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系列4:比亚迪的智驾平权如何利好4D毫米波雷达?

2025年2月10日,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发布会上宣布了全系配备高阶智驾,首次将智驾配置带到10万元以下车型门槛,通过降本的方式实现“智驾平权”,引发行业巨震,智能驾驶产业链上的硬件有望率先深度受益。


在感知层的四大硬件中,无论是以激光雷达为主导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还是只用摄像头的纯视觉方案,市场对于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的关注与讨论似乎远高于毫米波和超声波雷达。更有甚者,在纯视觉路线大火的同时更是有很多声音传出智驾不再需要毫米波和超声波。


然而,本次比亚迪带来的配置中,高中低三个版本都配置了相当数量的毫米波和超声波雷达。在其他车企的配置中,作为激光雷达向纯视觉的过渡的去激光雷达方案也都选择了配置摄像头+毫米波,其地位不言而喻。


本文接着前面的系列文章继续拆解毫米波雷达,分析4D毫米波如何凭借自身优势和比亚迪的推动而有望成为自动驾驶感知的中坚力量以及其产业结构与机会,最后也还会简单介绍超声波雷达。



1. 引子-比亚迪智驾带来了什么?

2. 为什么看好毫米波雷达?

3. 毫米波雷达产业全景

4.  超声波雷达简析



1. 引子-比亚迪智驾带来了什么?

为什么说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在本轮比亚迪宣布智驾后不会沉沦反而更加看好?首先回顾一下比亚迪的发布会说了什么,在智驾方案上比亚迪给出了天神之眼A/B/C(或DiPilot 600/300/100)三中选择,分别对应高(仰望品牌)/中(20万以上车型)/低(10-20万车型)三个层级。此外还推出了搭载于10万以下车型的基础L2款DiPilot 10。

具体来看,硬件方案上三个层级的主要区别在于激光雷达的配置,其中具备城市+高速NOA的天神之眼A和B方案分别使用了3颗和2颗激光雷达,只具备城市NOA和基础L2的DiPilot 100和DiPilot 10则没有激光雷达,但分别选择了5个和3个毫米波雷达。


*注:硬件方案中的L 代表激光雷达(Lidar)、R 代表毫米波雷达(Radar)、V 代表摄像头(Video)、U 代表超声波雷达(Ultrasonic),2L5R12V12U代表2个激光雷达+5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

简要分析比亚迪本次发布会背后的战略和动向,虽然讲全系配置高阶智驾,但从硬件配置和功能实现来看主要还是20万以上的车型可以使用城市NOA。与此同时比亚迪高端智驾的软件算法是由Momenta提供,芯片配置也是英伟达上一代的Orin而不是即将推出的Thor,由此可见比亚迪的战略在于面向中低端的智驾下沉而不是向高端领域的进攻号角


比亚迪此次智驾平权的关键对自己在于既可以通过加量不加价进一步渗透那些低价格带中没有智驾的燃油车和其他品牌新能源车进而推动销量提升,又可以通过更高的销量带动更多的自驾数据收集进而布局长期自研自驾算法,形成正向循环


对于产业链来说以比亚迪的行业第一的销量配置各种智驾硬件(尤其是摄像头和毫米波)将带来全新的市场增量,无疑是对硬件厂的利好。说回毫米波和超声波雷达,从市场表现(比亚迪等车企的持续采用)已经可以看出二者地位依然重要。


智能驾驶此前由于硬件成本等原因在20万以下车型中的渗透率一直很低,一方面去年20万以下车型搭载高速和城市NOA的比例分别只有15.3%、2.0%,具备较大提升空间。另一方面,20万以下车型销量又是整个乘用车市场的大头(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