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直的身边很少有愿意和他聊哲学的人,他并不介意。海德格尔说,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的。
网络给了他更大的分享空间,他几乎每两天就会在豆瓣上更新一篇长文,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哲思,大部分文章都没有网友评论。他还重新开始接受采访,一方面是为了新书宣传,更重要的是表达自己对“本质性生存”的看法。


“但是在接受几个媒体采访后,我觉得也没什么意思。没有多少人认可。”



陈直和妻子小赖


陈直自认是一个“斗争的失败者”。
在他的老家江西农村,大多数人二十岁就结婚了,他到三十岁才接受家里安排的相亲,以此表达对世俗之事的“拒绝”。甚至称不上是“斗争”,但已经是他能做出的最大努力。


妻子小赖比他小两岁,是一个温吞、传统的女人,在石家庄做一份电话客服的工作。上班的日子里,她早上7点就要出门,骑一辆电动车去市区。工作强度大加上北方气候干燥,她的嗓子一直是哑的。


刚结婚的时候,小赖也觉得陈直只是一个“在农村里待着、没有赚钱能力的老实人”。陈直对她说,我可能比你所看到的更为不同,甚至可能比你所看到的更加“厉害”,她不以为然。
她慢慢见识到了陈直的“厉害”。她对“哲学”没有概念,但英语是一种值得崇拜的“能力”。媒体争相拜访,陈直的名字被印在了书的封面上,因此得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大幅改善了家庭的生活条件,这些都让小赖感到惊讶、甚至不可思议。


如果之前她认为“搞哲学”是不务正业的话,现在她会认为陈直的确“在做事”,尽量不打扰他,比如在刷短视频的时候戴上耳机。



小赖下班晚,陈直会承担家务


第一篇报道发出后,陈直收到过不少网友的批评,说他“没用”,“不负责任”,“只想着自己的事情”等等。
他确实尽到了作为儿子和丈夫的基础职责。按母亲的意愿结婚生子,成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给留守老家的儿子寄钱和买东西,也会负责做饭和承担家务劳动……
陈直认为自己要尽量克服很多的物欲,但他会满足小赖的要求。今年三月,两个人难得同时有假期,小赖让陈直带自己去了济南。我们拜访的时候,陈直即将受邀去杭州参加新书分享会,小赖也请了三天假一起去,她难以掩饰对这次旅行的期待。
对于很多人喜欢的“旅游”,陈直持怀疑态度。“就地球这样的小地方,没有必要这样去折腾。”他更信仰康德所说的“头上的星空”,比起在地球这个地方到处“旅游”,“星空”对我们来说更有意义。
而小赖和大部分人的想法一样,如果有条件,可以“环游世界,体验这世间的美好。”


陈直吃面,小赖吃饭,偶尔聊聊各自的一天


两人很难达到灵魂的共鸣,但是家庭关系是很和谐的,“我们几乎没有什么争吵的地方,当然可能这主要是她对我的宽容。”陈直也意识到,如果不是当前的经济状况相对过得去的话,或许无法维持这种体面。
“坦白说,我不太会和人打交道。这个人,包括我的孩子,甚至包括我妻子。”萨特说,他人即地狱,陈直深有体会。
陈直不主动提自己的父亲,我们从以前的采访中知道,他的父亲有“暴力倾向”,不仅是肢体暴力,也体现在言辞上,心情不好就会破口大骂。他曾在某次采访里说:“我对他的感情并不复杂,那就是没有感情。”
他的老家很贫困,读小学的时候,他常常会欠学杂费。“有一次,早上’升国旗’后,校长在全校人面前通知我的学费还未交,让我尽快催促我家长交钱。”这让陈直感到羞辱。
在他“比较黑暗”的童年里,只有和母亲共同度过的时光是“比较快乐”的。这也是为什么他很难对母亲的困境视若无睹。
结婚的时候,陈直借钱买了一辆车,几万块钱。因为村里所有人结婚都会买车,尽管这对在外地工作的他来说毫无意义。“主要是考虑到我妈的感受,她在那种环境中,处境非常艰难。”
陈直并没有把自己的事情告诉母亲,包括他读哲学、翻译、出书和接受采访。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一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本可以成为母亲在老家炫耀的资本。他觉得这种无止尽的攀比没必要,“我想在她面前展示一个比较通常(普通)的人。”


他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我实在是厌恶社会中各种意义的相互斗争,我想要的是’自我斗争’……我要克服自己的无明,让自己‘觉醒’起来。”



陈直经常一个人去公园


如果用一种积极的意义来使用“孤独”这个词,陈直是孤独的。
他相信,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他避免和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他喜欢“植物比较多的场所”,比如森林和植物园。在石家庄,他最喜欢的是家附近一处沿河的小公园。
在这里,和他纠缠的日常事务被“清除”或“悬置”了出去,更加“内在”、“深层”、“本质”的东西呈现出来。
于他而言,这里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林中空地”,“万物在之中显现自身,敞明自身”。
但是在生活的大多数时候,他感受到的是悲伤,“和我的现实生存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事情没有能力解决,没有办法解决,想到还有很多这样的事情,我就感到一种悲伤的情绪。”
例如,小赖想和儿子一起生活,而陈直非常乐意儿子留在老家和母亲一起生活,他自认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父亲,担心儿子受到自己不好的影响。
再例如,孩子常常生病,这让他母亲手足无措,陈直在去年夏天回去了一趟,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有医保的情况下花了接近1000元,“让我感到很惊讶和难以承受,不过我不得不承受。”
我们问他:“你当下的矛盾就是这些问题是实际存在的,你需要去解决,但是你主观上并不在乎吗?”


他说:“我不太同意你说的主观这个词,应该说从原则上,我不是很想在意这些问题。一方面我确实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我觉得如果整天去想这样的事情的话,可能也没有太多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家里除了柴米油盐,就是成摞的哲学书


哲学多少能消解一些他的焦虑。“对社会性的事物,我无能为力。既然如此,我就想想自己的事情。”所以他主要读一些个体主义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克尔凯郭尔、萨特。
他一直对克尔凯郭尔说的“我要找到我可以为之而生、为之而死的真理”这句话印象深刻。“之前我不知道我的主观真理到底是什么,现在我认为我已经找到了。”
他从不假设自己很有钱,实现所谓的“本质性生存”,本身就不需要太多钱。比如他关注的豆瓣“FIRE生活(穷版)”小组,人们试图在没钱的条件下,进行无更多“社会性生活”的生存方式,没有“工作烦恼”的生活方式。
好在当下,陈直还处在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之中,这让他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更重要的事情”。


他对科技的发展是非常期待的。未来有一天,所有人都可以不用被迫去工作,就能够获得至少基本的生活保障。所有人都能把更多时间和情感放在自己所认可的事情上。



陈直无数次被问到,对哲学的投入,是不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逃避是一个比较负面或者比较否定性的词汇,我选择的词是克服或者超越。”
在社会性哲学家看来,一位流水线工人的解药(antidote)绝对不会是海德格尔,他们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悲惨的工作条件。
而陈直更认可齐泽克的观点:读哲学本身就是一种“解放”,是无产阶级的解放。


他和我们朗读齐泽克的语句:“今天,我们应该说:让一百个陈直研究哲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摆脱我们不幸困境的出路。”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HJylwEjgY7sNwiwaDDII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