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新江桥”的,在这里:https://ningbocat.com/post/668.html

(因为灵桥也叫:老江桥 (可惜没有小宋桥)


这个问题是由于我看到天涯上的一个帖子才发现的: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278529.shtml

同时,让中国所有的企业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德国西门子公司及类似的国外公司会这么长时间一直存在!!  

   宁波灵桥,西门子造的,还在使用,还是宁波江东区和海曙区的主要连接桥梁70年后的今天,西门子给宁波市发函,说是灵桥的使用年限到了。

             当时的设计眼光独到而超前,桥下面预留了为以后铺设自来水管的孔道 (注意,造板是1934年的事!!! )

( 在2007年年底,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收到了一封寄自英国一家设计公司的来信,信中说,外白渡桥的桥梁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现在已到期,请对该桥注 意维修并建议检修水下的木桩基础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当然,英国设计单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免除桥梁发生意外后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 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设计方专业严谨的态度。)

 

其它相关:

明州城诞生史|灵桥为何会成为中国存续时间最长的浮桥

https://ningbocat.com/post/1074.html

五分钟看懂宁波千年发展史

https://ningbocat.com/post/1073.html


补充一下有关宁波灵桥的历史:

千年沧桑话灵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321/15/160678_19651848.shtml

   自古以来, 在浙东大地上横贯有三条江, 其一是奉化江( 古称蕙江) , 因南来于奉化, 故名; 另一是余姚江( 简称姚江, 古称兰江) , 因流经余姚得名。 姚江、 奉化江在鄞地境内汇合称甬江( 古称鄞江, 亦称大浃江) 。 这三江汇合处, 后人称之为三江口。
    宁波灵桥, 几乎与宁波这座城市同时诞生。 灵桥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 长庆三年( 公元8 2 3 年)
明州刺史应彪鉴于商旅渡江之苦, 于奉化江近三江口处, 建造宁波历史上第一条跨江大桥。 连舟1 6 艘, 用篾索连结成排, 上铺木板, 长5 5 丈, 宽1 丈4 尺。 后因东渡门外江阔水驰, 两年后移至今址。 桥名的来由, 始建桥时, 天空云表上映现彩虹, 即给桥起名为 灵现桥, 又叫灵建桥, 后称灵桥 。 至宋代更名为 东津浮桥, 民间也称为老江桥, 这是因以后在姚江末端濒三江口处又建浮桥, 称之新江桥, 以示新老之别

唐乾宁五年( 公元8 9 8 年) 明州刺史黄晟筑罗城后, 东首灵桥门, 便是以桥名门。 唐宋时, 灵桥、 灵桥门一带热闹非凡, 清初诗文家李业嗣在《 鄮东竹枝词》 中写道:东津桥板跨江浮, 一字平盛十六舟。 千载人驱车马过, 可知遗泽是应彪。 
桥之北有港口码头、 来安门、 来远亭、 天后宫( 旧名天妃庙) , 灵桥门北城上建有甬江楼, 附近还有市舶务、 市舶库等, 是对外贸易的重地。
灵桥门当时作为一个风景点, 也颇受文人墨客称道。 宋代舒 《 题灵桥门》 曰: 危楼清迥立江风, 紫逻江旗落日中。 暑雨涧溪来浩荡, 暮烟洲渚隔朦胧。 欢声不厌重城近, 霁色遥知秀野丰。 沧海一时传丽句, 天才真是杜陵翁。 宋代王亘《 登灵桥门晚望》 曰:恩波和气雨溶溶, 万户楼台紫翠中。 渡水虹霓轻缥缈, 隔河牛女淡朦胧。 真仙路楮三山近, 粒食人歌四釜丰。 旌旆欲归归未得, 满船风月载渔翁。
古时, 架桥的技术水平和建造能力很有限, 在滔滔奔流的大江上建成这么一条浮桥已是不易, 尚要随着潮汐涨落上下浮动, 木船木板与竹篾绳索链联成的浮桥本不很牢固, 且极易腐损。 每遇风潮, 险象环生, 更经不起飓风激水冲撞。 早在宋末元初, 王应麟在《 济南陈公东津浮桥记》 中写道: 长庆癸卯迄今四百六十有九载, 桥之名虽存, 舟漏木朽, 铁绳断, 竹索腐。 行人肩摩, 趋苇杭以济, 迅飚骇浪, 瞬息沦为鱼糜, 莫或省忧。
灵桥建桥一千多年以来, 真可谓灾变不断。 仅民国后1 9 1 3 年至1 9 3 3 年的二十年间, 就有船排被风浪大潮冲散撞毁5 次, 大小事故7 2 次, 沉船6 1 艘, 落水死亡6 6 人, 遇险获救1 5 2 人。
浮桥存在的一千多年中, 历经舟毁桥断, 饱受天灾人祸。 浮桥遭受的次次灾难, 给甬上百姓的心灵带去了重重的创伤。 人们是多么渴望有座坚固耐久、 不怕骤风暴雨的固定桥。
改建浮桥为固定桥之议起于清末, 因经费无措而无果。 民国后, 1 9 2 2 年和1 9 2 6 年, 曾两次成立老江桥工程局, 均中止。 最值得一提的是, 1 9 2 2 年, 邑人陈树棠曾将改建老江桥事拟定计划书, 分致宁波各当道。 这份详尽的改建计划, 《 鄞县通志》 称之为改建江桥之嚆矢。
同年, 商民应鸣和也分别致函乡老耆绅, 建议改建。 宁波旅沪同乡会集议后转函宁波总商会和鄞县县议会, 9 月间, 邀德国工程师海尔门等来甬测量, 拟定建筑方案, 计工程费银元三十万元。 11 月上旬, 鄞县县议会议决设立工程局。 至此, 改桥之议开始具体化, 宁波旅沪同乡会于1 2 月中旬开会讨论, 决定成立改建宁波老江桥筹备处, 随后陆续接受会员千余人。 不过, 改建之议时断时续, 迨至1 9 2 4 年9 月, 因江浙军阀齐卢战事, 地方不安宁, 以致事过境迁, 不了了之。
到1 9 2 6 年8 月下旬, 发生了浮桥特大灾情, 又引起沪甬各界热议老江桥改建事项。 9 月中旬, 旅沪甬人乐振葆、 严康懋偕西人罗德来甬测量。 1 0 月中旬举行第一次筹备会议, 推定张申之、 严康懋、 郁桂芳等6 人为筹备会干事。 1 1 月5 日在宁波总商会召开筹备会议, 推出筹备员6 0 人, 发起人当场认捐。 后因北伐战争, 改建之议又告中止。
此后, 北伐成功, 局势平稳, 经济回苏, 浮桥更不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 社会各界要求改建的呼声越来越高。 但当时政府仍无财力、 物力、 人才来承担这一建桥的艰巨任务, 只能由工商界来肩挑这副重担。 于是宁波旅沪同乡会又把改建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1 9 3 1 年, 旅沪邑人乐振葆、 张继光、 张申之、 竺泉通、 金廷荪等重新发起, 在各方面的支持下, 于当年8 月1 日成立" 改建宁波老江桥筹备委员会。 改建宁波老江桥筹备委员会成立后, 沪甬两地设筹备处, 沪上有委员2 0 人, 筹备处主任为乐振葆, 副主任陈蓉馆; 甬上委员1 6 人, 筹备处主任王文翰, 副主任严康懋、 徐镛笙。 至1 9 3 3 年9 月, 时机逐步成熟, 乐振葆、 张继光等人及工程师傅克生又来甬进行最后测定, 确定新桥长度, 应拆迁东西房屋4 6 间, 并作出经费预算: 造桥包价银元5 0 万元, 征购两旁土地及拆迁费等1 2 万元, 其他杂费开支约8 万元, 总计需银元7 0 万元。
据时任改建宁波老江桥委员会建筑工程的技正( 工程师) 施求臧于1 9 8 4 年5 月1 6 日写的《 宁波灵桥兴建和抢救回忆志述》 一文中说:由于旧政府没有公帑, 就靠募捐捐款。 为便于募捐, 在旧社会非用洋人出面承包不可, 用外国材料, 挂着洋行牌子。 因此, 经上海筹备会讨论, 邀请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英国人詹姆生为建桥的顾问工程师, 向德国西门子洋行买材料, 由丹麦康益洋行承包打桩( 承包人是考力铁, 俄国工程师师克为施工员) 。 实际上詹姆生、 师克和考力铁是挂名的, 很少来甬, 实际设计、 施工和工人都是中国人。 我受陈宝麟县长委托, 作为筹备委员负责施工、 督察、 稽核。 当洋人来宁波视察, 宴会时由我当翻译, 寄人篱下, 仰仗洋人鼻息, 引为耻辱。19 3 3 年1 0 月, 建桥工程在沪招标, 德国西门子洋行以4 8 6 7 7 4 元得标承包, 钢梁由德孟阿恩公司提供, 打桩和混凝土工程分包予丹麦康益洋行, 油漆工程归信昌洋行承包。 这些对于确保灵桥的优质工程无疑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而实际操作的都是沪甬两地的宁波人。
关于桥型问题, 筹备会否定了原主张的钢筋混凝土桥( 中间有二个桥墩, 做成三孔, 同现在的解放桥相仿) , 而同意了英籍顾问工程师詹姆生提出的三联钢骨独孔下承式公路桥设计方案。 按该方案, 桥面三轴钢板环桥, 桥座二边有二铰, 拱顶上一铰, 全部吃力在二面桥脚, 钢骨分1 3 联, 全长9 7 . 6 米, 桥面宽1 9 . 8 米, 人行道每边4 . 6 米, 中行车道1 1 米, 桥面最高潮位4 . 6 米, 桥面坡度5 % , 两端桥脚为马蹄式。 钢架由弧形工字钢和钢板铆接而成, 桥脚基础打入5 丈8 尺木桩, 计1 0 2 根, 钢梁固定其上。 钢梁重4 5 5 吨, 桥面钢筋水泥重6 9 7 吨, 共重1 1 5 2 吨。 打桩方式成斜形三角式, 斜度分别为7 5 度、 5 0 度、 1 7 度三种。 桥设计承载能力为2 0 吨。 在当时, 这是我国最大最新型的独孔大环桥。 19 3 4 年5 月1 日, 改建老江桥正式开工。
宁波灵桥筹备委员会对建桥工作抓得很紧, 工程进展快速, 全部建筑于1 9 3 6 年5 月2 5 日完工。 自此, 一座银灰色配以朱栏的长虹般钢结构桥梁矗立在奉化江上, 宁波人多年以来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所书的灵桥二字悬挂在桥东西的额顶上( 解放后曾拆除, 现在重悬) 。 钢梁近桥面处, 各筑有水泥塔式结构物, 其外壁嵌有钢质铭记, 其中有《 重修灵桥碑记》 ( 陈宝麟撰文、 赵时篆额, 沙文若书) 。

宁波解放后,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在三江六岸先后已建起了近1 0 座跨江大桥, 但不论桥造得再多、 再长、 再高大, 在宁波人心目中, 灵桥永远是座排位在首的了不起的老桥, 是座忍辱负重 刚强不屈的英雄桥, 是最令宁波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桥! 来源:宁波晚报

 

                                               1 9 3 6 年6 月, 灵桥刚落成不久的情景

 

                                                上世纪5 0 年代, 从江厦街畔看灵桥

                                                  上世纪6 0 年代, 大修中的灵桥

 


 

 

 

另一篇:

现在,灵桥仍然担负着市内的繁忙的交通,是我们宁波市的历史性重要标志早在唐长庆二年(822年),明州刺史应彪就在东渡门外奉化江口架设“东津浮桥”(后移置今灵桥址),甬人交口称便。相传始建时,由于江阔水深流急,桥基总难打牢。正当山穷水尽、一筹莫展之际,一场骤风暴雨不期而降,眨眼之间又云破天开,半空中出现一道虹,七彩辉映,经久不散,桥工们心领神会,当即照着虹的位置下桩,结果桥桩很快打成,桥就造起;因有此灵异,遂取名“灵显(现)桥”,简称灵桥。传说虽神奇,构筑实简陋——桥系16只扁舟排列组合而成,上铺木板,全靠船体承负桥身重量,唯随潮汐涨落上下起伏,行走其上,极不稳固,时有链崩桥断,舟覆人溺之患,进入台风暴雨、大潮汛期,更是险象横生,惊人心魄。1926年8月,就曾发生40余人在此遇难的惨剧。1932年,邑人慷慨解囊,集资兴建钢结构桥。工程由德国人汤姆生承包,于1934年5月破土动工,至1936年6月竣工通车,一座长九十七点五米,宽二十米,无桥墩、下承式三轴钢梁环洞桥,横空出世,气吞如虹。桥体银灰色,直柱林立,拱梁飞架,颗颗铆钉犹如点点繁星,线条简明流畅,造型壮丽挺拔,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甬人的骄傲。                        


灵桥

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四日下午,我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军六十五师许昌连勇士,从江北下白沙渡江挺进到灵桥东堍,与盘踞在桥头三座楼房里顽抗的敌军展开激战,灵桥终于被攻占了,但是五名战士的热血却洒在了桥头上。灵桥可以作证: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五日拂晓,六十五师官兵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灵桥,与兄弟部队在市中心会师,宁波全城宣告解放!

解放了的宁波人民,在新生的人民政权领导下,正着手翻开历史的新篇章,但盘踞在舟山群岛的国民党军队妄图阻挡解放大军的进军步伐,从一九四九年九月中旬开始,对以灵桥为中心的市区进行了二十八次大轰炸,灵桥桥面落下了累累弹坑,江厦街、东渡路、百丈街等地5800余间房屋在连日大火中被焚毁,昔日繁华之地沦为一片废墟。在反轰炸、保路桥的日日夜夜里,宁波第一代市政工人身穿号衣的市建设局职工们,脚蹬草鞋,自带饭盒,冒着轰炸余波的危险,一次次挺身抢修灵桥和附近路面。在连续四个多月的轰炸中,灵桥始终屹立在奉化江上,解放大军和渡海作战物资,按计划源源不断地通过灵桥

经历了宁波解放枪声和血火洗礼的灵桥,如今虽已年过花甲,但仍焕发着青春的活力。老宁波都知道,桥西北堍的江厦街,是钱庄银楼云集的金融大本营,为往昔甬城最繁华之所在。历经宋、元、明、清而不衰,故甬人常以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这句话为荣。

 

 

开上灵桥的第一辆公交车

灵桥

灵桥是宁波市区最早的跨江大桥,今年79岁的胡绍来是宁波最早的公交车司机。1956年,胡绍来开着公交车驶上灵桥,我是第一个。他有些得意:那时宁波公交公司一共才两辆车。戴着劳保手套的胡绍来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他现在住江北,偶尔会去看看灵桥。我亲眼看见灵桥被炸的样子。胡绍来说。那是在1949年,快要解放舟山的时候,为了阻止解放军向东挺进,反动派对以灵桥为中心的市区进行了28次大轰炸,灵桥桥面落下了累累弹坑。大火熊熊啊!胡绍来感慨:就这样也没炸塌灵桥。从那时起,胡绍来对灵桥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感情。我的车开上灵桥,就会有隆隆隆的声音,胡绍来笑着说:那时,公交车是由福特大货车改装的。那时江上只有这一座桥,车开上去后,视野很开阔,很令人振奋的。那时候我开3路车,一天来来回回路过灵桥十多趟,只要不是上下班时间,桥上几乎是没人的老人陷入回忆后,话总是不少。后来胡绍来被分配去开短途车,从宁波到郭巨,一天两班。有时班车会误点,回到宁波时天已经黑了。远远看去,灵桥上的灯是最亮的,胡绍来说:看见灵桥,大家就知道,到家了

 

http://www.lvyou114.com/youji/16/16813.html


在外人眼里,灵桥也许只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长不及百米,但对宁波市民来说,这座历经沧桑的、有着城徽般特殊地位的标志性建筑,既是宁波历史的见证,更是宁波人精诚团结的象征。

桥是属于历史的。一座桥就是一卷无言的史册。

鄞人好建桥,其性习然也。曾位于宁波东门口的老江桥是今灵桥的前身,为宁波最古老的大跨度浮桥。元代的刘仁本称,奉化江水出自剡源,合七十二溪。又分而错下,其西南北流,悉导治为河。独东汇鄞江以达于海者,潮汐吞吐,横亘其外,郛甬东道,故外来患涉也。奔腾咆哮的奉化江把当时的明州撕成海曙和江东两半,而城东在历史上是一个"商贾林列,鱼盐蜃蛤,海之所出,于是乎聚的贸易场所,为解决舟渡难险、商旅行程不便,唐穆宗长庆三年(823),明州(今宁波)刺史应彪鉴于百姓渡江之苦,号令乡众集资造起了一座浮桥,系由篾索将16只舟船连成排,上铺木板分系两岸而成。桥建成时,空中恰有灵光祥云惊现,遂取桥名为灵现桥、灵建桥,简称灵桥。灵桥的历史,几乎与宁波城(唐长庆元年,即821年,明州刺史韩察在奉化江、姚江和甬江交汇之处的三江口之西筑宁波城)同龄,距今已有悠悠一千一百余年漫长历史。
因了灵桥连接海曙、江东之便利,乡贤们闯荡江湖、开拓市场一波又一波,吃过奉化芋艿头之后就有了跑过三江六码头的豪迈气概。卧于奉化江上的灵桥,成全了宁波人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的朴素乡土情愫。
以前,由于建桥技术水平的局限,在滔滔奔流的大江上建成这么一座浮桥是很不易的,木船排与竹篾绳索链连成的浮桥本来就很不牢固,且极易受通海盐性江水腐蚀。就这样,岁月之锤不断地在木质浮桥上作无声的敲打,使其不堪重负。灵桥历宋元明清,因而修之,桥之坏也屡矣,大抵啬费而工俭,故耳目涣而岁月不能久也。所以,每当夏秋之交,台风一临,百河千溪滔滔入江来,随着潮汐涨落上下浮动,流水汹涌激荡,浮桥时常或断链飘散、行人落水溺毙;或与过桥船只徊撞,翻船覆桥和沉舟溺人的惨剧时有发生。据称,仅1913年至1936年短短23年间就发生大小事故79次,落水死亡者达六七十人。特别是1926年8月下旬,经过几天的狂风骤雨之后,急流冲击桥身.加之从上游冲流下来的水草在桥排附近大量蓄积,终于导致浮船链条断裂,使得桥排脱逸而去。其时在桥中的行人或奔逃脱身,或被挤落下水,或尚在飘散之桥排上呼救。三十多个落水者除了三人幸运得救外,余皆未生还。

浮桥遭受的一次又一次的惨痛记忆,给甬城百姓的心灵郁积了重重的忧伤,使甬人下定了把老灵桥改建为现代桥梁的坚定决心。其实,改建之议早在清末就进行了,但因政府财力日渐窘迫而未成。后在宁波旅沪同乡会和宁波商会的推动下,成立改建老江桥工程局组织,拟建钢筋混凝土桥。恰逢当时江浙齐卢大战和北伐战事爆发,改建之举终未谋成。

此后,待到北伐告捷、局势稍安,各界要求改建浮桥之呼声日渐高涨。特别是沪甬两地的工商界人士见政府无力建桥而奋然担起了建桥以利乡众这一历史使命。1931年8月,两地成立了"改建者江桥筹备委员会"。1933年9月,旅沪乡贤乐振葆等来到三江口进行勘测选址,确定了新桥长度,应拆房屋46间,并且估算造桥包价50万圆,外收民地12万圆,杂费8万圆,共计70万圆。约定上海方面出资七成,另由宁波当地承担三成,分别在宁沪两地募捐筹措。

1934年5月1日,灵桥正式动工修建。采用外国材料,其中建桥事项由上海德商西门子洋行承包:包价共国币四十八万六干七百余元钢梁由德孟阿思桥梁公司提供;打桩和混凝土工程分包给康益洋行;油漆工程由信昌洋行承包。而实际上的设计者、施工者,基本上都是沪甬两地的宁波人。建桥所耗之资,不费公帑,悉输于民。斯邦之人,类多弘毅邦人之急公好义,实非他乡所能及。所以,灵桥是一座本埠和在外善贾好义宁波人造福桑梓、情系故土的精神与实体共存的桥梁。

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民国二十五年(1936)六月落成的灵桥系三联钢骨环洞式公路桥,长达320英尺(约97.6米),其中桥面总宽66英尺(19.8米),人行道每边宽4.5米,车马道宽10.8米。为防止潮水暴涨淹1没桥体,设计的桥面离最高潮位有15英尺,较原先桥面高出9英尺,两端桥脚为马蹄式,使全部吃力都集中在此处,桥脚坡度量计各180英尺(合54米),桥面坡度为百分之五。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使新灵桥能按时、安全、牢固地建立起来。建造灵桥的乡贤们在七十多年前就运用了法律合同方式来维护自身的权益,这可谓是时髦的点睛之笔。其中有1934年3月12日签订的工程合同10条,如规定承揽人应于一九三四年三月十二日之前在桥址开工,于十八个月内完工(改建老江桥筹备)委员会对于建筑工程上所需要之材料于每次接到通知后,应即由沪起运往宁波,俾承揽人工程之进行不致因材料之迟到而稍延。对于建筑所需之工具之运输,委员会亦愿予以友谊协助,但委员会并无此义务以六个月为期,在此期内该桥梁如发现任何瑕疵,无论其发生之原因系由设计上之缺点或建筑之不良或采料时之欠缺注意,均应由承揽人负责补正,其费用亦由承揽人负担,与委员会无涉3月12日还签订保单一份,约定汇丰银行兹担保西门子洋行依照上开合同(指工程合同)之规定履行其应尽之义务。倘因承揽人违背或不履行上开合同之义务致贵委员会(指改建老江桥筹备委员会)受有任何损害之原因,以发生于桥梁完工后之六个月为限,其损害之数额以四十八万六于七百七十四元为限,由敝行负赔偿之责附有灵桥正面图、平面图和剖面图的三张设计图样和承揽施工章程40条,如对桥梁质量优劣起重要影响的水泥、钢材等,约定一切水泥须用合格之牌号或公司出品,其质料当据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一九三三年订定之(化验水泥章程)为准;凡受潮气起颗粒者均不适用一切钢筋水泥三和土、所用之钢条以中和性为合格上项规定不符合者,承包人应立即运出,不得应用。若未经试验者,亦不得应用全部或一部等等。

正因为上述这些苛刻约章,使得工程中的质量要求能够得到牢靠保证,如浇筑桥面所用的砂石,全都用筛子仔细筛选过,过大过小的都不要,并被清洗得一尘不染;检验时用白纱布把砂石包起来,解开后,纱布必须依旧是干净洁白,这样才算合格;当时的设计眼光独到而超前,桥下面预留了为以后铺设自来水管的孔道;桥面车道混凝土分两层,下层按一份水泥、一份半黄沙、三份石子比例搅拌,上层以一份水泥、一份石子搅拌。路面均露出石子,看上去虽显得粗糙,却有耐久美观之建筑美功能;人行道上层为水泥拌黄沙,然后在表面滚成钉牙式眼子,从而保证车辆无倾覆之虞:行人无滑跌之患。独特的工艺,考究的质量,使有上海外白渡桥(建在苏州河上)姐妹桥之美称的灵桥异常坚固而气派。


但是。建在旧时代的灵桥命运多舛。建成头一年即遭遇了抗扫战争,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把炸弹投向了它。宁波解放之初,灵桥又遭到退居舟山群岛国民党军队的轮番低空轰炸。然而被炸后的桥面仅仅是开了一个个小窟窿,弹坑之外并未见有裂缝,真是不小的建筑奇迹。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桥梁专家严格缜密的检查,灵桥体检基本合格。这使得历史留给我们后人的遗产将在新时代继续发挥余热。

今日,在奉化江、姚江、甬江之上可谓众桥林立,如江厦桥、琴桥、解放桥、兴宁桥、永丰桥、新江桥和甬江大桥等;但作为宁波建筑史上中外合作的经典范例一灵桥,依然是宁波人的最爱。现今我们正享受着明代人陆瑜所描述时历史图景之中,当夫风日晴霁,桥行一览,恍然如在画图,尤一郡之胜也。"正像外白渡桥见证了上海的历史一样,灵桥把宁波浓缩成了一部从古到今的发展史,也浓缩了沪甬两地川流不息的交流。

江风清清,江水如梦,江桥俏立。在一轮圆月的光华挥洒下,三江口沿岸的灯火忽而朦胧,忽而清丽,我流连于这三江六岸包容的月夜之中,直至夜色阑珊。远处的灵桥夜景,正以它一贯的由粉红与亮白所构成的婀娜倩影,加之雄浑而阳刚健美的身姿,为这个浪漫的城市制造着更多的浪漫情调。

  在五色缤纷的宁波地方产品上,你会发现不少是用灵桥作商标图案的;在装潢宁波风味的土特产时,人们更不会忘记以灵桥作乡土标记。

灵桥,在宁波人心目中,有着如同城徽那样的特殊地位。

百代辛酸 千年旧容

  现在的灵桥,建成于1936年,至今还不到半个世纪。但倘若从这个桥址附近架起的第一道浮桥算起的话,灵桥却已阅尽人间千载沧桑。

东津桥板跨江浮,一宇平盛十六舟。
千载人驰车马过,可知遣泽是应彪。
鄮地原因贸易名,灵桥彻夜有人行。
虽然岁得渔盐利,不废桑麻本业耕。

  这是清初李邺嗣《鄮东竹技词》。它形象地描述了一度被称为东津浮梁的灵桥,在沟通宁绍平原与东海之滨的贸易往来及促进生产上的历史作用。

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明州刺史应彪,鉴于商旅涉江之难,在当时的东渡门外(今桥址附近)造起宁波历史上第一道横跨奉化江的浮桥,当时用十六只船排成一列;上铺六尺宽的木板,以篾索维系两端。据说建桥时,天上适有虹霓显现于云表,于是给桥起名为灵桥。

    历经千载,浮桥屡坏屡修,容貌依旧。只不过桥船上改成铁链相接,并以铁锚固定,桥面两边加了铁栏杆;城中、江东两堍装了铁栅口。以作开桥过船时隔绝行人之用。在宽仅丈余的桥面上,随处有人搭棚设摊,行人车马过桥时拥挤不堪。

民国15年(1926年)8月曾发生过一次最大的惨剧。连续两天暴雨后,奉化江上游山洪暴发,又值东海大潮汛从三江口滚滚而来,东堍西堍桥船上的铁链相继被撞断,中段五排桥船,连同奔逃不及留在桥上的十余行人,一齐随急流漂去。其余行人争相逃命,不幸被挤落江中者达三十余人,除三人侥幸获救、其余均惨遭溺毙。

三度动议 一桥克成

  由于惨剧频仍,加上浮桥日益不能适应宁波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各界要求将老江桥改建永久性新桥的呼声越来越高。甬上人士虽两度倡议改建,皆被搁置。直到1931年,第三次造桥的动议获得宁波旅沪同乡会的支持,沪甬两地分别成立了改建老江桥筹备委员会,并延请上海租界工部局的英籍工程师茄姆生,会同新仁记营造厂工程师竺泉通,来甬勘测设计。经上海筹备会讨论,鉴于茄姆生的设计系借鉴英国现成的同类型铁桥,在技术上较有把握,即采纳茄姆生方案。

全桥施工两年,于1936年5月完工,同年6月27日举行通车典礼。新桥长97.6米,宽11米,两侧人行道各宽4.6米,能承载20吨卡车通过,并在桥下预留了能为以后铺设自来水管的孔道。在当时,这是国内最大的独孔大环桥。大桥落成前夕,曾有人提议改名为中山桥,经沪筹委会讨论,认为灵桥之名,沿用已有千载,故决议不改名。

新桥建成共耗资70余万银元,由宁波旅沪同乡会筹募三分之二,宁波当地筹募三分之一。向各界人士认捐外,其余由警察局负责征收,凡东门至西门的沿街商号,一律按三个月房租金额强行摊派,而征收人员趁机舞弊自肥,自不待言。尤为可鄙的是到了庆祝灵桥落成之日,还有人借灵桥开光之名,合卖关牒,仅此一项,即骗取下层劳动群众汗血钱达2万元。

众志成城 大桥无恙

  1949年5月宁波解放后,盘踞舟山的残敌妄图阻挡大军渡海解放舟山,从7月份起空袭宁波,敌人几乎每天都从舟山派出P51型飞机对灵桥俯冲轰炸。继而又从岱山机场派出B25型轰炸机对灵桥轮番轰炸,以致从新江桥到灵桥周围的商店街道全被夷为废墟,灵桥也弹痕累累,险象群生。为了保护灵桥,宁波军管会一方面组成抢救小组,在敌机轰炸以后,立即修补弹洞,保证当夜通车,一方面又采纳施求臧同志的建议,根据灵桥结构特点,全力保护好绞部分不受损伤。但当时既无现代化施工设备,敌机又每天白昼必来炸桥,于是施求臧同志建议采用一办法:在四处桥脚之上,筑起四个碉堡一样高的巨木箱,箱内填满瓦砾。一次,敌机炸中了一个瓦砾箱,一时间,尘灰蔽天,但箱下的桥脚绞部仍安然无恙。再一次是一根连接桥面与顶部拱梁的吊柱被炸断,影响了桥面的承载力,经过工人连夜突击抢修,用钢板临时加固焊接,保证了当夜军事运输畅通无阻。至今,细心的人还能在桥上观察到昔日留下的斑斑弹痕和那根吊柱被焊接过的痕迹。尽管敌机在灵桥上空倾倒了数不清的炸弹,但靠着英雄的宁波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灵桥奇迹般地被保护下来了。9月下旬,我高射炮部队开抵宁波,当夜进入阵地,给来犯敌机以迎头痛击,敌一架P51型飞机被我炮火击中。不久,舟山解放,1950年底宁波市人民政府拨款将灵桥修葺一新,在奉化江上重新闪出银光。

 


2016年7月底全面大修了3年之后,灵桥又重新通车了 网友的帖子:老江桥(灵桥)今天终于通车了! http://bbs.cnool.net/cthread-106450027.html

我转发在这里:https://ningbocat.com/post/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