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四川、广东的考生,依然是最难的三支队伍。

本文作者:竹芒,原文标题:《2024,将是史上最难的一年高考》,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再过两天,全中国的1342万考生将走进考场,迎接一场或许是“史上最难”的高考。

 

你可能不知道,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这是中国高考人数首次突破1300万大关。光是复读生,就占了413万左右。

 

而他们竞争的本科招生名额,大约只有450万个。

 

33%的本科录取率,还不是最难的。

 

更难的是,高考命题重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转变,更加重视批判性思维。

 

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等7个省,还将首次面临“3+1+2”的新高考模式,不分文理,一决高下。

 

作为东方“卷王”之国,中国的高考注重公平,以选拔人才为核心目标,历来被视为阶层流动的关键一环。

 

今年,能在千军万马之中杀出重围的考生,绝对不一般。

 

 

茫茫考生中,河南、四川、广东的考生,依然是最难的三支队伍。

 

这是因为,三省考生的录取率,在全国而言向来是“地狱”难度。

 

去年,河南的“一本”录取率倒数全国第二,“985”录取率以0.9%垫底全国,四川的本科录取率同样垫底全国,广东也在倒数行列。

 

而今年,这三个难兄难弟人口大省再次“共苦”:河南迎来136万考生,比去年还多了5万,再一次刷新历史!四川也新增1.63万,广东新增了3万。

 

如此来看,今年报考人数更多,录取率恐怕要更低了。

 

而更让人咂舌的是,今年还没开考,“史上最难高考”对于全国来说,都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一是“难”在人数,竞争者再创历史新高。

 

根据央视网信息,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

 

 

1342万人是什么概念?

 

2023年,西安、郑州、杭州、苏州等GDP万亿城市的常住人口都没有这个数!也就是说,去年全西安人都一起参加高考,竞争程度都没有这个激烈。

 

这已经是继2016年后,连续第8年高考报考人数持续增长,且涨幅有震荡上升的趋势。比如2016至2020年的人数涨幅为0%、3.7%、5.7%、3.9%、0.6%。而2021至今,涨幅分别达到10.7%、8.2%、3.9%。

 2.jpg

(近年高考报名人数,单位万人)

 

更为可怕的是,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这种报考人数越来越多的情况,可能还会持续10年!

 

虽然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只有902万人,连续7连降。但是当下人口变化趋势,远无法作用当下。

 

看今日的考生数量,还要回到18年前。

 

2006年,中国出生人口数为1584万人。

 

虽然这一年出生人口数实际是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从我国近年高考人数屡创新高的表现来看,已经说明得益于我国的义务教育推广,接受教育的适龄学生,在不断壮大。

 

而从时间长度来看,2006年实际是此后十年里,出生人口数最少的一年。

 

从2006至2016年的生育高峰,我国出生人口数波段式攀升至1594、1608、1615、1588、1604、1635、1640、1687、1655、1883万人。也就是说,作为“史上参考人数最多”的2024年,未来十年,这一纪录极有可能年年被打破。

 

如果按照竞争人数来评星级,2024年不过录得三颗星。

 

3.jpg 

2034、2035的高考生们,才是正儿八经的“五星级”难度。

 

这些出生于2015、2016年、还在小学阶段的祖国花朵们,大抵还意识不到,10年后的他们,将面临真正意义上的“最难高考”。

 

但是2016年后出生的家长也先别急着偷着乐,2017、2018年的出生人口数虽有下降,但也维持较高水平。

 

未来要回到今日的水平,都需要12年,也就是到2036年。

 

 

二是“难”在试题。

 

一方面,今年,有7个省份的考生,将首次迎来“3+1+2”的新高考模式!

 

2021年,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7地陆续发布高考改革实施方案,宣布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进入“3+1+2”的新高考模式。

 

所谓的“3+1+2”,即语文、数学、英语“3”大主科不变;“1”是指在物理和历史中选择一门作为选考科目;“2”是指在生物、化学、地理、政治中选择两门作为选考科目,光是组合方式,就足足有12种。

 

也就是从今年开始,这7个地区的考生高考,正式不分文理,面临新试题。

 

没有了前辈的经验总结,对于第一次直面新高考的7地考生而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到明年,河南、陕西、山西、四川、云南、宁夏、青海、内蒙古8省份的考生也都将迎来首次新高考。

 

彼时,这场始于2014年9月的新高考改革,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标志,除西藏和新疆外,全国其余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五个批次都将逐步进入新高考,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

 

另一方面,试题本身变“难”了。

 

每到高考结束,“这题型根本没见过!” “今年高考最难!”的声音,便层出不穷。

 

2022年,新高考I卷数学高考题流出后,一位自称是中科大三级数学教授耗时90分钟答题,最后也只拿了118分。你没看错,国内顶级高校数学教授,离150的满分还差了32分。

 

让教授都开始自我反思:考得不理想,也是由于长期与基础数学脱钩有关。

 

4.jpg 

那一年,同样发出挑战的还有靠数学竞赛一等奖保送复旦大学的一名成都高中老师。根据中国网报道,最后该老师答题2小时,也只得135分。

 

这并非“幸存者偏差”。
 

在新高考改革标志性文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便早已明确说道:改革的方向是“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察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说,不管你高中老师怎么培养学生,命题人最主要考虑的是:得按高校需求来选拔人才。

 

而高考的命题,又主要来自大学教授或是由其把关。

 

所以,这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考量。

 

由《中国高考报告》编委会编撰的2024年度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4)》更加清晰地表明了这一倾向:

 

高考命题重点考查以批判性思维为代表的五大关键能力,加大对思维品质尤其是思维可视化、过程化及规范化的考查力度,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的转变。这都要求考生的思路要更灵活、更敢质疑、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这届考生,必须直面新的时代要求了。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