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相比电动车的动力电池,燃油车的电力都来源于发动机带动的发电机;作为电量储备的小电瓶,也只有差不多1度电左右(12V×60~100Ah=0.72~1.2kWh)。

因此,在大灯、屏幕、音响、空调、发动机/变速箱ECU、ESP/ABS甚至是车载冰箱这些电器的基础之上,如果再增加一套智驾系统,无疑会进一步增加用电负荷。

拿当下的主流方案——配备Orin X芯片和激光雷达的高阶智驾方案来说,功耗会达到250W左右,这已经高于绝大多数燃油车的承受极限了(有220V插座的都不行)。

但有些反常识的是,燃油车智能化水平拉胯,并不意味着无法实现自动驾驶!



早在2009年、特斯拉Model S还是一台概念车、电子电气架构的概念都还只是个雏形的时候,谷歌旗下的新项目Waymo,就已经开始着手自动驾驶的研发。


当时,谷歌的想法很简单:既然人可以驾驶,那么为什么车不能模拟人的操作,替人类“自动驾驶”呢!这要是实现了,相当于能拿下整个出租车和网约车市场!


于是乎,Waymo开始了漫长的研发之路。


一开始,车队由6台魔改的丰田普锐斯和1台奥迪TT组成;在规模扩大、资金充裕之后,也逐步换成了雷克萨斯RX和克莱斯勒大捷龙。


(至于为什么几乎都是混动,聪明的小伙伴肯定在之前的内容中找到答案了

当时的Waymo,在一台普锐斯的车顶上加装了激光雷达,配合前视摄像头、前后超声波雷达、轮速传感器和GPS来监测车辆的位置和动态数据,并传回后备厢的计算机进行处理,来测试自动驾驶功能。


这也就意味着,燃油车搞自动驾驶,其实比电动车还要早!


更不用说早在2023年,奔驰S级就已经把全球首个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量产落地了:


在高速路出现拥堵,车流时速低于60km/h之后,Drive Pilot可以从L2升至L3,车主可以双手放开方向盘、视线也无须关注路况。


只要不睡觉、不躺平,做什么都可以!



如果车流速度超过60km/h,或是进入了施工区域、遇到救护车/消防车等情况,系统依然会留出10秒接管时间。


车主没有接管的话,系统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靠边停车,并呼叫紧急救援。


因此所谓的油车不做智驾,其实是个伪命题:不是不能,而是不想。





02. 油车智驾,谁来买单?




纵观100多年的汽车发展史,新技术往往遵循着“从赛场到市场”、“从高端到入门”的发展趋势。而且在燃油车时代,新技术普及的时间线往往拉得非常之长:



ABS普及,用了整整70年;电子手刹普及,用了24年;看起来简单的发动机启停技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成为标配,竟然用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



自动启停到底伤不伤车?这是我听到最真实的回答!_有车以后


这背后的逻辑,一方面是新技术迭代需要巨量的研发经费,车企需要权衡成本、售价和利润之间的“不可能三角”,才能赚到钱。


另一方面,供应链只有在“巨量订单、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再获订单”的良性循环里才能迅速发展起来,把新技术下放到老百姓都买得起的家用车上。


最前沿的技术和最新鲜的体验,一定要从豪华车做起,卖出最高的溢价。等到用户有呼声了、配套的供应链也起来了,再逐步全民普及。


所以距离奔驰的L3落地已经过去了2年时间,依然只有在EQS这类旗舰级车型上才会搭载,而且是付费选装;不少品牌也只有高配车型,才会配备智驾系统。




但到了新能源时代,“不讲武德”的电动车们彻底换了新的玩法:技术下放无关乎产品定位,更无关乎价格。


哪怕研发成本极高,只要能摊到每一台车上,就不算亏本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