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介绍的都是生境相对偏好林地或偏好林缘的鹀类,接下来的三种在上海冬候的鹀类可以说对生境的要求比较苛刻,它们都生活在湿地的芦苇丛中,连名字都和”“沾边,它们就是苇鹀、芦鹀和红颈苇鹀。话说从中心的记录上来说的话三种鹀中苇鹀最为常见,但是这两年另两种的的记录逐渐开始增加,我想这其中的主要原因除了另两种在上海越冬数量比较少外,还是我们对这三种鹀的冬羽辨识能力不足而造成的。现在随着鸟友们的逐步成长,越来越多后两者的切实记录被观测到。为了更好得了解它们在上海地区越冬的分布,以下便简要做以介绍:
        
三种鹀的雄性繁殖羽相信通过图鉴都可以很容易地进行识别,苇鹀和芦鹀具有明显的白色髭纹和白色或灰色的后颈;而红颈苇鹀却是整一个大黑脸,并且后颈为标志性的栗红色。抛开头部色块,我们还可以发现两种苇鹀的肩部小覆羽为灰色,芦鹀为栗色。红颈苇鹀的腰部为不同于其他两种的暖色。此外还有上下喙的颜色,苇鹀上黑下浅,其余两者则为同色。
        
但上海地区是几乎没有机会见到这三种鹀的繁殖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主要精力花在辨识非雄性繁殖羽上,而这又恰好是困难所在。
        
首先,假如能够看到小覆羽,那恭喜你,已经可以足够区分两种鹀和芦鹀了(两种苇鹀非雄性繁殖羽小覆羽仍为灰色调,芦鹀仍为栗色调)。接下来就是区分苇鹀和红颈苇鹀了——有高手所云,红颈苇鹀的头部斑块如同黄腰柳莺一样非常明快,意思就是纹路泾渭分明,顶纹是顶纹,侧冠纹是侧冠纹,眉纹是眉纹,贯眼纹就是贯眼纹,彼此深淡相隔,十分爽快,且耳羽部分远较另两种色深浓重。
        
但是问题来了,鸟类的小覆羽往往会被胁部羽毛所遮盖,没有办法看清,而且冬季三种鹀的体色也都呈现出灰色调,如果不经常观察,很难分辨。这个时候我想只能借助一些其他非色彩的特征了。不论是什么亚种的芦鹀的上下喙峰都是具有一定弧度的(pyrrhuloideszaidamensis明显呈球状,其他则相对平缓得多),这样就可以与平直喙峰的鹀们加以区分。当然,这种弧度的圆滑程度还是需要多看来寻找感觉的,这里提供图片仅仅做以参考,因为任何五中都有个体差异,不能每一只都满足保守的检索特征。
        
从整体颜色上来说苇鹀上体偏灰,芦鹀偏红,红颈苇鹀下背及腰部偏红。
        
从越冬分布来看,三种鹀在华东地区更加偏好海边的芦苇丛,冬天的芦花是它们的食物来源之一,但可能是由于识别能力的欠缺导致红颈苇鹀被记录到的数量不高。
        
三种苇丛鹀的叫声我只听过苇鹀的,完全不同于之前介绍的非苇丛鹀那样短促尖细的,而是稍带转弯的沙哑声。

左起依次为芦鹀(东部越冬亚种)、芦鹀(西部的亚种,喙明显成球形)、红颈苇鹀,均为雄鸟繁殖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