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雀科
鸦雀科的鸟,大多分布在西南至华南地区,北京有分布的只有棕头鸦雀、震旦鸦雀和山鹛。棕头鸦雀哪都有,窸窸窣窣一大群,叫声也很容易引人注意。震旦鸦雀,名字就不简单,中文名带有中国特色。和棕头鸦雀一样,喜芦苇环境,个头比棕头鸦雀更大,叫声比棕头鸦雀更响亮。山鹛,山区留鸟,一年四季都有,但比较鬼祟,冬季无遮挡更容易些。
↑震旦鸦雀 2022.1 绿堤公园 ©Doris;山鹛 2021.1 十渡 ©浅二蓝
戴菊科
戴菊,头顶戴菊花的主儿,也是典型的北京冬候鸟。一般喜欢在针叶林觅食玩耍。如果想找它,松树是主要目标环境,别管哪个公园,不难见到。然后就是听到细细的嘶嘶声或是看到大白眼眶或是翅上大白斑,就是它了。
↑戴菊 2020.1 朝阳公园 ©飞
旋壁雀科
红翅旋壁雀,在北京的目击记录,仅限少数几个地方。拒马河沿岸的崖壁或是桥墩下,几乎年年都有。后来房山龙神庙也有超近的。
↑红翅旋壁雀(从上至下): 2023.1 房山龙神庙 ©搏蚊;2021.1 十渡 ©戴先生
旋木雀科
旋木雀,2023年冬天在北京大爆发,奥森北园等多处可见。早在2020年冬天,一只旋木雀在朝阳公园被发现,也是鸟人们追捧的对象。鸟很小,叫声很细,保护色很厉害,很考验眼力。从一棵树的下部旋着往上爬,爬到高处再飞到另一棵树的下部,继续旋着往上爬,如此这般,也不停歇。
↑旋木雀 2020.1 朝阳公园 ©刘楚梓悠
鹟科
冬季在北京能看到的彩色小鸟离不开鹟科小精灵,它们分别是北红尾鸲、红腹红尾鸲、白顶溪鸲、红胁蓝尾鸲、红尾水鸲。北红尾鸲常见,大多过境旅鸟,少部分留鸟。红尾水鸲离不开水环境,河流是寻找它的最佳生境。红胁蓝尾鸲多是过境旅鸟,偶有极少个体在北京越冬。红腹红尾鸲和白顶溪鸲属于垂直迁徙,每年冬季前者在北京的高山上(灵山、妙峰山),后者在不冻河溪流边(拒马河)。
↑(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红腹红尾鸲 2020.1 妙峰山 ©雪花;红腹红尾鸲 2021.1 灵山 ©云天;红腹红尾鸲 2023.1 灵山 ©搏蚊;白顶溪鸲 2021.1 十渡 ©候鸟spring
↑(从上至下,从左至右):红胁蓝尾鸲 2021.1 奥森 ©南楼月;红胁蓝尾鸲 2023.1 植物园北园 ©张道冲;红尾水鸲(雄) 2022.1 十渡 ©严向荣;红尾水鸲(雌) 2022.1 十渡 ©云帆;红尾水鸲 雌 2023.1 怀九河 ©仙颏
河乌科
按分布图,褐河乌应该一年四季在北京都能见到。但只有在冬天,拒马河遇见概率最高。只不过它有时比较乖巧,呆一个固定地方嬉水觅食;有时比较调皮,沿河找遍了也看不到它的身影,实际上它就躲在某处不见你。
↑褐河乌 2022.1 十渡 ©云帆
岩鹨科
北京能见到的岩鹨科鸟,有棕眉山岩鹨、领岩鹨,还有褐岩鹨。棕眉山岩鹨,山区常规鸟,不难见到,冬天的时候也下到平原地带,叫声很有识别性。领岩鹨是冬候鸟,只有冬天才出现在灵山和妙峰山等海拔较高的山上。褐岩鹨极少,偶有迷过来的,曾有鸟友在沿河城幽州峡谷记录过。
↑领岩鹨 2023.1 妙峰山 ©贝里奥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