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供应商合作(Tier0.5)的则有华为系的赛力斯、长安、北汽和与Momenta合作的上汽等。

自动驾驶时代,由于汽车软硬件的解耦,供应商可扮演的角色也更加丰富。例如,华为给车企提供三种不同合作模式:零部件供应模式(Tier 1)、解决方案集成HI模式(Tier 0.5)和智选车模式。三种模式分别代表了华为的参与度,由浅到深。

不过这是华为造车的三种模式,具体到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合作(Tier0.5)中,车企一般负责采集车、数据标准、云端算力等支持,供应商则负责提供感知算法和端到端模型。
对于车企而言,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在供应商手中,自身缺乏快速响应客户的能力。同时,对于提供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来说不同车企只是其不同的项目。因此,供应商合作更多是自研落后时的过渡方案,整车厂自研模式是长期的核心壁垒。
根据硬件配置不同,可分为激光雷达派和去激光雷达的视觉派(包含了像特斯拉和小鹏这样的纯视觉)。
激光雷达派是目前国内包括头部的理想、蔚来、小米、比亚迪、吉利在内的大部分车企选择的方案,不过出于成本考量和技术能力,也有头部车企如小鹏在去年从激光雷达转向以摄像头为主的纯视觉派。

另外,虽然一众车企纷纷宣布自家的NOA实现无图,但许多厂商依旧保留了高精地图。
高精地图可以通过地图上的标识帮助汽车获取精度到分米甚至厘米级别的车道线、路面箭头、交通灯、标识牌等环境信息,从而降低软件层算法难度。
目前依旧保留地图的有蔚来、吉利、长安,不过由于高精地图的获取、维护和更新的成本很高,无图化大概率会成为主流。

自动驾驶算法经历了从基于规则到基于数据的转变,从此前的模块化走向神经网络端到端,很好的解决了规则的局限并且让自动驾驶决策更加拟人,提升安全性的同时也提高舒适度。
端到端的范式依然成为行业新共识,不过当前大部分车企依然是两段式端到端,也就是感知和决策是两个独立的端到端神经网络,中间需要人为定义数据接口。
当下和短期内的重要发展目标就是一段式端到端,也就是从感知到决策规划的全局优化。目前实现了一段式端到端的有特斯拉、理想和借助供应商方案的广汽、上汽等车企。

最后,从各家车企智能驾驶落地的方案来看,可以通过三个维度划分:硬件是否标配、智驾方案是否付费、是否提供智驾保险。
大部分车企都选择了硬件选配的模式,或者高价格车型标配、低价格车型选配,全系标配硬件的有特斯拉和小鹏。

从智驾方案是否收费来看,采用免费的有理想、小鹏等,采用买断或订阅的收费模式的有特斯拉、问界、比亚迪、小米等。

最后,智驾的普及离不开专有的智驾险,解决车主对于智驾出车祸时定责和赔付的担忧。目前仅有特斯拉、小鹏和问界为车主提供智驾险。

2. 头部厂商方案巡礼
根据量子位智库的划分,预计2025年智驾厂商格局分为三个梯队,在第一梯队的主要有一直以来聚焦自动驾驶全栈自研的新势力品牌,包括特斯拉、理想、小鹏、蔚来、小米、极氪以及华为系的诸多车型。
此外,第一梯队还有采用Momenta方案的比亚迪和上汽智己、与元戎启行合作的长城汽车旗下魏牌、与卓驭合作的红旗。

上一篇拆解了特斯拉引领自动驾驶行业的 BEV+Transformer+OCC 及端到端技术,特斯拉是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导者,开创性的提出了这些颠覆行业的技术。
特斯拉之后,国内厂商也跟进研发类似的架构。到了如今,已有部分头部企业逐渐赶超特斯拉并提出了自己的创新。

下面对理想、华为、小鹏、蔚来、Momenta这几家头部玩家的方案进行整理分析。
早在2019年理想第一款量产车型ONE上市之际便搭载具有L2辅助驾驶功能的AD Pro智驾系统,虽然与同期的蔚来和小鹏相比起步较晚,但追赶速度很快。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