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摄影,尤其是野鸟和野生动物摄影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在各种极限工况下拍摄:无论温度如何,只要是阳光明媚而又无风的天气,就必然由于空地温差而存在热扰流,而超长焦镜头又对细微的大气扰动都极为敏感,因此除非钻进昏暗的树林里拍摄林鸟,否则扰流最为强烈的上午9:00-下午15:00就几乎变成了不可能出片的垃圾时间——即使拍到了小图看起来很成功的照片,放大到100%之后细节也是令人绝望的一泡污,这样的照片除了“记录到”之外可谓一无是处,时常让我崩溃,进而怀疑这个充斥着表层大气的垃圾星球是否其实根本不适合超长焦摄影。



如图,这是一张2024年2月6日下午14:03在辽中平原拍摄的大鵟原图(上)及其局部的100%放大(下),完美的展现了热扰流极端严重时令人难绷的细节。


因此,能令超长焦镜头发挥出最佳画质的工况基本就是阴天、雨天、清晨和黄昏这些暗光时刻,而这四类工况无一不意味着高感光度,更何况为了凝固野鸟/野生动物的动态也需要提高快门速度,而这进一步导致了ISO的提升,有时甚至会达到非常夸张的数字。幸而这个时代的人类科技已经足够强大,量子效率(QE)足够高的CMOS传感器和后期足够强大的AI降噪软件使得这种极限暗光摄影成为了可能。


这是一只在婆罗洲神山拍摄的白喉扇尾鹟,其ISO已经飙升至恐怖的51200,但经过AI降噪之后,我的评价是缩图完全可用。


是所以,目前AI降噪已经成为了我出片不可或缺的好伙伴。加上最近许多朋友都换了相机,对画质有了更高追求,也希望了解关于AI降噪的更多细节,因而仓促写就此篇,以期诸君读毕有所收获,则本人已然心满意足矣。


正文分为5个部分:软件选择、具体设置、前期参数、其它事项、实例解析。下面开始正文。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