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早在唐五代时期的佛典故事里,我们所熟悉的析肉还母、析骨还父剧情就已存在,但其目的更多是彰显佛教脱离凡俗肉体的修行过程。直到宋元时期,哪吒开始被吸纳进道教,其家族与身世也与历史人物产生关联,逐渐成为本土神祇。
在融合了大量民间信仰与传说的神魔志怪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哪吒终于有了更本土化的、符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身世。
灵珠转世赋予其传奇的起源,削肉剔骨这一忤逆孝道的行为也有了合理化的解释——一方面是谢罪以息龙王之怒,另一方面归还父母养育之恩。哪吒的形象在这些故事中也定格为勇猛活泼的少年英雄,褪去了起源中凶神恶煞的一面。
清代墨绘本《封神真形图》中的哪吒画像
2. 当代大众认知中的哪吒形象基础
如果说《封神演义》奠定了哪吒的身世,那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动画《哪吒闹海》无疑在当代人心中树立了少年英雄哪吒应当呈现的模样,同时也对故事情节做了更符合那个时代的改动,赋予哪吒以抵抗父权与强权压迫、具有革命性的行为动机。
《哪吒闹海(1979)》
在《哪吒闹海》中,东海龙王与其三太子敖丙被施予了剥削阶级的贪婪与跋扈之恶,而与弱者站在一侧的哪吒与其为敌、除暴安良则再正义不过。哪吒生父,陈塘关总兵李靖身上昏庸懦弱的一面则被放大,孝道与父权在此处自然也成了需要去斩断的枷锁。
哪吒悲壮的自刎与其说归还养育之恩,不如说是表达对父的失望,以及彰显自我意识的觉醒。自出生其就守护身旁的师父太乙真人更像是哪吒精神上的引领者,用莲藕和神器给予了他脱离凡胎的束缚、重生为神祗的机会。
自《大闹天宫》以来一脉相承的中式美学在此片中也得到延续与发展,我们在后续有关哪吒的动画和影视作品中都能看到《闹海》的影子。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的不少场景中我们都能看到对《哪吒闹海(1979)》致敬。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