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工减料正当时(1)防撞梁和车身如何减配的

买车的时候,看着配置表挺香的,开回家才发现全是缩水版。


为什么会这样呢

没办法太卷了

那么

哪些地方最容易中奖呢

今天就让

来自重庆理工大学的

选车姐小橙子

为大家揭秘

首先咱们来看看车身

你看哈

这就是车辆的金钟罩

防撞梁  前后防撞梁

是车辆的第一道防线

专门负责吸收低速

碰撞时的能量

保护车身主体结构

不受损

比较厚道的厂家

会使用高强度铝合金

并采用上

下双层防撞设计

但是部分厂家为了省钱

直接将防撞梁的材料

从高强度铝合金

降级成了普通钢材

甚至劣质钢材

还有更绝的

直接把防撞梁的厚度削薄

搞得它像纸煳一样

结果呢

碰撞时能量吸收不了

乘员舱直接硬扛

乘客的安全

哈哈听天由命吧

车身的偷工减料

还多发生在这立柱

这可是车身的顶梁柱啊

但有些厂家为了省钱

直接把立柱的厚度削薄

搞得它像根筷子一样

脆弱碰撞时咔嚓一声

断裂变形

乘员舱直接变成敞篷车

还有更隐蔽的手段

比如

取消车门内的防撞梁

减小加强版的数量等等

这些操作

简直把消费者的安全

当儿戏

那咱们消费者

怎么才能识别

这些

偷工减料的骚操作呢

别急  点个关注

下集

小橙子给你细细道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zOI3POyllvZrcI0s4vSow

识别偷工减料(2) 你的车底盘可能正在‘缩水’!这些偷工减料你一定要知道!

一辆车的底盘能用多少年不坏?你以为至少得10年以上吧?殊不知,有些车企为了节省成本,现在只有5年了。


来自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汽研、清华大学等机构的交叉验证过的文献数据披露:“成本敏感型车型的底盘使用寿命呈现5-7年短周期趋势,比如副车架焊点密度降低了23%,防腐涂层薄了0.2mm。中汽中心试验数据显示:涂层薄0.1mm,使用寿命降低2年。

3年以前,SAE(美国汽车工程协会)【屏幕字幕上打,不用念出来:【乘用车底盘系统耐久性设计指南】】建议底盘的设计寿命不低于10年,欧盟更是要求高达15年。

要命的是,底盘这个地方,属于隐藏性部件,即使简配了,你也看不出来,而且问题也不会立刻显现,反正5年以后你才会逐渐发现。这时,想取证都很麻烦了。

所以,这个地方如果偷工减料,那就哑巴吃黄连了。真是比拼良心的地方。

车企想要在底盘上作弊,有很多办法。所谓买的不如卖的精。今天重庆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beta贝塔实验室,学汽车的小橙子来揭秘一下。

比如:过去,汽车底盘的骨骼通常采用高强度钢板或镀锌钢板,那是铮铮铁骨,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但现在,一些车型的底盘却改用更薄、更低强度的材料,堪比纸糊的骨头,寿命直接从10年缩短到5年甚至更短! 

悬挂系统也可以“缩水”:- 弹簧钢强度降低,圈数减少。 

- 减震器油成本降低,内部阀系数量减少。 

- 用电焊代替满焊,减少了悬挂系统的加强件。 

另外,设计环节的CAE仿真循环次数也可能减配。典型案例:2024年某新势力车型的转向节断裂事故,追溯发现CAE仿真循环次数只有1.2万次,行业基准是2.5万次。

还有一个现象是:某些车企把底盘设计寿命从10年降低到了6年,但是却承诺“终身质保”。然后,又通过免责条款规避保修。让消费者最后为减配买单。

车企这么做能得到什么好处?

来自中信证券汽车零部件成本分析报告,某自主品牌2024款SUV,后扭力梁设计寿命从2019款的12年调整为2024款的6年,通过减少横向稳定杆直径从24mm到20mm,单台车成本节省127.6元。 

这个是中汽研的成本模型,显示10年设计标准和5年设计标准可以节省的成本,以及售后维修可能增加的成本。

一辆车成本减少1000元,看上去不足为奇。年销100万辆以上呢,可能就省下10亿。

而这个数字,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您的感受可能就是:过同一个沟坎,5年前 车身巍然不动,5年后,车身瑶瑶玉坠。或者,车辆使用5年后,进维修站的频率大幅增加。

那么,如何判断你的车底盘是否“缩水”  

别担心!我来教你怎么自查: 

1.车辆一致性证书,你买车后,一般在上牌后这个证书会被车管所收走。这份证书非常重要,它详细记录了车辆的各种参数和信息。你可以从车企官网输入车架号,重新下载电子版,里面第17项有【底盘系统设计基准年限】,这个可以看出底盘设计寿命是否缩水。

2.型式认证报告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汽车缺陷线索平台】申请调阅:提供购车发票和行驶证,关键字段填一些项目比如CAE仿真循环次数,如果大于2万次,底盘为10年设计基准,否则可能是减配了。

3.厂家提供的维修手册

一般来说,汽车制造商会在车辆交付时会提供一份详细的维修手册,里面隐含一些是否减配的参数。比如:螺栓复检周期如果小于3年,可能采用了低寿命的设计。衬套更换指导里程,如果小于8万公里,可能结构冗余度设计不足。等等。

另外,你也可以主页上找工科女做过的【底盘振动量化评测】。

当然,你也不必过分担忧,国家监管也已经发现动向,拟在2026年强制推行底盘数字护照,实时记录材料信息,比如精确到炼钢炉编号。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Jpd0bTap7AMNhgS74qqAA

你的车为啥3年以后油耗就开始飙升?这些偷工减料你必须知道!

你以为:车至少得用8-10年以后油耗才会大幅飙升吧?才不是!

         来,BETA贝塔实验室,为你揭秘。

刚过3年  油耗飙升


车主小刘:我这辆车最近油耗飙升得太吓人了,3年前买的,过去一直是6-7升左右,刚过3年,现在9-10升了。不知道是咋回事?

小刘刚才的状况不是城市拥堵路况,并未使用空调,ECO模式驾驶,车辆定期保养,这种正常使用情况下,按照SAE,欧盟,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关于油耗异常飙升寿命点的设计应该在10年以上。可是它只有3年,油耗就飙升了50%以上。

油耗大幅度提前飙升,不排除就是发动机和变速箱等关键动力系统零部件偷工减料了。

这不是瞎说的哈,根据《中国内燃机学报》对12款主流1.5T发动机的拆解发现: 从2019-2024年款,发动机缸壁涂层厚度年均减少了4.2μm2019150μm2024年,只有128μm) 台架试验显示,涂层每减薄10μm3万公里后百公里油耗会增加0.38L 

再来看,活塞环开口的间隙,拆解发现:3万公里以后,扩大了0.12-0.25mm,导致窜气量增加17-35%。 不仅油耗增加。机油消耗也增加,发动机内部积碳,内部磨损也加剧,又恶性循环进一步拉升油耗。

清华大学《汽车摩擦学系统退化研究》指出,2024年度,活塞环周边部件的磨损率平均增加了1.8-2.5倍,导致3-5万公里机械效率下降4-7%。油耗相应增加。

另据SAE最新报告,美规和国产合资同型号发动机(2.0T)制造工艺也存在差异:  比如:

曲轴氮化层深度:美版0.35mm ,国产版只有0.18mm ; 缸体螺栓强度:美规12.9级,国产只有10.9级。耐久测试显示:3万公里后国产版油耗增幅比美版高22%  

这是中汽中心2024年,对车型降本幅度与3万公里油耗增幅的市场调研 

经济型车对比豪华车,3万公里以后,油耗大幅飙升的幅度明显更高。


来自多方的权威交叉数据显示:变速箱的关键部件减配对油耗的影响更大。
发动机部分的偷工减料,使用低质量材料等每降低成本10-30%,故障率提升20-40%。消费者后期维修成本会增加40-60%。变速箱部分的偷工减料,成本每降低15-25%,故障率提升30-50%,维修成本增加50-80%。就在昨天我的一个律师朋友就电话咨询我说她前天刚给老婆买的某豪华合资品牌,刚开出4S店大门10公里,就无法使用倒档。
如何识别发动机和变速箱偷工减料

那么,普通小白消费者如何识别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些重要部件的偷工减料?

1.判断发动机排量、功率、扭矩等参数是否合理匹配。尽量不买功率/排量低于40的车型。

不展开说了,大家截屏仔细看。

还有其他一些简单验证方法

1.对比同级别车型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参数。如果目标车型的参数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则需要警惕。

2.试驾体验 : 在4S店试驾时,多测试几种工况,比如拥堵路况,急加速,急减速,体验动力输出:加速时是否有足够的推背感?起步是否有力? 换挡是否顺畅?是否有明显的顿挫感?观察油耗表,是否飙升幅度过高异常?

3.查看工信部油耗数据  

一般工信部油耗比正常实际使用少2L左右 ,如果实际油耗比工信部油耗高出4L以上,则可能存在问题。

4.参考专业评测  

关注工科女这类专业且有良知的账号的日常更新。

同样,大家也不用过分担忧,相关机构也正在研讨对动力系统偷工减料的应对建议

比如:推广类金刚石涂层技术,降低对涂层厚度依赖等。同时,监管也在强化。CNCAP评价体系(2026年草案) 准备将3万公里油耗纳入。同时也在积极推行发动机和变速箱数字护照,通过区块链保存关键工艺参数在制造时的证据)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8MT8i6UwAOrCrP6na4fwdA


偷工减料进行时( 4 ):汽车线束减配 如同毛细血管出血 危害性极大 怎么自查?

一辆车在停放中自燃,鉴定工程师发现蓄电池右侧有线束短路溶痕。火势由发动机舱蔓延至前风挡,最后引燃车内可燃物,将车辆迅速烧毁。鉴定结果是:线束短路。



今天这集偷工减料进行时(4)来讲讲另一个比较隐蔽,不容易发现但是危害性极强的部位:车内线束。如果说新能源车的自燃大多数与电池有关,燃油车的自燃大多数就与这些线束有关。

一辆燃油车上的线束总长度加起来有1.5公里。智能电动车更长3公里。遍布动力、底盘,车身、智能系统等各个部位。

它们是机械时代的血管,智能化时代的神经,如果悄悄减配,就如同慢性毒药,危害往往在数万公里后集中爆发。可谓:细节处决定生死。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和美国NHTSA高速公路管理局、中汽研、JD POWER、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报告,beta贝塔实验室梳理出以下这些部位的线束为偷工减料的高发区。你不妨截屏保存,日常用车中特别留意。


首先,当然是一辆车的心脏,发动机。你以为发动机舱里的线束结结实实,才不是。有的车企为了节省成本,ECU主线束和氧传感器线束上搞小动作,把铜芯径缩水,就像把水管从粗的换成细的,电阻升高,绝缘层还容易氧化,氧传感器的寿命直接从能跑10万公里减到只能跑4万公里。

发动机舱还有一个减配的操作目前经常用。就是你有没有发现:靠近机舱后部的热辐射防护的铝箔隔热层消失了。没有它,一到夏天,线束表面温度高得吓人,绝缘层老化,说不定还能烧起来,这哪是开车,简直是带了个“定时炸弹” 。 


还有,车门处,也暗藏玄机。你以为车门铰链处的车窗升降电机线束肯定没问题,才不是。车企可以用单层PVC套管替代原来复杂又靠谱的防护组合(见前面的表格截图哈),就像给窗户只装了层薄窗帘。用不了多久,3万次开关后,故障概率大幅提升,耐温能力和抗拉强度也都大打折扣,指不定哪天车窗就闹脾气不动了。 

还有,负责整个车信息交互的底盘中部的CAN总线,你以为这个必须稳稳当当,才不是。铜芯线径被悄悄缩水,就好比把结实的粗麻绳换成细棉线。这会让CAN总线信号失真,发动机运转信号传递延迟或错误,必然造成“抖抖抖”,开着车感觉跟坐摇摇车似的,一点都不舒服。 

你以为后备箱盖的倒车雷达线束应该是正常的吧,才不是。把无氧铜线换成铜包铝线,电阻一下子变大,倒车影像延迟,下雨天还乱报障碍物,本来倒车是为了安全,这下可好,反倒让人提心吊胆。而且,有的车型后备箱开合连接件里的线束也减配了,从标准的材料5万次寿命,降低到1.2万次寿命。盐雾腐蚀耐久性从1000小时降到200小时。

你以为最普通的保险丝盒材料应该能保障吧,才不是。用铜铝合金替代纯铜,熔点1083度875度该熔断的时候断短路,说不定就引发自燃火灾了,这哪是保险丝,分明是“火引子” 。 

线束像毛细血管遍布汽车每一个角落,如果没有一个良知的底线,毛细血管就会出血。真的是考验良心的所在。比如欧盟就已经强制要求倒车雷达线束等必须标注铜含量百分比。因为,铜铝合金比纯铜更容易发热自燃,风险更高。

好,这里不得不说一个争议点:现在特斯拉和小米汽车在高压电池母线和电机绕组材料都在用铝镁硅、铝-碳纤维复合或者高纯铝线代替纯铜材料,为了达到有效减重的目的,有效提升续航,同时用特殊镀层等工艺来解决耐腐蚀问题,但是,导电率依然还是比铜低很多,需要其他技术补偿。这种选择是在成本(降低60%)、环保和性能(轻量化)三角博弈中当前的妥协选择,既非最优方案,也非简单的“偷工减料”。

那么,最重要的环节来啦。普通消费者如何鉴别你的爱车上,它的线束有没有偷工减料?

发动机ECU线束,用万用表测量电阻即可,1米长度大于0.05Ω为正常;氧传感器线束,用眼睛检查绝缘层是否印有“PTFE”或者“200C”标识。

关于铜芯质量,可以刮开线皮,观察铜芯颜色,纯铜为紫红色,铜包铝为银白色。铜芯直径可以用千分尺测量。ISO规定,氧传直径不能低于0.75平方毫米。

至于CAN总线和ECU主线材质,标准的双层铝箔+铜编织网与减配的普通PVC塑料很容易肉眼区分。

好了,当车上的每一根导线都被敬畏了,才有真正的汽车安全。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5ZofE2pz175Tcekv-URI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