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新 杨锦曦 余聪

2022年12月06日 16:42

虽然许多公共场所已经开放,但快递运营场所的开放要求更高
  • 167028196114335_480_320.jpg

  【财新网】快递物流仍难恢复,相关疫情防控政策解绑效果缓慢释放。公路货运SaaS公司G7物联数据显示,11月27日至11月29日全国整车货运流量指数连续三天下跌,11月29日跌至70.12,为2022年下半年最低值,同比下跌43.5%;11月30日开始缓慢恢复,12月5日达到78.75,同比下跌36.3%。

  G7物联数据显示,全国整车货运流量指数已连续三周下跌,第48周(11月28日至12月4日)跌至76.49,是2022年除年初春节外的最低值。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12月5日全国高速公路货车通行671.75万辆,超过上周最高值。

  上周全国高速公路货车日均通行617.19万辆,环比下滑4.3%。

  11月下旬,多地疫情防控压力再起,公路货运、快递再度承压。当时,多位业内人士向财新指出,物流不畅的关键堵点是多地物流网点、分拨中心被封控(详见财新网报道《多地封控致快递物流不畅 交通运输部要求规范关停网点》)。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研究员胡焓近期撰文称,11月下旬随着部分大城市疫情集中爆发,物流中断时有发生,高速通行量连续下行,快递业务量也在“双11”后连续走低。具体而言,全国东中西部重点地区几乎同一时间段爆发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造成冲击,物流企业供应商到货、人员到岗、产能利用、库存周转等指标短时明显下降。此外,由于不时出现城乡区域、楼栋、物流站点临时性封控情况,居民消费物流受阻。

  情况迅速发生变化,广州等城市自11月30日起放松疫情管控措施。一名公路货运公司内部人士向财新称,11月底公司业务已经开始缓慢恢复,部分网点、分拨中心开始运营,“目前尚处在恢复过程中”。

  12月5日,零担运输公司安能物流 09956.HK )称12月3日至5日,安能已有超3000个街道及乡镇恢复正常运营;除部分高风险地区外,其他区域的安能网点正在陆续恢复常态化运营中。

  G7物联数据显示,11月30日至12月5日,全国整车货运流量指数虽呈现恢复态势,但12月5日仍不到80,与今年十一假期水平相当。十一假期、春节均为传统的货运低谷。

  目前快递揽收和投递量较11月底有所回升,但仍低于双十一前正常水平。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12月5日,邮政快递揽收量约2.95亿件,环比下降4.8%;投递量约2.83亿件,环比增长3.3%。11月27日,邮政快递揽收量和投递量跌至谷底,分别为2.3亿件和2.44亿件,此后波动回升。在“双十一”前的11月10日,揽收量和投递量分别为3.24亿件、3.18亿件。

  一名义乌商家向财新提供的一份圆通快递“全网暂停派送网点汇总”表格显示,截至12月5日,全国共有10292个末端网点因疫情管控暂停派送,涉及河北、广东、河南、内蒙古自治区、重庆等约30个省份,占公司整体网点数量的15%左右。较11月24日,暂定派送网点占比提升约4个百分点。

  表格另外提示,甘肃兰州、天津、太原、湖北襄阳市、山西长治市因疫情无法发出;石家庄集运中心受疫情影响,全网至石家庄干线暂停发运,取消经停石家庄,在途车辆就近中心停靠,全网至石家庄快件在前端拦截囤货。前述公路货运行业人士指出,可能是因为圆通在这些城市的分拨中心位于管控区域。

  消费者普遍反映快递时效不佳,部分网购商品存在久不发货的情形。一名成都地区消费者告诉财新,寄件时网点工作人员提示,部分地方快件限重,还有部分地区如重庆等城市无法寄达。此外,北京多区也划入不发货地区。

  一名负责快递网络规划的从业者向财新解释,虽然许多公共场所已经开放,但快递运营场所的开放要求更高。例如,普通场所不看核酸结果只看绿码,而大型物流园和中转场地仍需严格查验和消杀;各地道路交通管控政策也有不同程度限制,高速路口仍有设卡查验行程码的情形。

  该名从业者还称,部分地区快递有限重要求,主要是因为物流里大小货的中转会用到不同的工艺设备和场地,如果某城市用于中转大件的场地被封停,该城市可能不方便处理大件,就要在前端寄件时限制。

  “封控和恢复场地和网点都听候当地通知,一个城市的一两个网点每天都有变化和调整。”该从业者称,公司仍然要求地区网点“应开尽开”,尽力和政府沟通尽快多恢复一些。

  11月29日,国家邮政局发布消息,称“快递全国网点大面积停摆”的网络传闻不实,目前确实有部分地区受疫情影响网点封停,但占比不大,全国邮政快递网络运行总体平稳。11月27日,国家邮政局邮召开了重点企业保通保畅工作会议,要求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行业的影响,及时做好网络调度,与上游电商平台、商家做好沟通,从前端避免造成更多邮件快件积压,同时对已经积压的邮件快件积极推动动态疏解。

https://www.caixin.com/2022-12-06/101974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