广种类繁多,即使是同一物种在各地俗名都不一致,博物学家和鸟类学家们究竟是如何科学命名并减少这些由于各地叫法不同的混乱呢? 鸟类拉丁学名命名有哪些方式?我们所熟知的鸟类的拉丁学名背后又有怎样的精彩故事? 新物种仍在不断被发现 鸟类名称还未被规范的时候,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俗名,这些俗名十分混乱且难以统一。这种情况极大地限制了鸟类研究的发展与科学家之间的交流。 绿头鸭有大绿头、大麻鸭、官鸭等俗称 双名命名法的提出 直到1753年,卡尔·林奈出版的《植物种志》一书中,建立了动植物的双名命名法,对动植物分类研究的进展有很大的影响。 1753年出版的《植物种志》中提出双名法:第一个名代表属名,第二个名代表种加词。属名和种加词组合起来构成了物种名。 例如绿头鸭的学名是Anas platyrhynchos Linnaeus, 1758. “Anas”表示绿头鸭是鸭属动物,“platyrhynchos”则形容绿头鸭扁平的嘴。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对鸟类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进程深入研究之后,双名命名法也在不断被应用和更新。 对于鸟类爱好者和初学者来说,我们还可以通过学名来判断鸟类具体的属种,便于我们更加清楚地理解不同鸟类之间的演化和亲缘关系。 虽然英文名里都有“sparrow”一词,但拉丁名可见它们属于不同的属。 拉丁名的命名方式 物种命名规则是由卡尔·林奈提出的,但是鸟类学家究竟是如何给物种命名的呢?梁丹老师为我们梳理了以下几个方面。 以人名命名 是早期博物学家命名物种的常用方式,现在也常用人名来命名某种新鸟类以彰显其在鸟类学研究的贡献。 以约翰·古尔德(John Gould)为例,他是19世纪英国的鸟类学家,撰有41部鸟类学著作,据统计至少有24种鸟类是以约翰·古尔德(以及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古尔德)的名字来命名的。 图中列举的鸟类拉丁名以古尔德而命名 2015年5月1日,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的英文期刊 Avian Research 在线发表了一篇论文,报道了在我国中部地区发现的一个鸟类新种同时也是本土特有物种——四川短翅莺(Locustella chengi)。 为了纪念中国现代鸟类学奠基人郑作新(Tso-hsin Cheng)院士,四川短翅莺的种加词被作者们指定为chengi,这也使它成为了首个以中国鸟类学家来命名的鸟类新物种。 四川短翅莺看上去非常“普通”,但是它的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地名命名 通常用于狭域分布的物种,以发现地(采集地)的地名来命名。 例如在中国弄岗保护区内发现的弄岗穗鹛(Stachyris nonggangensis),是画眉科穗鹛属的一种鸟,由广西大学周放教授和蒋爱伍博士于2008年描述为新物种,其种加词即是这种鸟类模式产地——弄岗的拼音(Nonggang)拉丁化用语。 该物种由周放老师及其学生蒋爱伍博士命名,学术成果发表于鸟类权威期刊 The Auk 以鸟类的颜色、特征的描述来命名 绝大部分的鸟类采用该方式进行命名。 以金额雀鹛(Alcippe variegaticeps)为例,该物种是以其多样的头部羽色特征的描述来命名的。 金额雀鹛是中国特有种,由中山大学任国荣教授命名,它是第一个由中国鸟类学家命名的鸟种。 雀鹛少有鲜艳的头部羽色,该物种的头部是其特征之一。 以鸟类行为的描述来命名 以吸蜜蜂鸟(Mellisuga helenae)为例,该物种是以其吸食蜂蜜的行为特征而命名的,属名Mellisuga意为吸蜂蜜,表现出当时命名者对这种鸟类取食方式的观测和总结。 但事实上该属名具歧义,因为吸蜜蜂鸟吸食的是花蜜而非蜂蜜,并且不是通过吮吸,而是通过它们刷子一样的舌头来采集花蜜。 早期有许多具有歧义和争议性的命名 关于鸟类名称的命名规则不仅仅局限于以上这几种方式,《常见鸟类的拉丁名》一书中还讲述了3000多种鸟类学名背后的故事,其中有巧合趣闻,也有一代代鸟类学家们卓越的研究成果。 《常见鸟类的拉丁名》收录了超过3000个拉丁词汇,深入讲述了11位伟大的博物学家和鸟类学家的故事,书中“鸟类档案”专题还介绍了署名背后隐藏的历史故事。 如果你对今天的内容感兴趣,十分欢迎观看本次直播回放,了解更多更专业的知识。 附直播全程录像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