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和视频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73940.html

造就第385位讲者 葛耀君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教授

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主席


5月5日15时,连接珠江两岸的广东虎门大桥发生异常抖动,桥面晃动幅度较大,肉眼可见。15时20分,虎门大桥开始实行双向全封闭,禁止车辆通行。据专家组初步判断,本次振动的主要原因是沿桥跨边护栏连续设置水马,改变了桥梁的外形,导致桥梁在特定风环境下产生了涡振。


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主席[1]葛耀君表示,本次震动不会对桥体的安全产生影响。“桥梁抖动的幅度就是几厘米十几厘米……但当我们对新建桥梁进行验收时,需要满载车辆测桥梁的承载力。虎门大桥880米,需要下降400分之一,也就是向下发生2米的位移和变形。” 


而虎门大桥,正是我国桥梁工程学科创始人、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与葛耀君教授的导师,中国桥梁抗风研究的开拓者项海帆院士参与建造的。


“桥梁世家”出身的葛耀君,曾站在造就的舞台上,与我们分享一座好的大桥背后隐藏着多少努力与汗水。



大家下午好,我叫葛耀君。我来自“桥梁世家”,但是大家不要误会,我的爸爸和我的爷爷都不是造桥的,而是因为我的导师,和我导师的导师都是国际著名的桥梁工程的专家。


我们三个都是来自同济大学,所以同济大学才是“桥梁世家”,而且它是我们新中国第一个桥梁工程学科的诞生地。


“桥梁世家”的三代传承



我介绍一下我导师的导师李国豪,解放前他留学德国,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回到同济大学,1952年在同济大学创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桥梁工程学科。文化大革命以后,他又出任同济大学的校长,以后又担任了名誉校长。他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两院院士,同时还担任了上海科协和上海政协的主席。


我的导师项海帆是李国豪教授的第一位研究生,他是文化大革命以后第一批获得德国洪堡基金赴德国留学的学者。回国以后1987年,他在同济大学创办了中国高校历史上第一个桥梁工程系并兼任系主任。他是我们桥梁抗风研究的开拓者,也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我是项海帆教授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以后又跟他读了博士。我主要从事的是桥梁抗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且在项老师之后兼任了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主任长达十年。所以我今天自豪地宣称——我是李国豪教授桥梁工程、项海帆教授桥梁风工程的继承人。实际上我们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60多位老师都可以称为中国桥梁工程和风工程的继承人。


力求自主,中国桥梁工程界与日本、英国竞争


要说同济大学对于中国桥梁最主要的贡献,就要数呼吁和践行中国桥梁的自主建设。我相信在座的一定会知道上海最引以为自豪的是我们在黄浦江上面的第一座大桥——上海南浦大桥。


上个世纪80年代围绕着由谁来修建上海南浦大桥,曾经进行了非常长时间的一个争论。1987年8月18号,我的导师项海凡教授向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写信,呼吁自主建设南浦大桥。在信中项老师是这样写到的:


“中国的桥梁工程界完全有能力自己设计和建造像黄浦江大桥这样规模和技术难度的大跨度桥梁,中国工程界需要实践的机会来提高自己的水平。”



这是一个中国的桥梁专家向上海、向全中国发出的中国桥梁自主建设的第一声呐喊。一个月以后,江市长在项老师的信上亲笔批示:


我看主意应该定了,就以中国人为主设计,集思广益,至多请个把美籍华人当当顾问,比如林同炎。[2]


在确定了南浦大桥自主建设以后,当时已经年逾75岁的李国豪教授亲自担任了专家组组长。他也没有邀请任何外国人当顾问,1989年上海南浦大桥开工建设,除了钢梁的钢板和拉索的钢丝是进口的,其他全都是国产的,充分体现了高度的自主建设。


1991年11月19号,上海南浦大桥顺利建成通车,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桥梁界自主建设大跨度桥梁的信心。


但是就在那年的年底,出生于广东梅县的李国豪教授得知,广东虎门将要邀请英国公司来带资修建我们大桥。李国豪教授是广东人,所以他对广东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情。他写信给时任广东省省长的叶选平同志,他说:


“虎门是中国林则徐禁烟的国耻地,中国人民的感情很难接受一个英国的公司。而且上海南浦大桥自主建设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叶选平省长在收到李国豪教授的信以后亲切会见了李国豪教授,并在会见中间当场承诺,虎门大桥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