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脚踩风火轮、身披混天绫的少年吗?自上世纪70年代末的动画《哪吒闹海》横空出世,他一直未曾远离我们的视线:时而是剔骨还父、反抗封建父权的革命少年,时而是桀骜不驯、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魔童,还是性别不明的“金刚芭比”和“藕霸”。如今,伴随新作《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我们不妨再度回望:


“哪吒”究竟有过多少张面孔?


075005561878.png

豆瓣搜索哪吒能看到众多词条


这篇盘点将从哪吒最早的神话起源谈起,追溯他如何在佛教与道教的交融中一步步成为本土少年英雄;再一路走到当代:


从奠基性的《哪吒闹海》、童年记忆的《哪吒传奇》,再到近几年现象级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和风格颠覆的《新神榜:哪吒重生》等,来回顾他在各版动画里千变万化的形象,pick 你心中的那款最能代表哪吒的形象。


075005561878.png

《哪吒之魔童闹海》将于大年初一上映


一、从护法神到少年英雄:哪吒形象的流变


1. 神话与传说中的哪吒


虽然我们熟知的哪吒形象来源于受道教影响很深的《封神演义》,为托塔天王李靖的三儿子。不过溯本求源,哪吒原本是佛教的护法神,本名那吒俱伐罗(梵语:Nalakūvara),是佛教四天王之一、源于印度神话的夜叉神多闻(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


075005561878.png

左图:收藏于四川省博物院的多闻天王像。右图:清代墨绘本《封神真形图》中的托塔天王


多闻天王的原型又与古波斯文明有关,因此也有说法是哪吒本为波斯一位国王玛努切赫尔骁勇善战的三儿子努扎尔(Nowzar)


不论哪一种起源,哪吒的初始形象都与好斗、凶恶等关键词绑定。


075005561878.png

左图:一部18世纪版本的毗湿奴教经典《薄伽梵往世书》中的一幅插图,树上的为那吒俱伐罗及其兄弟。右图:波斯国王玛努切赫尔的三儿子努扎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