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车门处,也暗藏玄机。你以为车门铰链处的车窗升降电机线束肯定没问题,才不是。车企可以用单层PVC套管替代原来复杂又靠谱的防护组合(见前面的表格截图哈),就像给窗户只装了层薄窗帘。用不了多久,3万次开关后,故障概率大幅提升,耐温能力和抗拉强度也都大打折扣,指不定哪天车窗就闹脾气不动了。 

还有,负责整个车信息交互的底盘中部的CAN总线,你以为这个必须稳稳当当,才不是。铜芯线径被悄悄缩水,就好比把结实的粗麻绳换成细棉线。这会让CAN总线信号失真,发动机运转信号传递延迟或错误,必然造成“抖抖抖”,开着车感觉跟坐摇摇车似的,一点都不舒服。 

你以为后备箱盖的倒车雷达线束应该是正常的吧,才不是。把无氧铜线换成铜包铝线,电阻一下子变大,倒车影像延迟,下雨天还乱报障碍物,本来倒车是为了安全,这下可好,反倒让人提心吊胆。而且,有的车型后备箱开合连接件里的线束也减配了,从标准的材料5万次寿命,降低到1.2万次寿命。盐雾腐蚀耐久性从1000小时降到200小时。

你以为最普通的保险丝盒材料应该能保障吧,才不是。用铜铝合金替代纯铜,熔点1083度875度该熔断的时候断短路,说不定就引发自燃火灾了,这哪是保险丝,分明是“火引子” 。 

线束像毛细血管遍布汽车每一个角落,如果没有一个良知的底线,毛细血管就会出血。真的是考验良心的所在。比如欧盟就已经强制要求倒车雷达线束等必须标注铜含量百分比。因为,铜铝合金比纯铜更容易发热自燃,风险更高。

好,这里不得不说一个争议点:现在特斯拉和小米汽车在高压电池母线和电机绕组材料都在用铝镁硅、铝-碳纤维复合或者高纯铝线代替纯铜材料,为了达到有效减重的目的,有效提升续航,同时用特殊镀层等工艺来解决耐腐蚀问题,但是,导电率依然还是比铜低很多,需要其他技术补偿。这种选择是在成本(降低60%)、环保和性能(轻量化)三角博弈中当前的妥协选择,既非最优方案,也非简单的“偷工减料”。

那么,最重要的环节来啦。普通消费者如何鉴别你的爱车上,它的线束有没有偷工减料?

发动机ECU线束,用万用表测量电阻即可,1米长度大于0.05Ω为正常;氧传感器线束,用眼睛检查绝缘层是否印有“PTFE”或者“200C”标识。

关于铜芯质量,可以刮开线皮,观察铜芯颜色,纯铜为紫红色,铜包铝为银白色。铜芯直径可以用千分尺测量。ISO规定,氧传直径不能低于0.75平方毫米。

至于CAN总线和ECU主线材质,标准的双层铝箔+铜编织网与减配的普通PVC塑料很容易肉眼区分。

好了,当车上的每一根导线都被敬畏了,才有真正的汽车安全。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5ZofE2pz175Tcekv-URI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