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接收传感器信号-ECU判断-控制器执行这条逻辑通路,才使得发动机这样的汽车零部件能够随时知道自己的状态,才能根据状态针对性地去优化和调整。
也正是从ECU这块基石开始,汽车上的“神经网络”才有了雏形,也就是电子电气架构的1.0时代。
1.0时代的ECU数量并不多,一个ECU也只对应单个或者少数的几个功能,属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就像这样:
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上可以用ECU精细控制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汽车也由此正式迈进了电控时代。
但这时又出现了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ECU,不再是当年那个青涩少年了。
小到空调、雨刷,大到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电动车的电机电池,都要通过ECU来控制。
个数也从最开始的几个,增加到了几十上百个。
而且更恐怖的是,多一个功能就多一个ECU、多一套传感器,这就得加一根电线来联通。如果不够的话,还得再来一根。
这几百根电线就连编个号都很麻烦,更不要说要给他们塞到车身的每一个角落。
所以这时候的车企越琢磨越不对劲:
电线毁我青春、耗我钱财、颓我精神,但凡一个不注意就要短路自燃,到时候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啊!
更何况沃兹基说过,系统越复杂,故障就越多。这不是长久之计,得改。
所以这时候车企先想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线束更粗的“总线”。
相比于普通的线束,总线就好比一条特殊的高速公路,让一些顺路的ECU可以在同一条高速上共享更快的信号传输速度,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而且它最大的好处就是只要顺路、就能加入。
就比如车辆的液晶仪表盘里,时速、里程计算、剩余续航、能耗、车灯状态、车门状态、安全带未系提醒、故障灯等信息,都能集成在同一条总线上。
这也给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只要遵守相同的交规,别管是大众的高速还是丰田的高速,供应商都能上得去。
当然,就好比有的高速两条车道,有的高速四条车道;有的高速限速120,也有的高速限速90一样,大家的需求不同,总线的样式也就各不相同。
不需要跑那么快的,也需要普通的公路来承载。像CAN、CAN/FD、FlexRay、AFS-LIN、Ethernet之类的车载网络,也是在这个时候百花齐放的。
这样,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只要加点钱,就能享受到功能丰富的新车了。
所以电子电气架构的2.0时代,也是从各自为战转向小队作战的一代。小小的ECU们开始有组织、有纪律了!就像这样:
但这还没完,没过多久,汽车上的功能变得比之前还要丰富。
一台顶级的豪华车上,光触手可及的控制按钮都是密密麻麻的好几十个。什么空调、电话、音响、多媒体、车辆状态……
就好像军备竞赛一样,谁堆得多谁就代表着豪华。
要是再加上主动刹车系统和辅助驾驶系统,要分析十几个传感器传回来的信号,整个电子电气架构的复杂程度,令无数的工程师头秃。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