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陈直,
曾是一名流水线上的农民工,
2021年,因为阅读和翻译哲学著作在网上“走红”,
他的故事一度引发网友的热议:
农民工有没有资格读哲学?
这是不是一种逃避?
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
说他只顾自己,没有担负起养家的责任。
当代著名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
则对陈直的故事很感兴趣,
之后,陈直离开了流水线,
在石家庄的一所学校里获得了一份办公室工作。
他更加投身于哲学,
试图厘清所有人都会困惑的问题:
人的本质是什么?
今年5月,他翻译的《海德格尔导论》出版,
一条在石家庄拜访了他,
聊了聊离开工厂的三年后,
▲
作为“读海德格尔的农民工”受到关注,陈直的内心是矛盾的。他感激自己的译文因此得以出版,同时意识到自己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景观”。中国已经不缺劳动人民追求文学和艺术的励志故事,但是投身于哲学的案例不多。媒体和大众试图窥探他的原生家庭、夫妻关系和工作收入,甚至将这件事看作阶层固化之下、追求精神胜利法的结果。陈直对这些视角的讨论没有很大的兴趣:“虽然我的社会身份强烈引发了人们的猎奇心理,但是我自身并不从这些角度来阅读哲学。”他引用海德格尔的话:“形而上学(哲学)属于人的本性,……只要人活着,人就以某种方式进行哲思。”
“但不思考也是正常的,就像海德格尔经常说的,存在是自行遮蔽的,”陈直顿了一下,“很多人都遗忘了自己的本性。”
▲
陈直和《海德格尔导论》
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惊奇”,大多是有闲阶层在茶余饭后的某些惊奇,比如惊奇为什么鸟会飞。而陈直的“惊奇”更多是来自于焦虑、不安、惶恐。“我在想,如果生命或者活着对我来说是那么的残酷与无情,那么死亡又意味着什么,生命又意味着什么?”到了18岁,他的困惑越来越多,“我们的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情绪,这些东西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他短暂地上过一个二本学校,学的是数学,自然科学并不能解决他的困惑。他又想从心理学里寻找答案,了解到心理学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学科,最后才摸索进了哲学的世界。最后,他因为沉迷哲学,被学校劝退。父母不让他回老家,于是他只能出去打工,浙江、江苏、北京、广东、福建。作为“农民工”的最后一份工作,是在厦门一家做手机摄像头的工厂,负责维修组立机。2021年8月,因为想出版自己翻译的《海德格尔导论》,陈直在网上发帖求助,意外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最务实主义的社会身份,和公认的“无用之学”,巨大的反差引起了人们激烈的讨论:“农民工能不能读哲学?”“农民工有没有资格读哲学?”“农民工该不该读哲学?”
陈直也会介意“农民工”的称呼,但比起这个身份本身,他更想摆脱社会对农民工的普遍歧视和误解。他也忐忑这种歧视会牵连到他的译本,把这本书贬得一文不值。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