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堤一层又一层

北宋时期的大古塘虽然部分解决了海侵对宁绍平原的侵蚀,但由于预算和施工技术有限,人们对这些海堤的作用其实存疑。

首先,大古塘尚未连成一体,在最完整时也分为两端。未能形成整体的堤坝对水的防御作用就有限,一旦潮水从薄弱点涌入,最终仍然会造成低洼地带的崩溃。

可能今年运气比较好

但指不定哪天水就漫上来来

可见一条土坝还是远远不够的

(底图来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1.jpg

其次,大古塘主要以夯土构成,在干燥地区还算牢固,但在雨水和海潮冲击下很容易崩溃。南宋时期就曾发生过风雨侵袭,导致溃堤2560丈的事件,宁绍农民苦不堪言。

黄河沿岸

古代条件下如果也是用夯土建造

那确实是挡不住黄河泛滥

(底图来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1.jpg

然而战乱频仍之下,宋廷已经没有精力管理宁绍平原上的水患,这些问题一直到元朝末年才得以解决。元朝末代皇帝至正年间,地方官组织了改土为石的改造工作,终于宁绍平原的北部海岸稳定下来。而这时候距离北宋民夫夯下第一堆土,已经过去了300年。

以大古塘为基础,宁绍平原上的农民们终于有了一份可靠的围海经验,也有了稳定扩张的耕地提高生产力。此后,他们又在政府组织下不断向海进军,在杭州湾南部修建了一层又一层堤坝。从明朝永乐年间直到清朝乾隆年间,他们兴建了包括新塘、周塘、潮塘、二新潮塘、三塘(榆柳塘)、四塘(利济塘)在内的6条海塘,生生造出了三北平原的核心地带。

一路向北,向海要地(底图来自Google map)

1.jpg

今天的慈溪市区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成陆的。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并非完全能由民夫的人力决定,也要感谢钱塘江自然之力的走势。

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翁家埠到河庄一带的北大门被海侵,钱塘江水从南方改道由原本是平原的北大门汇入杭州湾。此后,江水经常在南北大门之间徘徊,一直到万历三年(1575年),北大门被彻底冲毁,成为了河道。

有持续的变化,但在不断向北转移(底图来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