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工减料进行时( 4 ):汽车线束减配 如同毛细血管出血 危害性极大 怎么自查?
一辆车在停放中自燃,鉴定工程师发现蓄电池右侧有线束短路溶痕。火势由发动机舱蔓延至前风挡,最后引燃车内可燃物,将车辆迅速烧毁。鉴定结果是:线束短路。
今天这集偷工减料进行时(4)来讲讲另一个比较隐蔽,不容易发现但是危害性极强的部位:车内线束。如果说新能源车的自燃大多数与电池有关,燃油车的自燃大多数就与这些线束有关。
一辆燃油车上的线束总长度加起来有1.5公里。智能电动车更长3公里。遍布动力、底盘,车身、智能系统等各个部位。

它们是机械时代的血管,智能化时代的神经,如果悄悄减配,就如同慢性毒药,危害往往在数万公里后集中爆发。可谓:细节处决定生死。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和美国NHTSA高速公路管理局、中汽研、JD POWER、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报告,beta贝塔实验室梳理出以下这些部位的线束为偷工减料的高发区。你不妨截屏保存,日常用车中特别留意。

首先,当然是一辆车的心脏,发动机。你以为发动机舱里的线束结结实实,才不是。有的车企为了节省成本,在ECU主线束和氧传感器线束上搞小动作,把铜芯直径缩水,就像把水管从粗的换成细的,电阻升高,绝缘层还容易氧化,氧传感器的寿命直接从能跑10万公里减到只能跑4万公里。

发动机舱还有一个减配的操作目前经常用。就是你有没有发现:靠近机舱后部的热辐射防护的铝箔隔热层消失了。没有它,一到夏天,线束表面温度高得吓人,绝缘层老化,说不定还能烧起来,这哪是开车,简直是带了个“定时炸弹”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